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看剑话金庸
1994年,我还是个16岁的高一学生,在《中学生俱乐部》上发表了此文。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从此开始了写作。文章以三人谈的形式发表,其实只有我一个人,另外两个名字是我杜撰的。感谢金大侠的小说伴我度过青春岁月。
田方萌、方鹰、孟文山
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这首《破阵子》道尽了金戈铁马,剑影刀光的沙场壮景。今天,我们借辛词为题,闲话金庸,“纵情谈风月,煮酒论英雄。”大家来评品一下金大侠如何风流,怎个潇洒。
方:我认为金庸小说最大的特色便是其中丰润而典雅的文化气息。金庸以广博的史地与文学知识,以对儒、释、道等中国古代诸家哲学的深刻理解,营造出一种浓重的传统文化氛围,这也是其武侠作品“俗而不庸”的原因所在。
孟:同意你的观点。我对武侠小说观念的转变,就是接受了这种文化气息的感召。在金庸小说中,文白夹杂的语言,亦庄亦谐的笔调,入情入景的描写及拍案叫绝的情节,都使人留连忘返,不忍释卷。中国文化阶层有不少名人,如华罗庚、冯其庸等都有读金庸小说的嗜好,曹正文先生说他看金庸的书,就看得“不知东方之既白。”
田:有“剑”岂能无“书”?金大侠开山之作《书剑恩仇录》中,主角陈家洛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一面与江湖豪士饮酒比剑,一面又吟诗作赋,填词谱曲,可谓“儒侠”。但这部作品显露的文化底蕴,还欠含蓄,有“掉书袋子”的味道。在《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等后期作品中,这种书卷气已完全溶于字里行间,再没有弄诗文的斧痕了。套句武侠专用名词,叫做“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就是说,金大侠驾驭文字的能力已像庖丁解牛那般游刃有余了。
方:还有,金庸曾说他写武侠小说着意于对人性的刻画。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因地区,因时间而变,但人性不会改变。从这一角度出发,他认为,如岳不群、左冷禅等武林奸雄之流实际上是政治人物。因而我们今天看金庸的小说时,不论武功再夸张,情节再离奇,也仍然合乎情理,好像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找到书中人物的原型一样。
田:谈到武功,我想起了林以亮采访金庸的一个片断。当时,红学家问金大侠,他那些纷繁复杂的武功招数描写从何而来。金大侠回答说,小部分也看些拳谱,但主要还是凭他自己想,再从古书中找一个形象化的名称。我看他的小说时,倒没想找个“会家子”学他一招半式,但也连带记了不少颇有意味的名目,什么“释迦掷象”、“阳关三叠”,什么“飞龙在天”、“李广射石”,不一而足。金庸十五部武侠作品中,各种武打场面不可胜数,但读者毫无单调乏味之感,可见其想象力之丰富了。
孟:我看金庸小说,觉得最为怪异绝伦的莫过于《天龙八部》中的“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话说天山童姥练此功每三十年返老还童一次,且白雾绕头外气涌泄,好像庄子笔下的神女。前段上映的电影《天龙八部》把这一段演得含含糊糊,恐怕大多数观众难以清清楚楚,只好朦朦胧胧地看了。总之看电影不如读金庸的原著过瘾。
田:关于金庸小说的特色,除二位已经论及的文化气息、人性刻画外,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隐含在小说情节中的庄禅意识。大家知道,金庸本人是佛学研究者,为了深入了解佛学,精通佛理,他自学了艰涩聱牙的梵文。因而在其武侠作品中也就一直融注了佛家思想。小如陈家洛与少林法师论禅,大到无名老僧点化萧远山,那种“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的庄禅思想,将其小说境界提升到了哲学的深度,以致学者陈平原先生讲:“如果有人想通过通俗小说来了解佛学,最好从金庸的作品入手。”
方:正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如此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深度,因而它既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又拥有巨大的销售量也就不足为怪了。其小说五十年代行销港澳,六十年代波及南洋,七十年代轰动台湾,八十年代又进军欧美,遍及炎黄子孙所在之地,因而有人说:“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
田:作为通俗文学作品,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的确罕见。而更有价值的,是它在学术上的独到贡献。一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金庸与传统文化”选修课,这标志着正统学界终于承认了"不登大雅之堂”的武侠小说。我相信正襟危坐的学子们聆听老教授一本正经的宣讲“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那场面一定蛮有趣的。其实,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有人开始研究金庸小说了。开金学研究先风的是香港作协主席倪匡,后来董千里、林以亮、三毛、柏杨等都或多或少地褒扬过金大侠。自80年代末大陆也也相继出版了各类金庸研究著作,如曹正文的《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美国有许多大学都成立了“金庸学会”,研究他的小说,一样可以取得博士学位。甚至有人预言,“金学”将像“红学”那样蔚然成风。
孟:我想再就金庸小说对普通中学生的影响谈一点看法。首先,金庸的小说是武侠小说。众所周知,武侠文学是一个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创作园地,众多的武侠小说中,无疑会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但金庸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泰山北斗,其作品无可争义地属于较正派的一类。所以,我认为在不反对中学生看武侠小说的前提下,金庸小说应是首选读物。如果青少年能够在阅读时稍加留心,就会从多方面受益,比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了解一定的史地知识,于启迪思维,开阔眼界大有裨益。
方:刚才大家讨论了金庸武侠小说的特色及影响力。下面我们是不是就具体作品直抒己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五部大作任君点评。
田:点评不敢当,感受倒是有一些。金庸一贯的写作特点是不重复前人也不重复自已。所以,我认为他的小说一部有一部的特色,很难说哪一部绝对优于另一部。如果我们硬要依情节安排、文字处理、人物塑造、写作手法等方面分个三六九等的话,我所列为上品的小说有《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与《倚天屠龙记》。对此两位可有异议?
方:有。我同倪匡的看法相同,也认为《鹿鼎记》应坐金庸小说排行榜第一把交椅。金庸自完成《笑傲江湖》后一改文风,舍弃了武功高强孔武有力的大侠形象,而让一个油嘴滑舌的小顽童韦小宝充当主角。小宝虽是市井出身,而且不懂武功,但行为却绝对中国化──他讲义气,够朋友,极重“忠”、“义”二字,所以这个小家伙倒也有几分英雄本色、侠义心肠的。把这样一个人物当作主角写,还写得如此血肉丰满,鲜明可爱,恐怕也非金大侠莫属了。在所有武侠小说中,这是唯一的一部,也是最有创造性和突破的一部。它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的僵化模式,堪称武林奇书。金庸作品第一,舍《鹿》其谁?
田: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如三毛和评论家项庄认为《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是金庸小说中最好的作品。倒底谁为第一,金大侠的读者们定有高见,限于时间,我看今天这个小沙龙就告一段落。让我们改日再来:挑灯看剑话金庸。
一九九四年十月作于太原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