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禁忌越美丽(一)——伊朗味蕾
一年前,我从没想过自己近些年会去中东;一个月前,我从没想到自己在伊朗会玩的如此开心。可这一切就这么奇妙的发生了。首先要感谢小呆,她去年两个女生伊朗自由行给了我灵感和勇气,让我最终决定升级为两个女生+父母的四人组合(虽然直到出发前我也没拿到她的攻略或者游记)。
关于伊朗
应导游Haleh(中文名是我很喜欢的女演员的名字郝蕾)强烈要求,关于伊朗介绍的第一句必须是: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非常汗颜的是,这也是我开始犯的常识性错误,默默就把伊斯兰等同于阿拉伯,直到研究了几十页阿拉伯通史才恍然觉悟到,原来阿拉伯不包括伊朗(中东国家除了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其他都是阿拉伯国家)……不但不包括,二者实际还是死对头……所以了解伊朗之前我们先看看它的邻国:阿富汗、伊拉克、科威特、巴基斯坦、沙特、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现在打的火热的叙利亚,虽然被土耳其和伊拉克与伊朗隔开,但也是伊朗深度参与的范围。

处于这样乱世中的伊朗,到底是个什么光景?1979年之前的巴列维王朝极度亲美,而霍梅尼政变成功后的共和国成为一个伊斯兰教政教合一国家,并成为为数不多与老美彻底决裂的政权。这是前美国大使馆,被辟为反美教育基地。



伊朗作为当今已经快绝迹的政教合一体制国家,其国家体制和民生状态几乎从未中断过被残酷批判。在出发当天下午,我还在看一个刚从伊朗回来的博主接连发文鄙视并告诫大家不要去名不符实的伊朗旅行。其实伊朗政教合一体制形成是有其历史和地缘因素的:巴列维王朝在依靠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快速世俗化、贫富差距增大情况下,民众反而开始转身宗教。而伊朗作为什叶派,周围被逊尼派阿拉伯国家包围和敌视,加上又与美国决裂,国际局势和地缘政治让伊朗通过政教合一高度集权似乎有了些许无奈的原因。但我并不想把对伊朗的旅行感受升级为对伊朗政权政体的探讨,对于一般的短期旅行者,对政治的关注程度保持到不会发动恐袭或者政变就足够了~伊朗是个非常封闭的国家,发生恐袭的概率比埃及和土耳其低很多;政变就主要看美国了,所以我出发前一直在期待三胖用半岛拖住川普让其无暇对伊朗有大动作。
即使如此,出发前依然经历了接连地震、全国范围游行、大暴雪、民用飞机失事的轮番牵挂,于是还未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却感觉内心已经与之隐隐紧紧相连。

行程
最初看了一些旅行团行程,和我的期待多多少少总有差距(要么加入了不感兴趣的行程,要么感兴趣的地方时间太短)。加上考虑到伊朗信息不对称严重,又不想带着父母托着行李四处奔走,于是这次出行打算尝试尝试定制游。自己根据喜好设计行程,交给几家旅行社考虑可行性后出具体执行方案(基本都能实现全程一个导游一个司机,包含接送机、住宿、餐饮、景点门票,不含国际机票和签证),实在无力在游玩时兼职翻译,所以强调导游要是能讲汉语的伊朗人(不要去伊朗的中国留学生)。简单沟通比较之后,选择了马蜂窝定制:客服mm认真的帮我协调行程,也同意最后给我留一天时间在德黑兰自由行(本想去感受下中国援建的地铁,但实际去了北部山区,雪山就在身后,简直可以和尼泊尔媲美,当然这是后话)。
一圈玩下来对行程还蛮满意,以下供大家参考:
D1:凌晨到德黑兰国际机场后直奔卡尚,晚上住宿伊斯法罕; D2:伊斯法罕,晚上住宿伊斯法罕; D3:伊斯法罕,晚上住宿亚兹德; D4:亚兹德,晚上住宿亚兹德; D5:纳因、伊斯波利斯,晚上住宿设拉子; D6:设拉子,晚上住宿设拉子; D7:设拉子,飞德黑兰,晚上住宿德黑兰; D8:德黑兰,晚上住宿德黑兰; D9:德黑兰,晚上飞北京。
总结起来就是德黑兰一路向南,伊斯法罕、设拉子、德黑兰两天,卡尚、亚兹德、波斯波利斯一天,纳因路过短暂停留。
交通
北京往返德黑兰是伊朗马汉航空直飞,空客A340,起降都非常稳,去程8.5h、回程7h。伊朗境内我们4个人旅行社安排了一辆霸气的13座车。


所以基本一人一排,虽然城市间转换时在车上平均要待4小时,由于空间宽敞&空气流通,车程并未感到不适。亚兹德到波斯波利斯一路远,我们干脆在车上载歌载舞、自娱自乐。





我还跟郝蕾在飞驰的车里学跳了一段伊朗舞蹈,连司机阿里都跟着我们打起了节拍,歌声笑声延绵不断。
饮食
走了这么些国家之后我越来越觉得,一个国家吃的好不好与文化的关系要远大于与经济的关系(当然温饱都无法解决的极端贫穷国家除外)。
以前每次出国老妈都会悄悄背些泡面,连去巴黎都不例外:我特别无奈的说,妈妈,我们可是去美食之都不是去逃荒啊!可想到攻略里对伊朗饮食的评价,这次轮到我临行前拉上小包子同学去超市悄悄买了一大包泡面和饭盒塞箱底了。
没想到父母对伊朗菜的评价还挺高,老妈在餐桌上特别开心的说:伊朗的饭我吃的惯,搭配好,吃这么多肉还能肠胃舒畅,你大姨让我带泡面我坚定的说,这次听我女儿的,什么都不带!想想箱底藏的一层泡面,我和小包子都强忍着不笑出声来。
伊朗的早餐整体偏西餐风格,在各种奶酪品和汤中有地方特色。请看左碗里的蜂蜜!伊朗的蜂蜜是我长这么大吃过的最纯正浓郁的味道!蜂蜜非常粘稠,舀一勺子起来都很费力,细丝基本上是不可能断掉的。

伊朗第一餐在卡尚,非常推荐到这家Saraye Ameriha Boutique Hotel吃早餐。

低调日常的门户进去却别有洞天(事后见证这真是伊朗建筑最大的特色之一)。周末早晨小城里静悄悄没什么人,我们五个人坐在这精致奢华的餐厅中,朝阳透过多彩玻璃窗进来柔柔的打在脸上,耳边荡漾着桑图尔Santur的旋律:一路的疲惫在这优雅的静谧中一扫而光,时间放佛都被琴声撩拨的更加细腻绵长了。

关于这撩拨人心的琴声,还有一段小插曲:我一度以为是钢琴,小包子同学鄙视的果断否定说像扬琴,然后我又把她鄙视了回去。大家猜了一通之后求教郝蕾,她说这是波斯传统乐器桑图尔Santur,并在网上搜演奏视频让我们看,乐手能用两根棒敲击出来和十指掌控的钢琴键一样连贯流畅的节奏让我惊讶不已。后来在德黑兰的皇宫里看到了下图真身,还真是中国扬琴的前身,明朝时流入中国。

伊朗的午餐就是各种烤牛、羊、鸡、鱼了。深色的是一种牛羊混合肉,浅色的是鸡肉。

这是我最爱吃的烤鱼,在伊朗一大半午餐都是点的这个,浇上橙子/柠檬、撒上黑胡椒,非常多汁美味。

这道菜被叫做“Chinese Chicken”,很神奇。

老妈手里拿的据说是伊朗本地的王牌菜!六块小羊排串在一个大刀上,肉质鲜美~这是我们在亚兹德吃的一家旋转餐厅,服务员得知我们是中国人之后,特意给我们上了伊朗和中国的两面国旗,以示中伊友好。

来张餐厅全景图,环境非常不错。

说到伊朗饮食,不能不说的就是“面包”。伊朗有各种好吃的饼,他们都统一叫面包。非常劲道,让我们这几个北方人一下子就爱上了。面包可以出现在伊朗人早中晚饭桌上,除了上面图片里已经有的,还有下面这种荞麦的。

和这种薄薄的像可以挤着玩的塑料包装纸的。

伊斯法罕住的酒店对面有个面包店,从早到晚食客都络绎不绝。看到我们对这种大面包感兴趣,店主慷慨的给了我们好大一块!还主动移开店门口的架子邀请我们进店里玩。刚烤出来的面包热气腾腾,向我后面的钉子上一穿就行。

洞口的炉子里是个小石子丘,面包就放在石子上烤熟,然后拿铲子运出来——老爸玩的不亦乐乎。

当地人把这种大片面包撕成小块卷着肉吃。小包子同学青出于蓝,每口都卷成这个样子吃……

伊朗禁酒,于是这种零酒精含量又有啤酒口感的饮料很受餐桌上的欢迎。

在伊朗晚餐成为我一个头疼的问题。我的胃只能接受一天最多吃一顿肉为主的硬菜,所以晚饭常常既饿又吃不下,偶尔就回房间悄悄吃泡面去。直到设拉子,在一家很小的精致咖啡馆,才吃到可以作为晚饭的东西,于是激动的第二天在相同的地方点了相同的菜!
这是放了燕麦、番茄和香草的可以称为粥的东东。

这道菜的主要食材是茄子和鸡蛋,也放了番茄,还有最上面的碎洋葱。整道菜是烤出来的,入口是番茄的酸味,下咽后还残存一丝淡淡的苦味,即使没有青菜出现也能爽口。这么吸味儿的茄子,让我和小包子不约而同想到了红楼梦里喂刘姥姥的茄鲞。

店虽然小,却留有不少邮票啊、画啊的老物件。


还发现了这么可爱的"PS"调料瓶,顺带教了老爸老妈peper和salt两个单词。
最后以老爸点餐的段子结束伊朗美食部分吧~
出来的次数多了,父母慢慢掌握了与外国人的交流之道:
小晋同学特别爱和人聊天,但忍不住一张嘴就满口中文、一个英文单词都不说,不过她一大特色是表情亲和丰富,所以在她和善的笑脸下, 估计语言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在旺克教堂庭院休息时抓拍到她凑在人家伊朗闺蜜中一起亲昵的看手机。

老郭同志则是悄悄的学英语,然后现学现用。经常突然蹦出来一句把我都吓一跳。有天晚上在设拉子酒店,小包子和我在帮老妈挑歌,只有老郭同志闲着。所以他手机连不上WIFI时,我们就一起鼓励他去前台找人解决,交涉未果我再下去。没想到过了一会儿老郭同志就成功归来,绘声绘色的给我们讲他是怎么对前台小伙连说带比划解决问题的。于是第二天晚饭面包吃完想让服务生添加时,我们满怀期待的一致推选老爸出马。本想着老郭同志还会比划一阵于是做好了随时救场的准备,没想到当服务生路过时,老郭迅速的捕捉到与服务生的一个对视,然后把目光转移到桌上空的面包筐里,随手淡定的轻轻一指,于是一会儿服务生就端着满满一筐热面包来换走了我们的空筐。而我们三个已经被老郭同志佯装的大佬般的淡定从容表情笑趴了,为了感谢他,把新加的这筐面包也瓜分完毕。
下一篇,聊聊伊朗的艺术、宗教和人。先上几张预告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