金庸笔下世界里最伤感的离别
查看话题 >金庸走了,没有一个人再能活得像他
新世相X 研究所的第23 期推送
金庸先生去世了,享年94岁。
朋友圈里,从60后到90后,都在缅怀这位武侠小说大师。
金庸一生完成了15部武侠小说,被改编的影视剧超过100部。
但当我重新翻阅金庸的生平,才发现,一个人的一辈子竟然可以如此多彩。武侠小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一个家破人亡的游子,一个报人,一个糟糕的丈夫,一个痛苦的父亲和儿子……在作家之外,作为一个人的金庸经历了太多的历史变迁,有着太多的身份。
也许正是因为他走遍了人间的路,才留给我们书中的一片江湖。
01
这才是中国式豪门
对于金庸的出身,“有钱”、“豪门”这些词,都显得低俗和渺小。
金庸原名叫查良镛,1923年出生在浙江海宁袁花镇上的一个五进院大宅子。家里有90多间房间和一个大花园。
因为父亲是地主,平时没什么工作,时间多钱也多,全家上小老小有两个共同爱好:买小说、看小说。
8岁的时候,金庸读了第一本武侠小说《荒江女侠》,从此变成了武侠迷。

在上海上大学的哥哥,把茅盾、鲁迅、巴金、老舍等当时最流行的文学作品都带回了家。
金庸跟着妈妈和堂嫂堂姐们聚在一起喝下午茶,娱乐方式是:比赛背《红楼梦》,或者讨论某个小说中的人物。然后一起吃糖果、糯饼和冰激凌。
这张金庸族亲图,可以帮你理解什么叫世家:

不过虽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但他只比金庸的母亲小一岁。金庸的原话说,他只跟徐志摩的儿子做朋友。
他对这位表哥记忆最深的事情,是他飞机失事后,家里开丧,因为辈分原因,而被迫当代表去参加。然后他一人独自面对一张大桌菜肴,旁边还有两个男仆,仿佛当了一回皇帝。那年他才10岁。
02
但出身再好,也抵不过命运
13岁那年,金庸第一次离开故乡,去嘉兴上中学。
在这个最繁盛的地方,他本应度过最美好的青春期。可是第二年,战争就来了。
1937年8月13日,上海“八一三”事变后,嘉兴、海宁都成了战火前线。
学校开始挖防空洞,后来嘉兴彻底沦陷,师生们开始了流亡之路。
有时候,半夜里,学生们在睡梦中被叫醒,集合出发。由于经费不足,大家常处在冻饿中,靠吃山芋,睡泥地为生。
在逃亡过程中,他甚至都不知道,家乡已经沦陷了,母亲也病故了。
在那之后,金庸还经历了8年抗战中的贫困、瘟疫、和更多的死亡。
虽然金庸是个全面学霸,国文、英文、算术、体育样样成绩都拔尖,但学业却一再被中断。
报考大学时,这位学霸同时考上了3所大学,他最终选择去重庆的中央政治大学,只是因为它不收费。

青年时的金庸(查良镛)
但因为拒绝参军,第二年金庸又退学了。后来还跑去湖南湘西的一个农场待了3年。
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后,他才十年以来第一次重返家乡。那时一切已物是人非。昔年的丫鬟顾秀英(月云)成了他的继母。
在整个金庸的青春期里,只有13岁那一年的嘉兴是美好、和平的。所以后来的小说里,常有嘉兴的出现。
《神雕侠侣》开篇写的就是嘉兴南湖:
一阵轻柔婉转的歌声,飘在烟水蒙蒙的湖面上。歌声发自一艘小船之中,船里五个少女和歌嬉笑,荡舟采莲。……节近中秋,荷叶渐残,莲肉饱实。

03
媒体老师中的斜杠青年
都说媒体圈找工作靠人脉,金庸也不例外。战争结束后,赏识金庸文章的主编把他推荐入职了杭州的《东南日报》,负责国际新闻翻译工作。
金庸作为媒体人的职业生涯从此开始,而且一路遇到贵人。
第一次跳槽就到了当时媒体圈工资最高的《大公报》。不到半年,他就被外派到香港,不久,升职成了文化副刊的编辑。
这次转岗,直接地影响了金老师接下来的发展路径。
为了写影评和剧评,他开始疯狂阅读电影与戏剧的理论书,然后尝试自己写剧本。
29岁,金庸写出了《绝代佳人》的剧本。影片主演夏梦,是他的梦中情人。虽然单恋未果,但夏梦成了后来小龙女、王语嫣等女神的原型。

金庸的梦中情人夏梦
那时他用笔名“姚馥兰”写散文,以“林欢”为笔名写影评。然后他索性跳槽到长城电影公司,月薪280元,但写出一个剧本奖金3000元。
再后来,他甚至导演了《有女怀春》和《王老虎抢亲》两部影片。
于此同时,31岁的金庸,开始在《新晚报》连载他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

《书剑恩仇录》剧照
作为一名文艺领域的斜杠青年,金老师算是做到了极致。
04
内容创业的坑,金庸都踩过
武侠小说事业风生水起的金庸,开始想做一本武侠小说专刊,但报贩子建议,不如做日报更赚钱。
于是35岁的金庸拿出了8万港币的巨额存款,和老同学一起创立了《明报》。
现在创业者的艰苦,恐怕金庸都尝试过。
首先就是最初员工只有三个人,金庸一人兼社长、总编辑和主笔。因为人手不够,金庸当时的妻子朱玫也加入报社做记者。
为了节省租金,办公室只租了晚上时段,白天是另一家公司使用。每天凌晨,离开前都要收拾得一尘不染。
创业初期,金庸的消费降级,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据老职员回忆,金庸下午工作累了,就叫杯咖啡,和妻子两个人分着喝。凌晨下班,要渡海回家。为了省下包船的三块钱,夫妻宁愿半夜在海边吹着冷风等待,也要等到小船凑满六个人开船。
金庸说,“办报纸,不能过分浪漫”。
被称为全港最好的散文作家林燕妮为《明报》撰稿,要求金庸加稿费。金庸说:“你那么爱花钱,加了又花掉,不加”。
亦舒也叫他加稿费,他换了一个说辞:“你又不花钱的,加了稿费有什么用?”
为了让报纸销量上升,金庸作为“标题党”一点也不输于自媒体。
来感受一下当年《明报》的标题风格:
穿睡衣裸下体 少妇神奇毙命
赤裸男女艳窟做爱 惨遭炸药定时爆杀 两人下体同被炸碎
零沽爱情吞响尾蛇 艳女身旁男子昏绝
……

难怪金庸回忆说:“假若和你有仇,最好劝你拍电影;假若和你有三世仇,最好劝你办报纸。”
05
史上最牛武侠小说家
是如何炼成的
金庸在17年间写了15部武侠小说,总共约867万字。
但他最大的创作动力一点也不浪漫,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创业项目活下去。
《明报》创刊前三年最为艰难,流量完全仰赖武侠小说。所以金庸不得不白天写社评,晚上写武侠。
强烈的求生欲,让他的人生开挂了。
金庸经常多线作战,同时连载两部小说,仿佛就是写稿机器。每天凌晨撰写排版,次日见报。
《神雕侠侣》连载期间,同时开始连载短篇《鸳鸯刀》;《鸳鸯刀》完结,长篇《倚天屠龙记》跟上;《神雕侠侣》完结,马上投入《白马啸西风》。
但这恰是金庸闪烁天才之光的地方。一个日夜不停息的创业者,创造出了影响几代人青春的武侠世界。
06
因为创业丢了两个老婆
金庸先生一生有过三个老婆,前两个都是因为忙于创业而搞丢的。
23岁那年,他在杭州认识了第一任老婆杜冶芬。
那时他还是《东南日报》的专栏主编咪咪博士,因为文章先认识了杜冶芬的弟弟,后来才邂逅了17岁的杜少女。
那时候文艺青年的约会,跟现在的别无二致——看话剧,票也是写稿宣传换来的。就这样一来二去,俩人双双坠入爱河。第二年,他们就结婚了。

金庸与第一任妻子杜冶芬
金庸曾经以“林欢”这个笔名写影评、编剧本。这个名字便来自于他俩,“林”是因为他们夫妇两人的姓氏“查”和“杜”中都有一个“木”字,双“木”成“林”,而“欢”是他们当时男欢女爱幸福生活的写照。
结婚不久后,金庸被调到香港工作,杜冶芬也跟着去了。
但没过多久,杜冶芬就回到杭州。因为她不懂粤语,在香港,除了丈夫,几乎没有与外人有任何交流,但金庸又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她。
两人的婚姻维持了5年,最后以离婚告终。(74岁的金庸在接受采访时,坦白到当时离婚的真正原因,是“她betray了我”)
金庸的第二任妻子叫朱玫,比他小11岁,新闻记者出身,美丽能干,还懂英语。
他们大儿子出生后,金庸创办了《明报》。朱玫看他们创业之路走得那么辛苦,就主动成为他们唯一的女记者,并精心照顾金庸吃喝,期间还生了三个孩子。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们共同努力下,《明报》做起来了,但因为朱玫在工作中很强势,造成俩人争吵不断,感情出现裂痕。
真正结束俩人婚姻的,是“十元小费”。
金庸工作累了,就会去公司附近的餐厅喝杯咖啡,提提神。有一天,有位貌美的女服务员突然跑过来跟他表达了仰慕之情,结账时,金庸就给了对方十元小费。
女服务员拒绝了,她说,金庸是文人,靠写稿维生,赚钱辛苦,所以钱不能收。金庸听完,惊讶又感动。
后来,金庸就跟她出轨了。
朱玫知道后,坚决要离婚,同时还提出两大离婚条件:一是金庸需要付一笔补偿费;二是女服务员要去扎输卵管。
金庸全盘接受。
而那位女服务员,成了他的第三任老婆。一直陪他走到了最后。

金庸与第三任妻子林乐怡
07
失去生命中
最重要的两个男人
父子关系,是金庸一直的心结。
27岁,金庸在香港收到父亲因抗粮、窝藏土匪等罪名在故乡被处决。他哭了三天三夜。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从此他再没有回到故乡旧居。
寻求父爱,是金庸小说非常重要的元素。《鹿鼎记》中韦小宝在师父过身后痛哭流涕,杨过立誓杀了郭靖为父报仇却未果。也许对杨过和韦小宝来说,师父与郭靖其实早已成为父亲般的角色了。
除了父亲,金庸心中另一处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痛,是大儿子的死亡。
他52岁那年,10月的某一天,突然接到儿子在美国自杀身亡的消息。他一边忍着难过,一边写着当天社评。
安排好所有事务之后,他亲自去美国,将儿子的骨灰带回香港安葬。当时他正在修订《倚天屠龙记》,几个月后他在后记中写下这番话:
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无忌父子般的挚爱。

《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与谢逊
而儿子的自杀成了他信奉佛教的直接原因,也让他开始相信算命。因为早有相士告诉过他,命中只有一子,当时他已经有了两个儿子。
《明报》是金庸的心血,后来金庸在众多人选中,将它卖给了于品海,原因之一是对方跟大儿子同年,都属猴,相貌也很相像。
08
人有癖者自风流
金庸的中学同学说:“只要看见他,手里就会拿本书,还看得特专注,怎么喊都没回应。”
即使后来创业很忙,每天依旧会给自己留四小时的阅读时间。因为读书涉猎广泛,被很多朋友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

对于家,他最看重书房。他的书房有100多平,四周的壁柜,全是书,有几万册。
他说,如果在坐牢十年可以阅读天下书籍,和十年中充分自由但不得看书中选一个,他毫不犹豫会选择前者。
下围棋是他的第二兴趣,有时一下起围棋来,他连社评都不写了,直接交给别人代笔。
他为了推广围棋,专门在尖沙嘴金马伦道买了一层楼,作为香港围棋会的会址,每个月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元租金。其间他会向围棋会的几位高手学艺。
他对围棋的酷爱流露在他的武侠小说中,从《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都有关于围棋的描写。
至于第三个爱好,有点匪夷所思。
他特别喜欢跑车。从最初开凯旋小跑车,到后来升级成了保时捷。
不过,这些跑车到了他手中,平均时速不超过50公里/小时。
有人问他:“你驾跑车超不超车?”他回答:“当然超车,逢电车,必超车。”
这就是复杂的金庸。他总能找到独特的方式,在这江湖上行走。
就像有人问他:人生该如何度过?
他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告诉所长,你最喜欢的金庸角色是什么?
策划:X 所长
研究员:Yi、小虎、克鲁兹、Kim
绘图:XXX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