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运动为何分岔,答案可能在[浪潮]里

自韦恩斯坦性丑闻曝光,MeToo运动声势越来越浩荡。
起初振奋人心。这一次,或许至少能改变一些观念,给许多“理所当然”一记闷棍:
权力,不是性骚扰的保护伞;
“更衣室谈话”,不是物化女性的托辞;
同样的工作,报酬不应因性别不同。
都是常识,然而都有大块未普及的角落。
但事情开始起了变化。本是女权运动,却走向了“仇男”。
而且必须站队,必须站在同一队。

因为她签署联名公开信,称“笨拙的调情、向爱慕对象偷吻、悄悄碰对方膝盖,不能算性骚扰”。
信中固然有措辞不当之处,意图却很明显:女权固然应该受到捍卫,也不应矫枉过正演变为仇男,对任何两性接触都如临大敌。
之后MeToo的走向确实令人担心。一场应该让人意识现状、改变现状的运动,在一部分狂热分子处,成了站队。
若有人认为这是对男人的“猎杀女巫”,自己就会变成“女巫”。

始于理性与常识的运动,在某个范围内,演变为拒绝讨论、党同伐异的狂热。
有没有一点点,像[浪潮]?
01
初衷
总是好的
MeToo当然与独裁无关,但[浪潮]本来也只是一个课堂实验。
文格尔老师也没想到,自己因此坐上了警车。

[浪潮]里,他不得已要讲“独裁统治”的课程。
本来也就是照本宣科过去了,老师随便讲讲,学生混个学分。
可是偏偏,学生们无所谓的态度刺激到了他。

真的吗?文格尔老师要让他们自己打脸,要让他们惊觉,自己随时也可能成为拥护法西斯的一份子。
这也是导演丹尼斯·甘塞尔拍片的初衷。
他的祖父就和纳粹脱不开关系,他从小就和祖父吵架,不懂祖父为何对纳粹如此痴迷。

而他看到德国的社会危机严重,年轻人疯狂地想寻求某种权威依靠,可又口口声声说,纳粹不会复辟。
看到《浪潮》这本书,他计上心来。
书里写的是真事儿:
一名老师在课堂上做了类似实验,一发不可收拾,学生们都迷恋威权,不能自拔。
但事情发生在美国。人们震惊的是,法西斯不是只能出现在德意日,只要有合适的土壤,任何地方都可能滋长。
而甘塞尔想说,美国或许大意,以为自由民主的国家,不会有法西斯;可人们看来已有历史教训,绝不会重蹈覆辙的德国,一样隐藏着风险。
文格尔本想以行动代替宣讲,让孩子们意识到独裁的可怕。
可不仅激起了同学们的党同伐异,连自己,也因被崇拜而膨胀。

初衷,总是好的。可狂热,却钻进人性每一个空洞。
02
手段
总是疯狂
服从,让文格尔的学生们心安。
因为同样服从文格尔,他们成了紧密的联盟,产生了归属感、被需要的感觉。
他们给自己的组织取名为“浪潮”。



表面的相似性,让他们产生了同类的感觉。
但“同类”,紧接着的概念就是“异己”。
文德尔老师先竖起了一个靶子。

文德尔班齐齐跺脚。


“异己”,让同类联系得更加紧密。

可学生们,也开始效仿文德尔攻击“靶子”,针对异己,释放敌意。
活动转向暴力。



海德格尔说,人不自由时感到不满,自由时感到恐慌。
文格尔班上的孩子,拒绝令人恐慌的自由,需要被定义。
从前,他们不知道“我是谁”,但现在他们可以说“我们是浪潮”。
这种定义,既来自对内部成员的彼此认同,也来自对“其他人”的排斥。
想法有一点不一样,就会被视为异类。
但他们的想法何曾真的一样。
韦恩斯坦性侵事件后,轰轰烈烈的反抗行动中,也有统一着装。


统一着装本身是中性的,也表达对性别平等的支持。

穿着一样的衣服,就真的想法也一样吗?
浪潮中,着装更齐,可每个人同样各有小九九。



有人不穿白衬衫,失去了天之骄女的地位。

表面团结,却想法不一。又为了维持表面的团结,禁止异见发声。
既可能混入投机者,又埋藏了分裂和失控的风险。
03
结局
会在何方
[浪潮]的片尾曲《Was dich so verändert hat》,意为“你为何改变至此”。
这正是我想问的。
开始,只是出于学习的目的,大家通过建立一个类似独裁的组织,了解什么是独裁。
但强烈的归属感,让大家忘记了初衷,沉浸于浮于表面的“团结”、“共识”。
正如MeToo,以改变性别不平等为目的,却停滞于打倒一个两个靶子的成就感中。
MeToo的本意,就是一种同理心。
一位13岁的少女,向社会活动家塔勒纳·伯克讲述了自己被性侵的经历。
后者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只能答道:“Me Too.”
以此向她传达,我也感同身受。
但伴随着传播的泛化,MeToo变成了身份标签,所有人都往自己身上贴这个标签,以表达自己是其中一员。
但其同理心的含义,并不是每个人都理解。有些人只是投机,有些人只是怕被排挤。
身为女性,我依然希望看到MeToo继续发展。毕竟我已经厌倦了就业歧视,厌倦了对女性以年龄和姿色衡量的标准,厌倦了或许算不得大事但无孔不入的恶意,厌倦了看似“特权”的贬低。
但正因如此,更不可执迷于某种形式感,不可肆意地攻击任何反对者。
人多么奇怪啊。[浪潮]中的孩子们,缺的是爱与认同。

而攻击几个对MeToo有不同意见者,似乎也能释放对女性恶意的愤怒。
但是这场运动的意义,应该远超愤怒本身。
[浪潮]的结局,对真实事件和原著进行了改编。
原本,老师宣布结束,学生们如梦初醒,怅然若失。
而电影中,甘塞尔却让最疯狂的学生开枪伤人并自杀。

甘塞尔出于责任,拒绝了留白,他要清清楚楚地点明“浪潮”的恶劣后果。
而拍摄过程证明了他这一改动的必要性:年轻演员们,开始用浪潮的手势问好。
简单符号而带来的形式感,和随之的认同感多么容易啊。
可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保持独立思考,对每一种不同意见慎重对待,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法,太难了。
-
文:姜不停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