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表达的秘密——麦肯锡经典教材《金字塔原理》一窥
学生时代需要写作文,工作时期作总结报告必不可少。
怎样可以做好这类事情呢?
麦肯锡经典教材《金字塔原理》让我们有机会一窥专业人士是怎样做的。
此书共分为三篇《表达的逻辑》《思考的逻辑》《演示的逻辑》,本文是对《表达的逻辑》主要内容的个人提炼,若有失偏颇还请大家多多赐教。
下面我将从人体机理、作用方向和操作方法三个角度对它进行讲述整理。
本书作者芭芭拉·明托1963年被麦肯锡公司聘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咨询顾问,她在写作方面的长才很快得到赏识,并于1966年被派往伦敦,负责提高麦肯锡公司日益增多的欧洲员工的写作能力。凭借金字塔原理这一发现,她在七年以后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Minto International,Inc.到世界各地推广这一技能模型。毋庸置疑这位前辈的经验知识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她对我们先天偏感性的系统一*在阅读方面的特征有个总结:对文章阐述的思想作出疑问/回答式反应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反应,没有国籍和民族的区别。乍一看没理由支撑十分牵强,细想起来并非空穴来风,不然各种文章怎么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呢?
上面的总结延伸开来,我们可以了解到:无论读者的智商有多高,他们可利用的思维能力都是很有限的。一部分思维能力用来识别和解读读到的词语,另一部分用于找出各种思想之间的关系,剩下的思维能力则用于理解所表述思想的含义。你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表达你的思想,减少读者用在前两项活动上的时间,从而使读者能够用最少的脑力理解你表达的思想。因为理解含义完全看个人造化,就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个人阅历与三观等决定着自己对所阅读内容的看法。因此读者至少能够明确了解作者的思路,这是所有作者期望的最好结果。

接下来进一步具体化:假设你要将6个句子组织成一个段落。为什么你要将这6个句子组织在一起,而不包括其他句子?原因很明显,就是你认为这6个句子间具有某种逻辑关系,而这种逻辑关系总是要求所有6个句子共同解释或支持由其组成的段落所表达的单一思想(即对这6个句子的准确概括)。类似的,组成其他段落。你将这3个段落而不是其他段落组织在一起,也是因为你认为这3个段落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而这种逻辑关系总是要求所有这3个段落共同解释或支持由其组成的章节所表述的单一思想(即对这3个段落的概括)。
把行文思路铺开过后,作者辅以纵横方向的整体概括:文章中的思想必须符合以下规则:1.纵向:文章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一般文字内容都是纵向一句句下来的,为什么不是横过去或者斜着来?原来是因为这个——纵向联系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通过纵向联系,你可以引导一种疑问&回答式对话,从而使读者带着极大的兴趣了解你的思路进展。
最后到了压轴戏——明托金字塔的构造。
写作者放在金字塔结构每一个方框中的就是一个“思想”。在本书中,明托将“思想”定义为“向受众发出新信息并引发受众疑问的语句”。(人一般不会阅读自己已经了解的内容,因此也可以说,表达思想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受众传递新的信息)。

因此,要想吸引读者的全部注意力,作者就必须在引起读者疑问之前,避免先给出对该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必须在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之前,避免引起读者的疑问。例如,只要你发现某篇文章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先写出了题为“我们的假设”的章节,你就可以肯定,作者根本没有给读者提出疑问的机会,就先给出了对疑问的答案。这样,在作者与读者对话的相应阶段,就不得不重复传递(阅读)这个假设。
金字塔结构的价值在于它迫使你在理清思路时,从视觉上使纵向的疑问&回答式对话关系清晰化。你的每一个表述都应当引发读者的疑问,而你也必须在这一表述下的横向结构层次上逐个回答读者的疑问。
注*:说法源自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 本文版权归 Franklin先生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