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关西印象

去年12月,我们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关西线路,直飞大阪—京都—高山市—白川乡—金泽—名古屋返回,从另一个角度去感受日本的风情与韵味。
灰——京都建筑群
我们一行从大阪入境,直奔京都。
京都是个很有性格的城市,将旧事物保存得很好,同时也将新事物小心融合。
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日本国都,京都最初的城市设计模仿中国隋唐时代的长安和洛阳,布局整齐划一,现在街道配置依然保持千年来的基调。
京都的房屋都不是很高,屋顶大部分都是黑色的瓦组成,经过时间的洗礼,有的变成了灰色。为了保护古都的风貌,京都坚持不建高楼,严格规定城内的建筑一律不得超过45米。而且为了突出寺庙建筑,京都的房屋建筑不允许用明亮的颜色,只能用黄、灰色。就连麦当劳的红底标志来到京都也要入乡随俗,改为与当地古建筑基本一致的咖啡色。

正因为这些年来重视古城保护和旧建筑利用,京都现在才如此古色古香,增添神韵。
京都不仅是古代日本的政治中心,也是宗教、文化中心,随处可见寺庙、庭院等古建筑文化遗产:二条城、金阁寺、伏见稻荷大社、桂离宫、京都御所、三十三间堂、南禅寺、平等院……其中的清水寺,更是全京都最古老的寺院,平安时代以来,经常出现于日本文学作品当中。
清水寺始创建于780年(日本奈良时代,中国唐朝),以桔红为基调,艳丽而张扬。那时日本建造了很多唐式的宫殿和寺院,大部分都按照唐朝的样子涂成了朱红色。


进入清水寺内,会经过仁王门、西门、三重塔、随求堂、开山堂等建筑,还能看到仁王像、地藏佛等雕刻。
清水寺为栋梁结构式寺院,正殿具有浓厚的日本风格,里面供奉的是千手观音。主殿前悬空的清水舞台堪称是日本国宝级文物。整个舞台没有用一枚钉子,完全依赖栋梁式的139根木头支撑在崖壁上。


清水舞台本来是酬神献艺的地方,从平安时代起,人们就在清水舞台表演雅乐、能剧、狂言、歌舞伎、相扑等祭神。 到了现在,仍然是重要法会、祭神用的舞台。
我们参观期间正逢清水寺整修屋顶与正殿,「清水舞台」四周被鹰架包围。不过整修期間还是保留了参拜通道,让我们访客可以站在清水舞台上。这也是清水寺自1633年重建烧毁的本堂后,再次大规模的整修,预计将于2020东京奥运前完成修复。
出了清水舞台,沿山路下山就会看到音羽瀑布,其三个源流分别代表着健康、学业和姻缘,很多人在这里排队接水饮用、祈福。

清水舞台的北边是地主神社。地主神社原本就是清水寺的镇守神社,现在已经变成求姻缘的神社。
寺庙是佛教,神社是道教,但却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这是因为在日本明治维新前,日本人的信仰是“神佛共存”。


清水寺外面的二年坂、三年坂,是京都主要文化观光道路的一角,这两处青石板坡道被列入了日本“重要传统的建造物群保护区”。道路两边遍布民居和特色店铺,其装修布局,充满了古都的历史感。
据说,京都的生意人往往有着独特的个性,有些店铺只在周五周六周日开业,有些甚至不喜欢被采访,觉得人太多会影响店里的氛围。这种安安静静做好眼前的生意,执着于手头工作的认真与坚持,坚守家族历史和传统的情怀和任性,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




再往下走,就到了八坂神社,神社外就是京都最为繁华的大道四条通。八坂神社7月会有例行的祭祀活动袛园祭,热闹非常,与东京的神田祭、大阪的天神祭并称为日本的三大祭。著名的花街衹园就在这一带。
祗园算是一个很有日本传统风情的地方,有很多开了几百年并且还在持续营业的老店,不时遇见穿着传统服饰的女性迎面走过。

白——白川乡雪景
离开京都,我们来到高山。高山市位于岐阜县,去白川乡或飞驒地区泡温泉大都会从这中转。
高山拥有洁净的水源与优质的米,有悠久的酿酒历史,是日本知名的产酒地,据说全盛时期曾有上百家酿酒厂。高山虽然面积和东京相当,但山林的面积就占据了整个城市的92%,可居住面积不多,交通较为不便。因此现代化的脚步也比较缓慢,各类古迹、文化建筑保存得相当完整。
高山老街至今仍保留着古江户时代的传统建筑——斜瓦屋房、木格窗棂,正是这股怀旧复古气息,令此区有飞驒小京都的美誉。



走过高山老街,我们来到高山阵屋参观。
高山阵屋是当年丰臣秀吉的家臣金森长近被分派到此地后所建立的行政官署,也是日本国内唯一留存的德川幕府郡代的奉行所(奉行所:掌管幕府直辖领地的行政衙门)遗迹,弥足珍贵。


临近中午,我们离开高山,驱车1个多小时前往白川乡享用午餐。
白川乡的房舍外貌酷似双掌合拢,故称为“合掌造”,村子取名为“合掌村”。除合掌型民居之外,其周边的建筑物及景观于1995 年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这里冬天的景色就像在童话故事的情境一般,被喻为“冬日的童话村”。

“合掌造”房屋建造于300多年前的江户至昭和时期,为了抵御大自然的严寒和风雪,人们就地取材,创造出了适合大家族居住的建筑形式。整个房屋不使用一根钉子固定,而是以卡槜、结绳结成。屋顶用茅草覆盖,每三四十年更换一次。



每年的1月下旬至2月中旬的周末,白川乡会举办著名的亮灯仪式,亮灯仪式一年只有七个晚上(今年缩减为4天),每到这个时候,很多游客及摄影爱好者都会前往,十分热闹。



蓝——雪后日式庭院风光
日本的北陆貌似属于冷门景点,但去过的朋友无不为之惊艳,比如我们行程的最后一站——石川县金泽,无论是气质还是美食、景色都丝毫不输京都。
江户时代是加贺藩的城下町,规模仅次于江户、大阪及京都。二战时,这里幸免于战火摧残,大量江户时代的街道建筑得以完整留存。
现在的金泽兼具现代和怀旧:有日本98%的金箔,有世界级的美术馆,有比筑地市场更鲜的美食;还有五彩缤纷的九谷陶器、朴实的大樋陶器、优雅的金泽漆器、特殊的手绘加贺友禅等传统工艺……这些都能体会“小京都”的独特风韵。
雪后放晴,天空很蓝,蓝得刺眼。我们一行乘着好天气前往金泽最为人们称道的名胜兼六园参观。
兼六园作为日本三大庭园(另两个为冈山后乐园、水户偕乐园)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三百四十年前。日本很多文化取自中国,而“兼六园”的名字则源自北宋诗人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取其兼备“宏大、幽邃、人力、苍古、水泉、眺望”六个名园要素之意。

兼六园的设计理念以道家思想,即以池为海,以岛配之。历代加贺藩主将他们祈求长寿与永世繁荣的思想寄托在园林之中,将池塘视为大海,在巨大的霞池内(大海)中建造了蓬莱、方丈及瀛洲这三个传说中神仙居住的仙岛数个的小岛。






兼六园是“回游式”庭园,但也是建造当时各种造园手法的集大成。回游式庭园不是在寺庙或宫殿书院欣赏的坐观式庭园,而是将土地面积作最充分的利用,在庭园中挖凿大池塘,堆砌假山,并在适合的地点穿插建造亭台与茶室,来访者必须穿梭其间,才得以浏览全貌的庭园。

金泽冬季寒冷多雪,厚重的积雪容易对树木造成损伤,所以金泽从很早开始就有用木杆和绳索将树枝吊起来加以保护的的习惯,俗称雪吊。仅仅对一棵唐崎松树采取吊松工作,就需要用上4根木杆和800多条绳索。兼六园中的吊松作业,更被视为全日本入冬的象征。

最后:我们途经的城市都比较安静,即使在繁华的商业区,只有一些商场放点轻音乐,声音也不大。离开日本的那天,我们住在名古屋中部机场的酒店,距离机场很近,每天有许多飞机起降,但酒店的隔音效果特别好,几乎听不到飞机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