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愉快都是无聊,包括爱情——莎剧《爱的徒劳》读书总结
爱的徒劳,这个题目无论理解成爱情本身的徒劳无益还是追求爱情的徒劳无功,听起来都不那么喜剧。并且戏剧的结尾莎士比亚一改以往“皆大欢喜”的局面,留下了一丝悬念,背弃誓言选择爱情的那瓦国王又将接受法国公主为期一年的爱情考验,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还得打上问号。
不按套路出牌,让这部设定简单剧情平庸的喜剧显得有点另类。
爱真是一场徒劳吗?从表面上看并非如此。
那瓦国王和三个侍臣俾隆、杜曼和朗格维相约以三年为期,潜心钻研学术,并立下誓言,宣称“一意遵行,无渝斯盟”。誓言简而言之,就是少食少眠,远离女人,这完全是一种“禁欲主义”,类似于宗教里的苦修。
等到法国公主带着侍女前来谈判,这群知识的信徒见了她们后燃起了爱情的欲火,此前矢志从书本里汲取智慧,反而在女人的眼睛里得到了教训:它们是艺术的经典,知识的宝库,是它们燃起了智慧的神火。智慧有了来源,要书何为?
俾隆完全倒戈,向国王说到:“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凡人;大海潮升潮落,青天终古长新,陈腐的戒条不能约束少年的热情。我们不能反抗生命的意志,我们必须推翻不合理的盟誓。”
誓言完全被摧毁,难怪亚马多会说“爱情是一个魔鬼”,魔鬼的诱惑这么大,怎么会徒劳无用呢。
“徒劳”两字带着些虚无主义的味道。
俾隆原本就反对禁欲求学的誓约。关于读书的目的,国王认为读书是为了“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但对于如何求知,国王试图通过禁欲,俾隆则认为“读书人总是这样舍近而望远,当他一心研究着怎样可以达到他的志愿的时候,却把眼前所应该做的事情忘了;等到志愿成就,正像用火攻夺取城市一样,得到的只是一堆灰烬。”
同时认为读书应该“各得其时,各如其分”,言下之意就是现在才去读书已经晚了,对比下《师旷问学》里师旷“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的观点,俾隆可谓消极。
甚至反对读书,“学问就像是高悬中天的日轮,愚妄的肉眼不能测度它的高深;孜孜矻矻的腐儒白首穷年,还不是从前人书本里掇拾些片爪寸鳞?那些自命不凡的文人学士,替每一颗星球取下一个名字;可是在众星吐辉的夜里,灿烂的星光一样会照射到无知的俗子。”这个看法,一方面可以用来警醒读书人面对知识要心怀敬畏,另一方面也倾向于虚无主义。
更虚无的是,国王认为欲望“是学问途中的障碍,引导我们的智慧去追寻无聊的愉快”,俾隆却说“一切愉快都是无聊;最大的无聊却是为了无聊费尽辛劳”。
干脆把题目改成《读书的徒劳》吧。
但既然一切愉快都是无聊的,那令人愉快的爱情也是无聊的。莎士比亚写了这么多爱情剧,这才是他的本质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