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启示录
查看话题 >话题 | 我是这样省钱的(三)
省钱和理财既是不断学习、不断计算的过程,亦是梳理自我认知、重新认识自身真实需求的过程。

省钱这个话题真是有绵绵不尽的内容!这篇会补充吃吃喝喝这块的内容,以及,最后会讲一讲当我撰写日记时,产生了哪些小思考。

我不太懂如何挑选口感好和新鲜的水果蔬菜,只遵循种类多和应季两个小小的原则。我不迷恋新奇的蔬菜和进口的水果,时令和新鲜更为重要。当我陪家人去菜市场买菜时,除了多问几个摊位的价格进行比对,我也会提醒他们不要一次性买太多。一顿没吃完的蔬菜,新鲜度下降,再过一两天,我们的“新鲜感”也会下降,最终,被嫌弃的旧蔬菜被深深塞进冰箱,直到放烂为止。水果更是如此,只买接下来几天最想吃的,放在屋内显眼的位置,每天上班往包里塞两个,吃完再去买新的。
有段时间爱喝果汁,尤其是混合果汁。多种鲜甜的水果混合在一起榨出的浆液,充满层次丰富的果香,每次用吸管大口吮吸,总是有种“这真是又健康又好喝的饮料啊”的错觉。
然而,水果在榨汁过程中,会流失部分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而保留下来的水溶性维生素容易被空气氧化(掺水的果汁更容易氧化),从而失去营养价值。鲜榨果汁除了味道更好和不需要咀嚼之外,含有大量糖分,是一杯热量不低的饮品。喝果汁是否不如吃水果健康是个争议性话题,网络上有很多相关的文章和讨论帖。
回归到主题,一份水果的价格一般都低于一杯鲜榨果汁。每天吃水果比每天喝果汁更省钱。
价格上来看 ——
菜市场<大型超市<盒装水果<精品超市≈便利店
当季/当地水果<反季大棚水果<进口水果<稀有/奇形水果
有时候也会出现菜市场价格高过超市的情况,我列出的只是大约的推测,不一定完全准确。晚上临关门时,超市会将当天没有卖出去的水果打包低价或切块装盒出售,这时候是个捡漏的好机会,但是剩下的水果已经不太新鲜了,如果不小心误食烂掉和腐坏的水果,可能会闹肚子甚至引发肠胃炎,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两样favorite snacks,每个月总是忍不住会花钱买点,无论是饼干、蛋糕、薯片,还是口香糖、薄荷糖、巧克力,又或是酸奶、乳酸菌、罐装饮料,休闲类食品种类又多又杂。很多人觉得这块不用算那么精细,一个月最多也就几百块,的确不算多。
我也很喜欢吃小零食。翻翻我的淘宝购物记录,乐事大礼包、1kg装蒸蛋糕、大盒华夫饼、坚果大礼盒比比皆是。犹记得某个小长假,我用三天时间就吃空一个旺旺大礼包,只剩下两包硬牛奶糖。我从前从来不会计算零食支出,一百还是二百,三百还是四百,全看嘴馋的程度。这种自带情绪的感性支出,如果给出合理的预算,完全可以控制。

从前我总喜欢晚上窝在床上一边吃薯片一边看电视剧,有时候一大包薯片和一杯酸奶就代替了晚饭。现在,我依然偶尔会买一包薯片吃,不过,如果晚上我真的很饿,那么,我会选择吃正餐,比如面条、饺子、煮鸡蛋、烫青菜,从而降低对零食的需求。饿就吃饭,而不是跑去买一大包零食。这道理其实我们都懂,只是上了一天班已然身心疲惫,情绪漫上来,理智就被轻易打败。
每天下午茶换着花样吃小蛋糕、曲奇饼干、华夫饼、夹心面包,配一杯热咖啡、奶茶、玫瑰红茶之类,当然是件幸福感很高的事情,但用一把坚果、一勺熟芝麻或者一根香蕉、两个橘子代替有何不可呢?有时候,我们并不是多么想吃零食,只是嘴馋罢了。
我也曾经给自己制定下午茶routine代替从前高热量的蛋糕和饼干:一份水果+一份坚果+一个酸奶+大量热水/五谷杂粮糊糊,但是没有坚持住。入冬后,这个计划也许可以重新提上日程。
某种程度上来说,零食和打出租车一样,不是必需品,完全可控制。至于控与不控,全在一念之间。


每个人的个体情况千差万别,吃喝这么具体的问题,关乎到饮食习惯、日常作息、个人体质、生活地区以及体重、收入、支出这种敏感的内容。难怪体重管理专家、营养师、理财顾问这些职业会火起来并向订制化和私人化发展,因为建立这些习惯和体系,都要切实考虑太多太多因素,而且,这些因素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着改变。
我的日记题目是 “我是这样省钱的” ,而不是 “我教你怎么省钱” or “你应该这样省钱”。也就是说,我的省钱方式,可能一点也不适用于你。我写出来只是作为参考,而不是作为任何意义上的标准。
不过,无论你如何理财,如何规划支出,都不要影响到别人。
当你剁手时,你的姐妹在疯狂买买买。此时此刻,你内心不理解她的行为,但请不要当面对她做出冷嘲热讽的批评,更无需去制止她。也许你处于冷静期,但你的姐妹可能刚刚得到一笔奖金,就想用买买买来奖励自己呢。
聚餐中大家都想去一家略微昂贵的餐厅吃饭,但是,你正在省钱+剁手。你不能因为自己想省钱,就要求所有人和你一样,只点一个很便宜的菜,或者,你试图鼓动大家去某个便宜的餐馆,只是为了你自己的省钱计划。这些例子也许有些极端,但很多人执行自己的计划时,真的会无意中影响到别人而不自知。
当你的计划干扰到其他人的生活,那么,无论你有多么美好的初衷,在别人眼中看来也只是自私自利的行为。

谁都是大活人,都有口腹之欲。
我从来不会禁止自己点外卖、吃快餐、去网红店打卡,我也不会完全禁止自己吃麦当劳的炸薯条或是康师傅红烧牛肉面。无数次失败的减肥经验告诉我,越是拍脑门定的计划越难执行,前期越是严格限制自己做什么,后期越会被事情本身反噬得无以复加。
精简与节俭并行,控制物欲是我的目标,但不能降低生活的质量是我的底线。我们要做的是开源节流,而不是体验清苦的生活。这就好比一个在一线城市租房住的年轻人,月收入只有四千元,如果他定下三个月存下一万块这种计划,那很大的可能是,一开始能省下好几千,最后一个月撑不住全都花光。
所以,做好预算的前提下,如果月计划达成,那就和闺蜜相约吃顿好的;如果姨妈来了真的很难受,那就吃一片止疼片,再吃一块甜甜的蛋糕吧。


经常有同事感叹我和我老公饭量好小,每次听到这种说法我都是一笑置之。今天我突然想到,同事们中午点餐的原则是多点几个菜一起分享,不在乎剩下多少。而我和老公点餐的原则是,吃饱不剩饭。我经常看到食堂里有人拿三四碗菜,最后每碗都剩下小半碗,汤或者粥也是喝一口就全部倒掉。我并非餐餐吃得爪干毛净,也会有吃不完的情况。但是,如果我每天吃饭都剩下小半碗,长此以往,我就会思考,是不是自己本来吃不了这么多?那我打这么多饭菜是不是本来也没必要?浪费这件事,心里想明白,就能够杜绝。


省钱和理财既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计算的过程,亦是梳理自我认知、重新认识自身真实需求的过程。而改变是建立在对自我清楚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脑子一热,说改就改。
可能你会说(可能不止一个人有这种想法),“我不知道我自己一个月能花多少钱,我不知道我一顿饭能吃多少,我不知道我这一周会有多少次想吃零食,我不知道下一次突然想吃披萨炸鸡麦当劳是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我想存多少钱,我不知道我存下钱要做什么……”
未知不可怕,拥抱未知也不可怕。每个人都有让未知变为已知的力量。一旦弄清楚这些“不知道”,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变。哈哈哈这段现编的热鸡汤,也算是说出来鼓励自己的吧!


Karita Janssen 世上本无有趣事,有心居之趣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