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5 又是混杂着日记的观后感
一年两度期中季到了,整本整本书要背过的解剖、普心和英语考试先后出现在日程表上,社心、变心、写作、Bible和Medicine and Visual Art的期中论文ddl接踵而至,政治课要写观后感和读后感,生统生化都进入了重难点部分,经典阅读课也要开始交读书分析和感想,还有团学联最近办院刊要做的采访和设计的活儿。上课时间40h的每一周里抽着空儿和ddl竞技,突然有一点点庆幸这学期剧社没出感兴趣的大戏,所以免去了还要抽空排戏的困扰,但即使这样自己也不得不想方设法活成一个在时间中穿梭的人。变态心理学老师说自己底子不好就别非得强求着和那些底子好的、精神力强的人一样,不抑郁不分裂最要紧。想起或是看到同龄人患病or猝死的事情也不断告诉自己活命要紧该歇就歇。但是我也越来越明白,我自己的基因底子就决定了我是个该死的好胜心强、竞争心强还偏好负性事件放大化内归因的自尊不高的人。幸好基因里另一部分的抗打击能力足够和它拉扯,幸好我开始积累心理学知识来自我调节自己的认知方法,也幸好有来自社会人际的支持,整个人磕磕绊绊差不多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从生活经历来看这样的人怕是不少,其中活得很好的人不少,活得凑活的蛮多,把自己弄出心理或是身体疾病的也不少,所以对于这样的状态没人能说究竟好还是不好,维持着平衡不出乱子就行,估计着这也是进化来的自然规律吧,但是如果真的到了撑不住的边缘还是别硬撑了吧。
好巧不巧的,毛概的电影安排偏偏让看了这么一个在自己内部和外部社会不断施加给自己的压力下硬生生把自己累出心梗的中年医生的故事,还要针对它写观后感。看的时候一直有种可思考的点太多自己积累太少而力不从心的感觉,一直在想到底该写些什么。想过写个人生活与工作的冲突,想过写医生的职业困境,想过写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想过写社会人际关系,想过写砥柱力量的压力,想过写理想主义的奉献与现实主义的不公和无奈,想过借分析角色的认知和解释方法寻找对自我生活的警示……总之是贪心地想从每一个角度去深入探究,查文献、写分析、得结论之类之类,也算是能真的学到些什么东西,但真的也就只是想想了,主要还是近期的时间和精力都决然不能允许我花大工夫干这些,而且我也知道做人不能太贪心,就像鲁迅评《红楼梦》一样,能看到的东西多了,总得选择一个角度的。
于是最终选了两个关键词落笔,并且也不做深入研究,只道个人感受了。这两个词就是平衡和感恩。第一个词是从个人怎样活去看,第二个是从怎样待别人去看。
“平衡”其实是一个我大约自高中起就认识到其重要意义的词语,但后来见到更多之后又不断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再去认识它、解释它,它的范围也愈来愈大,含义也愈发丰富。关于《人到中年》里的平衡问题我这里主要有感的有两方面:一个是实体意义的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另一个是抽象意义的内外压力的平衡。
怎样处理家庭与工作?这大约是每一个到了一定年龄的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在基本温饱之外有一定的人生理想和抱负的人,他们中的一些颇有能力已经成为行业砥柱,有一些还在拼搏希望能有所作为,无论哪种都注定了他们将会被迫或主动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上,而家庭方面似乎就注定了要有所牺牲。电影里陆文婷作为资深眼科大夫在医院被委以重任,于是没了料理家务和照顾生病女儿的时间和精力;她的丈夫傅家杰作为工程师有着事业上的抱负,但担着家庭的活计也牺牲了很多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两个人都在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木上走得歪歪斜斜、无比艰难,都拼了命地想把两个担子都担起来,一个无比心酸的细节是就在文婷发病前不久她还试图多分些家事,劝说丈夫搬到实验室去投身科研。家庭与工作关系的处理看起来是一个无解的问题,重心在一边好像就很难兼顾另一头,尤其当平权主义观念越来越普及,这变得不再仅仅只是夫妻双方单独一方的问题,而逐渐成为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矛盾。具体的解大约是因人因家而异吧,有些家庭选择了内外责任的完全分离,不论是男外女内还是女外男内,都不外是一种解决办法;也有家庭的具体责任分担视时而定,工作任务重的时候偏向工作,家里事情多的时候偏向家庭,这也是一种办法;总之无论哪种的关键都在于平衡,无论是前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平衡还是后一种以个人为单位的平衡,对于矛盾的处理,把规矩定死自然是不切实际也不合适的,两头来回晃悠反而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不过很多时候还是要学会适当地放下责任,尤其是在工作方面,要明白能代替自己的人很多,撑不住的时候就别硬撑了,谁也不是救世主,有时候能认识到局势并不是缺了自己不行也是一种现代人生存的必备技能。
电影里文婷在生病之前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压力,这些压力有来自外界的压力,像是治病救人的责任、候诊室里病人的期待、手术病人的信任和依靠、病人家属的担心、领导给安排的工作任务、生病发烧的孩子、家庭工作两头跑的忙碌的丈夫、拮据的经济状况……这些压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社会角色的责任,尤其是因为她还颇有能力,根据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理论,周围人似乎也是习以为常地给予她过高的期待和过大的压力。而文婷担负的压力又远不止这些,她自己也在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没照顾好孩子她全把责任揽在自己头上、丈夫的操劳她也全都归因于自己,不难推断若是她因为种种原因没治好哪个病人她估计也会只责怪自己。于是在外界不可控压力本身就已经很大的情况下,她自己不但没有帮助自己释放压力,反而给自己加了更沉重的压力,最后一并把自己压垮在本应是最有价值的时候。我总觉得虽然电影是在试图表现中年知识分子面对的生活压力,虽然我也同意对于这种压力除了接受没有更好的办法逃离,但显然文婷给出了一个面对压力的反例,她完全没有平衡的意识,只是不断地不断地用突破极限的方法去承担压力,就像鲧治水,只是筑起越来越高的堤坝而没有疏通,最后等着她的结果只能是决堤。一个人奉献的价值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个自变量取值有上限的函数,每个个体能担负的压力总量是有限的,每个人处于最佳状态的压力量也是一定的,所以平衡压力的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外界压力过大的时候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就应该减小,而当外界没有足够的压力时自己才应该增加给自己的压力,这样总将总压力的值维持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才是能拥有较高生活质量的一个必要保证。
第二个关键词“感恩”我是从对待别人的角度去看的,就这部电影来说,主要是在对待知识分子和中年人两个方面。
先说知识分子,因为电影里文婷是医生,所以这里也主要谈医生这个侧面。看过电影其实心里一直有点难受,知识分子受到的重视太少了,文婷和家杰两个都是能力极强的知识分子而且是纯粹的知识分子,但他们显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重视既有来自他人的尊重,更有尊重之外更加重要的东西——对他们价值的认定。他们活得太拮据了,四口人挤在十二平米的房子里,甚至没有摆放第二张桌子的空间,几十年治病救人工资仍然很低。这一点其实大部分人是认识到了的,近日见到不少大谈科学家工资太低,还拿科学家与当红演员收入做了好一番对比,虽然我个人并不赞同这种对比背后的自视甚高的价值观,但这的确也显现出了公众中大部分还是对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呼声颇高的。但叫嚷归叫嚷,真的行动起来却不知是不是另外一回事。尤其在医疗领域存在着很严重的知识轻视现象,似乎大家觉得大夫天生就是应给给自己治好病,这种服务应该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就像是父母养育自己一样,应该是毫不要求回报的。持有这样观念的人并不少,甚至不少知识分子本身也持有这种观念,很不好意思地说其实身为半个医学生的我也是最近才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怀有这样的过时且错误的观念的。因为这种观念的存在,医院里“用人”的价格一直被压得很低,而医院或是医生为了最起码的经济生存又不得不在各种其他地方想方设法地压榨着病人,于是形成了一套病人看不起病迁怒医生、医生拿不到钱还不安全的畸形医疗体系。更让人寒心的是竟还有不少官方新闻中宣传的是那些“医生妙手回春还几乎不计回报”的价值观,在当前环境下这除了更加加强了人们那种“医生就应该治好我的病”和“医生治病就应该不受什么钱”的观念任何意义。行文至此必须说明的是我全然没有说医生就不该治病和医生就该多收钱的意思,自始至终我都坚信作为医者自己对自己就应该以治病救人不计回报为最高目标和终生坚守。但这种不计回报的付出是一种道德要求,而道德标准应该只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而并非对他人的绑架,所以当医生对我们来讲是“他人”的时候,我们必须感谢他们、并且重视他们,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物质上。
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颇讽刺的关于知识分子受轻视的问题,即夸赞的本质。大家夸赞好医生,夸他们悬壶济世华佗再世也好,夸他们敬业负责兢兢业业也罢,但这些都只是停留在道德层面的夸赞。而到了求医找人的时候,绝不在少数的人会像那位部长夫人一样,最先问出的问题是“这个医生是主任吗?是副主任吗?是主治医师吗?”没有贬低这样评级的意思,但是更多的时候却是这样的评级压过了医生的本质,让一些理想主义的纯粹想治病救人医生被迫还要分心其他——因为不分心就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对知识的轻视和对地位的重视混杂在一起,形成了这样一种有些悲哀的局面。
然后简单说到中年人,电影总体上是在表现一群中年人面对人生重重压力的故事,没到中年的我很难设身处地地明白这样的压力有多么巨大,但考虑到自己承担的压力然后把它们放大化,只是想一想那些可能会压在中年人肩头的压力源的名字,就感到他们的不容易起来。细细想的时候会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很可能曾经甚至还在担负着这样的生活重担,却尽他们所能地支撑了下来,我们这些被保护的、或是给予了他们压力的人,怎么能觉得心安理得而不满怀感恩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