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or喜欢?|幸好不是二选一
1.
武志红在得到APP(罗辑思维的知识付费产品)开的心理课有一期谈到了钱,他说听众的留言量是平日的两倍。
奇葩说第五季有一期的辩题是“选高薪不喜欢的工作还是低薪喜欢的工作”,弹幕留言和微博讨论量也远超其他几期。
正方选高薪,辩手为:
——刘云奇 3Bangz 刘思恒
反方选喜欢,辩手为:
——陈萝莉 奶茶 詹青云
一碰到钱,大家的卷入度都很高。
节目播出后,很快就出现一篇微博长文,题目是《詹青云说的我一句都听不下去》(现在搜不到了,可能作者已删除)。詹青云的持方是 “喜欢”,论证深深扎心,有非常信服,也有的像这篇博文作者一样强烈反对。
有网友甚至指责她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知人间疾苦。而詹青云何尝不懂在人间读博和准备辩论的辛苦呢?
2.
这期的嘉宾发言更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来做客的是歌手毛不易。
开辩之前,主持人马东让他站队,他选正方“高薪不喜欢”。
待正反双方几个回合的辩论结束之后,马东再次问他的看法。毛不易回应,这道题辩题,他没有立场,还说:


这里立马有弹幕说“毛不易说出了真相”。
可辩论就是先设立场,然后各自阐述利于己方观点的情况,采取“利己”的视角。辩题的情境和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任人打扮和解读,这样才有“偷换概念”的空间。
导师李诞把话题拉回到现场:“但在奇葩说就这样(非黑即白)”。
艾森克人格问卷,也只能回答“是”和“不是”,没有中间选项如“大部分时候”“偶尔”“极少”等。还有的价值观问卷是必须在两种描述中选择自己更信奉的那一个。平日我们也能看到这类趣味测试,BBC美国公司还出过一档“would you rather……”的电视节目,看嘉宾相比X宁愿选Y,还是相比Y宁愿选X。
通过在两难选项中择其一,能看到重要性排序或内心的倾向性。
毛不易的倾向就是“高薪不喜欢”,起初被迫站队时,他选的这一方。
有一种做决策的方式叫因素加权法,典型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似很理性和客观。而第一步就是列出做决策的考虑因素,给每个因素赋上权重。这里的赋权重,就涉及到重要性程度的考量。
所以,听听心里第一反应出的持方,能帮助澄清各个因素对自己的份量。
3.
这场辩论,正反双方都认可的一点是:最终都希望能高薪且喜欢。
高薪不奢望像贝索斯那么富有,至少要过得有尊严、够体面;喜欢也不需要像祝英台爱梁山伯那样深情,至少不能危及身心健康,若体检表上满是提示不达标或超标的箭头,或者成天脸上挂着乌云密布的表情,那再怎么钱多也该重新考虑一下了。
幸好在现实生活中,高薪和喜欢不是像水和油一样不能共存。
哪怕暂时没能兼得,还可以努力向高薪且喜欢的目标逐渐靠近。
“喜欢”的持方詹青云就提出,喜欢从何而来?喜欢往往是因为你比较擅长,有这方面的天赋,在自己有天赋的事儿方面持续努力,终究会有较高的薪资回报。
“高薪”持方的蔡康永说,高薪的工作多半意味着不错的行业前景,岗位带给人的成长也多,而成长本身就让人快乐。

高薪和喜欢,并非都得仰仗着从工作获得。
如“高薪”持方的3Bangz所说,工作不是喜欢的,那可以用工作的高薪去换取让自己快乐的产品和体验。
另外,有的人在工作之余有自己很享受的兴趣爱好,获得的深刻的快乐足以弥补工作的平淡甚至厌腻。工作和爱情不同的是,你无法和马文才和梁山伯两个人同时谈恋爱,选择一个就必然舍弃另一个,而工作的不喜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靠工作之外的喜欢来中和,当然前提是对工作没有到厌恶至极的地步。
高薪和喜欢,也不一定都得非常完满。
有的人对物质的要求不高,但非常看重兴趣,希望工作时能乐在其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尽管它只能保障基本生活。
也有的人更强调财富的积累,并不期待从工作中体验到太多积极感受。就像《我的前半生》里头,贺涵对罗子君说的那样,“你是来工作的,又不是来交朋友的”。

工作的一些负性事件对他们的情绪影响很小。他们对工作的定位就如“高薪”的持方刘云奇所说:为了挣钱。
如果我在现场,我想奇袭刘的是:挣钱是最主要的目的,但绝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
类似于吃饭主要是为了补充能量,却不能只考虑营养而不顾口味口感;买车是代步用,除了关注性能参数还得看外形是不是喜欢。
脸书的COO桑德伯格在《Lean In》这本书里头,还鼓励营造一个可以谈论情绪、情感的工作环境,而不是纯粹依据理性人假设行事。组织虽有其明确的存在目的,但组织里的人都是一个个有感情的个体。
总结陈词:
辩论场提前强设立场,双方把正反观点掰开了揉碎了,说个透彻。
幸好,现实远比辩论场有灰度。一些看似两难的问题,实际潜藏很多弹性,能解开纠结的僵局。不能被二选一的表象所遮蔽,放弃追求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