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下午
周末,单位组织到郊区徒步。嫌远,请了假在家休息,先睡到近中午,起来出门吃了清粥小菜,坐了地铁去图书馆了。
在北京生活一年多,周末的时光至少有一半是被床和手机打发掉的。妈妈来的日子里,偶尔爸爸驱车带我们去去公园,或逛逛超市。极少时候也去看戏,和朋友约了吃饭。总之闲散,琐碎,拼凑不起什么值得记住的回忆。
更少有独处的时光。这一回也算难得,爸爸出差在外,又不想窝在家里一边玩手机一边发愁工作,遂出门杀时间。图书馆是最好的去处,一来可以消磨时光,二来不要门票。
地铁十号线三里河下车,走一段就到了首都图书馆。那是一座不算很宏伟的建筑,静静伫立在都市喧闹的马路和高耸的大厦中间,也别有一派威严。在印象中,似乎图书馆的建筑都是建立在一段阶梯之上的,首图也没有例外。顺着一级级台阶从侧边登上去,先是经过它冷峻的侧脸,走到正面看见那豁然开着的大门,就放了心。门前有一块空地,一群孩子在那里嬉笑打闹,更让人感到这座图书馆的亲和大方。
过了安检穿过大厅,一阵优美的国乐旋律伴随着孩子们的笑声飘进耳朵。走近一看,是一间明亮的场所,这里正举办一场国学主题的亲子教育活动。大屏幕下面的软垫上,小朋友们围坐在一位女教师身旁,学唱《望洞庭》。外围则是变旁听边拍照的家长们。场地的另外一边,摆放着一排排画架,不断有读者走近欣赏画架上的摄影展。我一边浏览着摄影作品,一边听女老师用极温柔极夸张的声调为孩子们讲解那首《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里耽搁了半小时,再去阅览室。阅览室里坐满了读者,高高低低的书架之间,或站或坐或走着的,也都是读书的人。有的是带着孩子来的,则陪孩子在少儿读书区看书,孩子都安静着,说话也很小声。还有一些是来自习的,自己带了书本电脑,年轻人居多,人人都很专注。
我绕着书架一行行走过去,有种回到大学的错觉。读书时,到图书馆除了自习之外,也常有只为读书的时候。多数都是无目的的找书来看,这样就务必要在茫茫书海中巡游很久,才能选好一本上岸。我一直游到那十几排书架的尽头,才取了一本《大学语文》,遂在旁边的矮凳上坐下,就这么读起来。
读到一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正陶醉在那旷远清冽的词句中,不经意间抬头一看,正对着自己的,是一扇巨大的落地窗。窗外是几棵银杏树,正在风中轻摇着满身碧绿而未黄的叶子。其余的画面则被天蓝色填满了。这不正是一副生动的画吗?我看了很久。
在图书馆一直呆到天黑,借了三本书,踏上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