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亲移民:载不动,许多愁——英国签证二十年(九)
全世界范围看,离开原生国家前往别国的人员主体,肯定是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最后能移民当地的,也以青壮年为主。按照惯例,这些青壮年的配偶,毫无疑问也能跟着移民。前面几篇说的移民类别,都以这个群体为主。不过,青壮年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孤绝于世,除了配偶之外,他们还有父母,有子女,随着他们身份的改变,父母子女也面临选择。
这种选择,不仅是个人或家庭的权衡取舍,也跟大环境的宏观调控有关。虽然这个类别人数不多,但亲情,人性,政策,种种因素合力作用下,一幕幕人间悲喜,也让人很多感慨。
依亲移民,主要分2类:子女,父母。
一
先说子女。
如果父母婚姻正常,子女合法出生后,父母双方或一方移民成功,那么,子女可以跟着一起移民,这个路径基本都没问题。
在正常婚姻之外,还有很多重组的婚姻,或不是合法出生的子女,这些孩子的移民,就充满了各种不确定。
最常见的情况:夫妻离异,孩子归一方。之后,这一方或另一方出国,几年后移民成功,想把孩子带出去——如果不好好准备材料,拒签率很高。
这里,不是说孩子是你的,或者离婚时孩子判给你,你有孩子监护权,孩子就一定肯定可以带出去。在这种离异家庭的子女移民案例中,除非亲生父母中的另一方去世(或法律层面宣布失踪),孩子可以顺利跟随父母中的存世的一方移民,否则,签证官会各种找茬。
认真说,也不算找茬,大概更多是文化差异。对待孩子,英国人跟中国人有些方面思路不一样。这种差异体现在签证上,主要2个问题:
1,中国人现在养孩子,常态是把孩子扔给老人,就是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带。尤其是离婚后,一方出国,先假设女方出国,哪怕离婚时孩子判给妈妈,面对前途未定的局面,一般都是自己出去而不会带上孩子。虽然女方有孩子监护权,但孩子大都留在国内请老人照顾。从出国到移民成功,至少需要几年时间,在这些年中,妈妈最多每年回国几天,跟孩子相聚,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国一次。孩子事实上的长期监护人照顾者是外婆外公——这就是最关键的拒签理由:在之前的那些年中,你的孩子离开你,没有跟你在一起生活,照样过得好好的,健康成长,现在,为什么一定要跟着你一起到英国呢?
2,外国夫妻离异,不管2个成年人闹得如何不堪,但关于孩子,大都能保持共识:孩子是双方共同的。哪怕监护权判给妈妈,另一方也照样是孩子的爸爸,他有探视权,可以跟孩子接触。如果夫妻离婚后做朋友的话,孩子甚至可以每个周末去父亲家度过,换句话说,哪怕夫妻离婚了,孩子仍然可以得到父母共同的爱。
从这个思路出发,哪怕孩子监护权在妈妈,妈妈移民英国了,想把孩子也带出去。签证官不是单纯看监护权,而是考虑孩子一旦跟妈妈离开国内,客观上分离了孩子跟爸爸的接触(中国人想出国,大都要签证,不是想走就能走的),等于变相剥夺了孩子爸爸的权利——哪怕没有监护权,孩子爸爸也有跟孩子陪伴相处的权利——所以,大概率会拒签。
写了那么多困难,是不是说单亲的父母一定不能把孩子带出国了?当然不是!只要父母有坚定的决心,孩子总归能带出去的,只是,也许过程会复杂周折一些。
只有了解了签证人员的基本思路,才能在准备材料中展开有效应对。想要给离异家庭子女办移民,监护权完全不是一个决定性指标,换句话说,有没有监护权,不是关键。有当然最好,哪怕没有,只要材料准备充分,也可以成功。
这种材料准备,就是考验中介的能力了。看一家中介的专业水准,不是看它普通案例成功了多少,而要看它疑难案例办成了多少,如果要求再高一点,要看它疑难案例首次成功率多少。有的案例,被拒后可能上诉才赢。上诉的话,时间周期长,费用也高得多。
二
孩子能否到英国定居,签证的风险是一方面,自己父母的态度是另一方面。
一般说,只要孩子没什么不良行为,作为亲生父母,总是愿意给她/他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这也算人情人性的最美好部分。但是,在离异家庭中,这个惯例亲情一次次受到挑战。
这些年来,看到听到的一些事,总让人不由的一声叹息……
案例1:
男女双方年纪都大,1960年前后出生,他们跟我的父母算同辈。
男方来自某内陆省份,经济不发达。到英国很多年了(20年以上),是离异后出国还是出国后离异,不清楚,十年前认识他的时候,他再婚生的孩子已经快10岁了,上小学,现在这个小姑娘读大学了。
他前妻没有见过,据他一些比较知根知底的朋友说,前妻在国内,他跟前妻有个儿子。
他再婚的妻子,代称L吧,来自国内双子星座般的2个城市之一,L的父亲是老干部,已经去世好几年了。L也是离异,跟前夫有个女儿。女儿从小基本是外婆带大。L刚出国那几年,女儿仍然在国内读书。
男人跟L在英国认识,男人先拿到英国身份,L随之也拿到身份,也就是说,L可以移民英国是男人的缘故,靠她自己是不行的。
夫妻定居英国后,又生了个女儿。即:男人跟前妻一个儿子,跟L一个女儿;L跟前夫一个女儿,跟现任丈夫也是一个女儿。
小女儿出生几年后,夫妻感情不错,男人的事业也不错。L把大女儿接过来,那时候早,十多年前,签证不像现在这么严,L的女儿顺利过来了,小姑娘很争气,读书很好,还学了2种乐器,一种考过了十级,另一种考过八级。来到英国,短暂适应期后,考进了一所很好的私立中学,几年后,考进了英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并且是一个预示着这辈子前程无忧的顶级专业。(英国最好的大学么,就是牛&剑)
L在英国基本不工作,就算工作也最多赚点零花钱,家里开销的支出都是男人收入。L女儿上私立中学,后来读大学,学费不菲,但男人没有丝毫怨言,出得心甘情愿。大女儿跟继父的关系很好,2个同母异父的姐妹的感情也很好。
粗略的看,这个四口之家和谐美满幸福。很多后来认识男人的朋友,都没想到大女儿不是男人亲生的。
不过,了解男人到英国早期那些年的朋友,聊天说起来,常常有感慨:有了后妈就有后爹啊……
男人和前妻生的儿子,男人当然是喜欢的。自己定居英国后,就想把儿子接过来,以他当时的职位和收入,经济上完全没问题,前妻也同意。但是,L不同意,怎么说都不同意。
据说,那时候,夫妻经常会因为“男人儿子要不要过来”的问题闹别扭。之后,L大概觉得有必要断了男人对儿子的念想,就自己又生了一个,虽然是个女儿,但总归也是男人的孩子,而且,小女儿出生时,男人40多岁了,相比很多年不在身边的儿子,这个日日在眼前的女儿,很快占据了男人的全部宠爱。
有了女儿后,夫妻感情更加牢固。小女儿3,4岁的时候,L把大女儿接到英国。L要接大女儿过来,男人没意见,但再次提出想把儿子也接过来,L再次拒绝——夫妻两如何交涉外人不知道,但看到的事实就是:如今小女儿都念大学了,那个儿子,一直没在英国出现过,假期到英国旅游都没有。
站在没什么利益冲突的朋友立场看L,是个不错的人,大方,开朗,直爽,一起吃饭下午茶聊天,都能宾主尽欢。但换个角度,以男人儿子的立场说,这个后妈很强势,强势到左右了儿子的命运。爸爸和后妈的家庭,经济支柱是爸爸,后妈对家庭经济没什么贡献。偏偏爸爸提供了经济,却没相应的占领意识高地,被后妈吃得死死的,“经济决定意识”在这里完全不起效,那个儿子如果本身很想到英国,估计真的要吐血了。
不讲意外机遇的偶然性,以通常惯例说,那个儿子在国内不发达省份的小城,跟在伦敦,成长生活,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人生。他和自己那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如今的差距不是一点点,其实,他们的父亲是同一个。
L生的小女儿也蛮争气,小时候看不出特别好,但后来考上了很好的中学,大学也考得不错。大女儿几年前工作了,很好的职业和岗位,行业年薪十几万镑起。如今的男人,对外说起两个女儿,很有面子很开心满足,算是很幸福吧。那个儿子,也许可能……他自己都不太想起了……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三
案例2:
北方沿海某省。女人是中医,以工作签证到英国。出国前夫妻感情就不太好了,后来离婚,儿子判给了爸爸。
女方独自在异国工作,尤其中医行业,工作签证那篇里写过,艰难辛酸一言难尽,好在几年辛苦,结局不错,顺利拿到永居。
那几年,在国内,儿子一直跟爸爸生活,男人没有再婚,恋爱都没有。儿子一直跟妈妈保持联系,每周视频,还有在线聊天。
女方拿到永居时,儿子16岁,中考考得不好,没上重点高中。儿子想到英国读书,但是,女方考虑了几个月之后,居然拒绝了。
一开始,女方跟我说起这件事,看得出,她主观上没有多想儿子过来。但我跟她说:不管今后如何,你现在有机会,儿子不到18岁,能比较简单轻松地拿到英国身份,总要努力一下。哪怕今后用不上,但作为父母,多给孩子预备一些选项,总是好的。而且,只办英国永居,不入籍,丝毫不影响他在国内的生活。
不过,每个人想法不同。她考虑之后,大概觉得过程有点麻烦,不是100%能首次成功;也可能是跟儿子分开数年,不知过来后能否母子近距离和谐共处;还有个原因,她外貌不错,年纪不是很大,40出头,今后大概率会再婚,带着那个大的儿子,总归多一些障碍……
最后,她终究没什么行动,时间很快,她儿子年满18岁,哪怕她改变主意想办,也不可能了。
她的那些顾虑犹豫,都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在那些不利因素之下,母爱总归该有点作为啊。她离家数年,没为孩子做什么,经济上更是没有。中医在英国收入不高,她自给自足勉强够用。如今有个机会,怎么都要争取努力一下。国内那么多普通家庭的父母,省吃俭用把孩子送出国,读书之后希望他们能留下来。她现在那么方便,直接可以一步到位,却主动放弃了,觉得非常遗憾。
世界是多元的,未必父母就一定全身心爱孩子,想方设法给孩子最好的,各自都要看造化和运气。
四
除了子女之外,还有一类依亲移民:老人。
中国人概念中,这类就是指父母,其实英文表述是:elder relatives,老年亲属。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纪大的亲戚,俗称的七大姑八大姨七大爷八大伯们。
具体实例看,中国人给老年亲属办依亲移民,只是父母,其他亲戚没有。但南亚诸国,拖拖拉拉的亲属能拎出来一堆,大概国情不同吧。
这种移民类别的设立,对英国来说,是无可奈何之举。想想看,不管国家也好,城市也好,哪里会兴高采烈主动引进老人呢?没贡献不说,还会占用很多社会资源,养老,医疗等等支出,都是负担。尤其在如今普遍老龄化的背景下,自己本国的没办法,外来的,当然是能拒则拒。
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清醒认识到这条路,目前以及今后,基本是走不通的。换句话说:自己定居英国了,想把父母接过来,拿到英国身份,一般情况下,不可能。
极端一点的情况,父母中一方去世,剩下另一个,活着的那个在国内没有其他亲人,只有一个在英国的孩子,在国内没有工作,没有养老金,也没有任何资产,必须完全依靠在英国的子女……这种情形下,可以尝试给父母办依亲移民,也许会成功。
这种极端情况,毕竟少数,大部分人的父母,在农村的,起码有亲戚,有宅基地;在城市的,更是有退休金,有房产。所以,基本不可能走通这条路。
一组数据:
对父母或祖父母的elder relatives依亲移民,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签发的定居签证:
2000年,2436例
2001年,1758例
2008年,975例
2013年,784例
2014年,187例
2015年,64例
2016年,33例
全世界才给了33例父母移民,中国如今经济表现那么抢眼,怎么去跟人家争穷困无助,争需要子女赡养……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独生子女家庭出现,这些人中现在有不少在英国。唯一的孩子离那么远,的确是亲情上的无奈和遗憾。很多人想把父母办过来,意识到有难度,去找中介。其实弄明白政策的思路和前例,这种尝试完全没必要。除非中介承诺“不成功不收费”,否则,都是忽悠。明知道不会成功却鼓动客户尝试,就是为了赚服务费呀。
有些人给父母申请了长期签证,比如十年期的。这个不是移民,不是定居签证,仍属于普通探亲类签证。十年期的意思是:10年中,可以自由不限趟数地进出英国(注意:是不限趟数,而不是不限时间),不需要次次签证。但是,每年在英国的居留时间,仍是不能超过6个月——定居的话,全年365天都可以呆在英国。
有的中介以十年期签证欺骗客户,模糊移民定居和探亲签证的区别,客户以为父母定居办下来了,可以在英国呆十年,十年后续签。其实是被中介忽悠了。十年期签证不难办,自己完全可以,根本不需要找中介。
不过,也不要一上来就办十年期的探亲签证,要循序渐进。父母第一次到英国,办2年的,来过几趟之后,可以办5年期的,之后,再办十年期的。
父母想移民英国,现在有什么途径可走?只有投资移民,200万镑。其他工作,配偶,十年……等等,都不适用父母俱在的正常情况。如果父母离异或一方去世,另一方能找个英国人,可以靠配偶签证移民。
英国的移民签证相关条例,包括工作人员的行为细则,都公开可查。不要为了省事只听中介怎么说,而要自己去查规则查章程。很多中介人员,自己都没完全了解相关业务行情。而且,中介不是慈善机构,它要盈利,中介的利益和客户的利益不完全一致。所以,自己的事情,还是得自己上心。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