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死亡哲學淺觀
古希臘死亡哲學淺觀
哲學是一種對於未知的不懈探尋,而在一切的未知之中,看似最為難以參悟明晰的則非“死亡”莫屬。我是一個膽小且富於臆想的人,所以對死亡的恐懼確也是由來已久。而身邊的有些朋友卻相反的表現出對死亡的蔑視,淡泊甚至於期盼。試著與他們討論過對於死亡的看法,結果發現死亡的外延實在是很寬廣的,要想得出並闡述理解一種死亡觀甚至於死亡哲學,就不可能不涉及到諸如人生的責任,存在的意義等等很實際同時也很複雜的哲學問題。於是我選擇了這個切入點向古希臘的先哲智者尋求智慧。
事實上,死亡哲學的誕生恰恰同時於哲學的誕生。或者說,正是人對死亡終極性的思考以及發現把靈肉關係或者說身心關係,亦即精神與物質的關係這一哲學的基本問題帶給了人類。西方哲學源頭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泰勒斯認為世間萬物皆有生命,且都充滿著神靈。而他的學生和朋友阿那克西曼德則創造性地提出了萬物地生滅變化都受到“必然性與規律性”(即所謂“命運”)的支配。接下來,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米尼則重回泰勒斯的神靈理論,與之不同的是他認為世間的神和靈魂與其他事物一樣,是由“氣”組成且據有“氣的性質”的。這一系列理論的提出宣告了以神話宇宙觀為基礎的原始的死亡觀(那還不能被稱為死亡哲學)的終結,促使人們進一步直面,思考死亡的必然性與終極性。西方的死亡哲學由之誕生。
秉承米利都學派的唯物主義傳統,赫拉克利特堅持從自然界本身,從人的本身來解釋人的死亡,成為西方哲學史上用“自然的眼光”看待死亡的第一人。他由萬物皆變的觀念論述了“死亡就是我們醒時所見的一切”,強調了靈魂對於身體的依賴性,提出了“我們生於靈魂的死,靈魂生於我們的死”這一觀點。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或稱“活火”)是萬物的始基,自然也是靈魂的本質。而靈魂最本質的特性就是乾燥,他曾說過“乾燥的光輝是最智慧最優秀的靈魂”“對於靈魂來說,變濕乃是快樂或死亡”“死就是變成水”對於水火的轉化,他認為可由火的上升與下降來描述:火濃厚而變為氣,氣匯聚而為水,水凝結又可成為土,這便是下降的道路;反之,土融為水,水蒸為氣,氣燥為火便是上升的道路了。對於靈魂與肉體的關係,赫拉克利特認為“我們生於靈魂的死,靈魂生於我們的死”提出了生死同一的觀點,並且用一種完全的自然宇宙觀表明了“人們死後所要遭遇到的事,並不是人們所期待的,也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這與原始宗教神話形式的主張靈魂不滅的死亡觀是根本對立的。
就在幾乎與赫拉克利特同時,另一位古希臘先哲,被稱為古希臘第一位唯心主義者的畢達哥拉斯旗幟鮮明的提出了與之對立的觀點——一種脫胎於祕密宗教“俄耳浦斯教”的神祕唯心主義學說。他從宗教和哲學的唯心主義立場出發,提出並論證了靈魂輪迴轉世說和靈魂淨化說,斷言死亡是靈魂暫時的解脫。對於靈魂與肉體的關係,畢達哥拉斯提出萬物均由“數”組成,而靈魂的成份是一種特殊的“自己推動自己的數”。因而,在人這個肉與靈組成的整體中,靈魂除了推動自己之外還推動著身體。一旦靈魂離開了身體,肉體就失去活力成為屍體,也就是人的死亡了。所以他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牢”。對於靈魂死後的去向,畢達哥拉斯認為其會經歷漫長的輪迴淨化以趨向於與神重聚這一最終目標。為了論證他的靈魂輪迴說,畢達哥拉斯便列舉過他記憶中自己的幾世輪迴。甚至曾在街頭袒護一條被鞭打的狗,聲稱能夠聽到逝去朋友的靈魂在狗的身體里呼喚。排除他所論述的可信度不提,雖然靈魂不死與輪迴轉世說並非其所創,但無論是俄耳浦斯教還是對其產生深遠影響的印度,埃及宗教中,這只是作為一種宗教信條。是畢達哥拉斯首次將這一宗教信條昇華為哲學,並給與了哲學的論證,從而為唯心主義死亡哲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起點與源泉。
赫拉克利特與畢達哥拉斯分別給出了唯物與唯心這兩種相對立的死亡哲學的起源,而其後的蘇格拉底則用他本人學說與死亡試圖將二者相調和。對自己的言行向來以各種“神托”“天命”自居的蘇格拉底從自身的唯心主義立場出發,自然是不會贊成赫拉克利特的唯物死亡觀。在他看來,人與自然皆為神所創造,因而人的理性是不能夠完全理解同為神所創造的自然界的。因此,對於自然界“自知其無知”就成了蘇格拉底哲學的第一原則和邏輯起點。另一方面,蘇格拉底也並不相信畢達哥拉斯所謂親身經歷記憶猶新的靈魂的輪迴,他認為死後的情形是完全未知的,死亡是一種“好壞尚未分曉的境界”。蘇格拉底十分注意堅持自己對於死亡所抱有的不可知論立場,並將之視為自己“智過於人”的表現。在不可知的基礎上,蘇格拉底著重闡述了死亡的可見的優點,酣睡無夢,擺脫俗累云云。因此他號召人們“對死抱著樂觀的希望”,坦然的面對死亡。事實上,他傳奇性的死也正完滿的貫徹了他對死亡的坦然。在坦然直面死亡的基礎上,蘇格拉底將“是非,正邪,善惡,榮辱”的問題,也就是真理正義與道德的問題提高到了超越死亡的高度,認為“追求好的生活遠過於生活”,從而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了從個人與社會的關連來評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第一個從道德倫理的角度探討了人的有死與不死,人生的有限和無限等問題。這也使之成為了西方道德哲學的創始人。
公元前5世紀,進入了古代希臘的古典時期,古希臘最重要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繼承和發展了米利都學派和赫拉克利特的唯物路線,創建了原子論唯物主義哲學體系,並提出了“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體”的命題。他認為人與萬物一樣由眾多物質的原子組成,而死亡僅僅意味著組成人的自然身體的諸多原子集團的分離和崩解而已,這也將人的死亡還原成為一種純粹的自然現象。同時,他還明確宣稱了靈魂的有形體性和有死性。他認為只有“精緻的”“光滑的和圓的”也即是“最易動的”原子才能夠構成靈魂。並且由於靈魂也是由原子構成的,所以一切靈魂都有其分解也即死亡的時候。即便有所謂的“神”,那它的靈魂也只是可以抵禦死亡更久一些,而並非有不死的特權。與比之稍長的蘇格拉底一樣,德謨克利特也以一種超脫的態度面對死亡。不同的是,蘇格拉底的超脫來自自認的無知,而德謨克利特的超脫則基於他對死亡以及靈魂原子論本性的哲學洞察。他認為有些人“對我們這有死的自然之身的解體毫無所知”“一輩子虛構著關於死後來世生活的荒唐神話”一輩子遭受“煩惱和恐懼的折磨”是一種缺乏智慧的表現。同時宣稱“愚蠢的人都怕死”“逃避死亡的人是在追逐死亡”他倡導人們用唯物主義死亡哲學武裝自己,從而獲得一個歡快而高尚的人生。在這裡,伊壁鳩魯的死亡哲學輪廓已然浮現出來了。
德謨克利特的唯物主義死亡哲學顯然的激怒了同時的另一位偉大哲學家柏拉圖,以致於後者曾試圖把其所能搜集到的前者的著作全部燒燬。柏拉圖創建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念論”來對抗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唯物主義“原子論”,並且認為“死亡是靈魂從身體的開釋”。由此可見,柏拉圖雖然師承蘇格拉底,但至少在死亡哲學方面確完全是受到了畢達哥拉斯的影響。為了證明靈魂不死的學說,柏拉圖先後從回憶說,理念論,靈魂結構,靈魂性質或靈魂起源,道德論等五方面給與了論證。雖然這五種論證中程度不同的藴涵著循環論證,預期理由等邏輯錯誤,但將靈魂學說與認識論,本體論,方法論,道德倫理相聯繫進行邏輯論證這一做法仍然是前所未有的壯舉,這也將畢達哥拉斯宗教氣息濃厚的靈魂不死學說提升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為了進一步剝除畢達哥拉斯理論的宗教外衣,柏拉圖對死後靈魂的歸宿也提出了新的看法。畢達哥拉斯認為靈魂在輪迴轉世中趨於神聖逐漸完滿,而柏拉圖則認為永恆不死自由自在本是靈魂的本質屬性,死亡的過程使得靈魂脫離了肉體的監牢,從而回歸於適合其本性的理念世界。這一理論相較於前人大有畢其功於一役之感。如果說畢達哥拉斯的輪迴理論更接近於俄耳浦斯教或者印度埃及宗教的話,那麼柏拉圖的解放理論則更形似於西方的基督教。事實上,這一哲學論述確實對後來的斯多葛學派和中世紀基督教死亡哲學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柏拉圖還將人的靈魂分為了象徵神聖純潔永恆不死的理性部分和與肉體相關造成激情慾望的非理性部分,形象的表明了死亡之後非理性部分隨肉體毀滅,神聖永恆的理性部分得以淨化的觀念。這樣的劃分同時表達了哲學與死亡的關係——哲學並非在死亡之外,而是在死亡之中。或者說,哲學本身就是“死亡的練習”,真正的哲學家不應該畏懼死亡,而應該在追求死亡和走向死亡中去覓求知識,真理,美德與哲學。
古希臘的古典時期唯物唯心死亡哲學的對立進一步凸顯,如同之前的蘇格拉底一樣,被稱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的亞里士多德再次試圖調和這兩種格格不入的哲學觀點。作為柏拉圖的得意門生,亞里士多德年輕時熱忱的宣揚老師的靈魂不死學說,但後來在“我愛我師,但更愛真理”的挑戰精神下,他對恩師的靈魂不死學說以及靈魂二分說都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靈魂對於肉體是一種依附性的不能單獨存在的屬性,或者與其說是屬性,倒更像是肉體的能力亦或潛能。靈魂一旦脫離了肉體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也就會立刻毀滅。而對於柏拉圖的靈魂二分說,亞里士多德也表示了異議。他認為所謂人的靈魂的理性部分還需要分為能動理性和被動理性,並且斷言,被動理性有跟肉體一樣的死滅,而能動理性或稱神聖理性則是能夠永恆不死的。所謂的神聖理性並非是人所本來固有的,而是從外部進入人的靈魂的“神聖精神的閃光”“好像是注入人的靈魂中的一個獨立實體”,這是人身上的“神性”,是“不死和永恆的”。由此可見亞里士多德所高呼的“神聖理性不死”與之前所說的靈魂脫離肉體即毀滅並未矛盾。由此,亞里士多德也提出了更為積極的理念,號召大家盡力“過理性的生活”“使我們自己不朽”,用個人的道德,智慧,勇氣來客服對於死亡的恐懼。
古希臘時期的死亡哲學與西方哲學一同誕生一同發展,先後經歷了米利都學派的鋪墊,赫拉克利特,畢達哥拉斯與蘇格拉底的奠基,以及德謨克利特,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發展昇華,達到了對於死亡本性研究的高度,為後來伊壁鳩魯,盧克萊修,塞涅卡等希臘化和羅馬時期哲學家對於待死態度的哲學探究開闢了廣闊的天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書目]
《西方死亡哲學》
段德智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7-301-11096-0
《西方哲學史(學術版)》(第二卷上,下)
姚介原著 鳳凰出版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
ISBN 7-80643-694-4
《西方哲學十大名著導讀》
楊壽堪等著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 7-303-04123-B
《維也納學派哲學》
洪謙著 商務印書館
ISBN 7-100-00342-3
《前期斯多亞學派研究》
王來法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ISBN 7-308-04063-1
哲學是一種對於未知的不懈探尋,而在一切的未知之中,看似最為難以參悟明晰的則非“死亡”莫屬。我是一個膽小且富於臆想的人,所以對死亡的恐懼確也是由來已久。而身邊的有些朋友卻相反的表現出對死亡的蔑視,淡泊甚至於期盼。試著與他們討論過對於死亡的看法,結果發現死亡的外延實在是很寬廣的,要想得出並闡述理解一種死亡觀甚至於死亡哲學,就不可能不涉及到諸如人生的責任,存在的意義等等很實際同時也很複雜的哲學問題。於是我選擇了這個切入點向古希臘的先哲智者尋求智慧。
事實上,死亡哲學的誕生恰恰同時於哲學的誕生。或者說,正是人對死亡終極性的思考以及發現把靈肉關係或者說身心關係,亦即精神與物質的關係這一哲學的基本問題帶給了人類。西方哲學源頭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泰勒斯認為世間萬物皆有生命,且都充滿著神靈。而他的學生和朋友阿那克西曼德則創造性地提出了萬物地生滅變化都受到“必然性與規律性”(即所謂“命運”)的支配。接下來,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米尼則重回泰勒斯的神靈理論,與之不同的是他認為世間的神和靈魂與其他事物一樣,是由“氣”組成且據有“氣的性質”的。這一系列理論的提出宣告了以神話宇宙觀為基礎的原始的死亡觀(那還不能被稱為死亡哲學)的終結,促使人們進一步直面,思考死亡的必然性與終極性。西方的死亡哲學由之誕生。
秉承米利都學派的唯物主義傳統,赫拉克利特堅持從自然界本身,從人的本身來解釋人的死亡,成為西方哲學史上用“自然的眼光”看待死亡的第一人。他由萬物皆變的觀念論述了“死亡就是我們醒時所見的一切”,強調了靈魂對於身體的依賴性,提出了“我們生於靈魂的死,靈魂生於我們的死”這一觀點。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或稱“活火”)是萬物的始基,自然也是靈魂的本質。而靈魂最本質的特性就是乾燥,他曾說過“乾燥的光輝是最智慧最優秀的靈魂”“對於靈魂來說,變濕乃是快樂或死亡”“死就是變成水”對於水火的轉化,他認為可由火的上升與下降來描述:火濃厚而變為氣,氣匯聚而為水,水凝結又可成為土,這便是下降的道路;反之,土融為水,水蒸為氣,氣燥為火便是上升的道路了。對於靈魂與肉體的關係,赫拉克利特認為“我們生於靈魂的死,靈魂生於我們的死”提出了生死同一的觀點,並且用一種完全的自然宇宙觀表明了“人們死後所要遭遇到的事,並不是人們所期待的,也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這與原始宗教神話形式的主張靈魂不滅的死亡觀是根本對立的。
就在幾乎與赫拉克利特同時,另一位古希臘先哲,被稱為古希臘第一位唯心主義者的畢達哥拉斯旗幟鮮明的提出了與之對立的觀點——一種脫胎於祕密宗教“俄耳浦斯教”的神祕唯心主義學說。他從宗教和哲學的唯心主義立場出發,提出並論證了靈魂輪迴轉世說和靈魂淨化說,斷言死亡是靈魂暫時的解脫。對於靈魂與肉體的關係,畢達哥拉斯提出萬物均由“數”組成,而靈魂的成份是一種特殊的“自己推動自己的數”。因而,在人這個肉與靈組成的整體中,靈魂除了推動自己之外還推動著身體。一旦靈魂離開了身體,肉體就失去活力成為屍體,也就是人的死亡了。所以他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牢”。對於靈魂死後的去向,畢達哥拉斯認為其會經歷漫長的輪迴淨化以趨向於與神重聚這一最終目標。為了論證他的靈魂輪迴說,畢達哥拉斯便列舉過他記憶中自己的幾世輪迴。甚至曾在街頭袒護一條被鞭打的狗,聲稱能夠聽到逝去朋友的靈魂在狗的身體里呼喚。排除他所論述的可信度不提,雖然靈魂不死與輪迴轉世說並非其所創,但無論是俄耳浦斯教還是對其產生深遠影響的印度,埃及宗教中,這只是作為一種宗教信條。是畢達哥拉斯首次將這一宗教信條昇華為哲學,並給與了哲學的論證,從而為唯心主義死亡哲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起點與源泉。
赫拉克利特與畢達哥拉斯分別給出了唯物與唯心這兩種相對立的死亡哲學的起源,而其後的蘇格拉底則用他本人學說與死亡試圖將二者相調和。對自己的言行向來以各種“神托”“天命”自居的蘇格拉底從自身的唯心主義立場出發,自然是不會贊成赫拉克利特的唯物死亡觀。在他看來,人與自然皆為神所創造,因而人的理性是不能夠完全理解同為神所創造的自然界的。因此,對於自然界“自知其無知”就成了蘇格拉底哲學的第一原則和邏輯起點。另一方面,蘇格拉底也並不相信畢達哥拉斯所謂親身經歷記憶猶新的靈魂的輪迴,他認為死後的情形是完全未知的,死亡是一種“好壞尚未分曉的境界”。蘇格拉底十分注意堅持自己對於死亡所抱有的不可知論立場,並將之視為自己“智過於人”的表現。在不可知的基礎上,蘇格拉底著重闡述了死亡的可見的優點,酣睡無夢,擺脫俗累云云。因此他號召人們“對死抱著樂觀的希望”,坦然的面對死亡。事實上,他傳奇性的死也正完滿的貫徹了他對死亡的坦然。在坦然直面死亡的基礎上,蘇格拉底將“是非,正邪,善惡,榮辱”的問題,也就是真理正義與道德的問題提高到了超越死亡的高度,認為“追求好的生活遠過於生活”,從而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了從個人與社會的關連來評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第一個從道德倫理的角度探討了人的有死與不死,人生的有限和無限等問題。這也使之成為了西方道德哲學的創始人。
公元前5世紀,進入了古代希臘的古典時期,古希臘最重要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繼承和發展了米利都學派和赫拉克利特的唯物路線,創建了原子論唯物主義哲學體系,並提出了“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體”的命題。他認為人與萬物一樣由眾多物質的原子組成,而死亡僅僅意味著組成人的自然身體的諸多原子集團的分離和崩解而已,這也將人的死亡還原成為一種純粹的自然現象。同時,他還明確宣稱了靈魂的有形體性和有死性。他認為只有“精緻的”“光滑的和圓的”也即是“最易動的”原子才能夠構成靈魂。並且由於靈魂也是由原子構成的,所以一切靈魂都有其分解也即死亡的時候。即便有所謂的“神”,那它的靈魂也只是可以抵禦死亡更久一些,而並非有不死的特權。與比之稍長的蘇格拉底一樣,德謨克利特也以一種超脫的態度面對死亡。不同的是,蘇格拉底的超脫來自自認的無知,而德謨克利特的超脫則基於他對死亡以及靈魂原子論本性的哲學洞察。他認為有些人“對我們這有死的自然之身的解體毫無所知”“一輩子虛構著關於死後來世生活的荒唐神話”一輩子遭受“煩惱和恐懼的折磨”是一種缺乏智慧的表現。同時宣稱“愚蠢的人都怕死”“逃避死亡的人是在追逐死亡”他倡導人們用唯物主義死亡哲學武裝自己,從而獲得一個歡快而高尚的人生。在這裡,伊壁鳩魯的死亡哲學輪廓已然浮現出來了。
德謨克利特的唯物主義死亡哲學顯然的激怒了同時的另一位偉大哲學家柏拉圖,以致於後者曾試圖把其所能搜集到的前者的著作全部燒燬。柏拉圖創建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念論”來對抗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唯物主義“原子論”,並且認為“死亡是靈魂從身體的開釋”。由此可見,柏拉圖雖然師承蘇格拉底,但至少在死亡哲學方面確完全是受到了畢達哥拉斯的影響。為了證明靈魂不死的學說,柏拉圖先後從回憶說,理念論,靈魂結構,靈魂性質或靈魂起源,道德論等五方面給與了論證。雖然這五種論證中程度不同的藴涵著循環論證,預期理由等邏輯錯誤,但將靈魂學說與認識論,本體論,方法論,道德倫理相聯繫進行邏輯論證這一做法仍然是前所未有的壯舉,這也將畢達哥拉斯宗教氣息濃厚的靈魂不死學說提升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為了進一步剝除畢達哥拉斯理論的宗教外衣,柏拉圖對死後靈魂的歸宿也提出了新的看法。畢達哥拉斯認為靈魂在輪迴轉世中趨於神聖逐漸完滿,而柏拉圖則認為永恆不死自由自在本是靈魂的本質屬性,死亡的過程使得靈魂脫離了肉體的監牢,從而回歸於適合其本性的理念世界。這一理論相較於前人大有畢其功於一役之感。如果說畢達哥拉斯的輪迴理論更接近於俄耳浦斯教或者印度埃及宗教的話,那麼柏拉圖的解放理論則更形似於西方的基督教。事實上,這一哲學論述確實對後來的斯多葛學派和中世紀基督教死亡哲學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柏拉圖還將人的靈魂分為了象徵神聖純潔永恆不死的理性部分和與肉體相關造成激情慾望的非理性部分,形象的表明了死亡之後非理性部分隨肉體毀滅,神聖永恆的理性部分得以淨化的觀念。這樣的劃分同時表達了哲學與死亡的關係——哲學並非在死亡之外,而是在死亡之中。或者說,哲學本身就是“死亡的練習”,真正的哲學家不應該畏懼死亡,而應該在追求死亡和走向死亡中去覓求知識,真理,美德與哲學。
古希臘的古典時期唯物唯心死亡哲學的對立進一步凸顯,如同之前的蘇格拉底一樣,被稱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的亞里士多德再次試圖調和這兩種格格不入的哲學觀點。作為柏拉圖的得意門生,亞里士多德年輕時熱忱的宣揚老師的靈魂不死學說,但後來在“我愛我師,但更愛真理”的挑戰精神下,他對恩師的靈魂不死學說以及靈魂二分說都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靈魂對於肉體是一種依附性的不能單獨存在的屬性,或者與其說是屬性,倒更像是肉體的能力亦或潛能。靈魂一旦脫離了肉體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也就會立刻毀滅。而對於柏拉圖的靈魂二分說,亞里士多德也表示了異議。他認為所謂人的靈魂的理性部分還需要分為能動理性和被動理性,並且斷言,被動理性有跟肉體一樣的死滅,而能動理性或稱神聖理性則是能夠永恆不死的。所謂的神聖理性並非是人所本來固有的,而是從外部進入人的靈魂的“神聖精神的閃光”“好像是注入人的靈魂中的一個獨立實體”,這是人身上的“神性”,是“不死和永恆的”。由此可見亞里士多德所高呼的“神聖理性不死”與之前所說的靈魂脫離肉體即毀滅並未矛盾。由此,亞里士多德也提出了更為積極的理念,號召大家盡力“過理性的生活”“使我們自己不朽”,用個人的道德,智慧,勇氣來客服對於死亡的恐懼。
古希臘時期的死亡哲學與西方哲學一同誕生一同發展,先後經歷了米利都學派的鋪墊,赫拉克利特,畢達哥拉斯與蘇格拉底的奠基,以及德謨克利特,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發展昇華,達到了對於死亡本性研究的高度,為後來伊壁鳩魯,盧克萊修,塞涅卡等希臘化和羅馬時期哲學家對於待死態度的哲學探究開闢了廣闊的天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書目]
《西方死亡哲學》
段德智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7-301-11096-0
《西方哲學史(學術版)》(第二卷上,下)
姚介原著 鳳凰出版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
ISBN 7-80643-694-4
《西方哲學十大名著導讀》
楊壽堪等著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 7-303-04123-B
《維也納學派哲學》
洪謙著 商務印書館
ISBN 7-100-00342-3
《前期斯多亞學派研究》
王來法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ISBN 7-308-04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