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旅途(一)
昨日与友人谈起自己的留学经历,其中充满了各种小幸运。友人便建议我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表达出来,回到家后细细一想,几年的留学经历让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生活,那为什么不分享出来呢。 于是,我决定今天开启一篇不定期更新的日志,来分享我曾经的留学生活。 2018年10月22日
2012年11月1日,我第一次坐上了国际航班,第一次在飞机上睡了一夜,第一次踏出国门....在这众多的第一次中,我展开了一段留学的旅程。
我的目的地是澳大利亚,卧龙岗(wollongong),一个距离悉尼约80公里的城市。我选择的专业是地质学(Geology),在我决定留学之前,我从未听过卧龙岗这个地名,因此我不知道前方等待着我的什么,不知道我将经历什么,但我知道我需要用勇气与智慧去面对这一切。现在回想起来,这一趟旅程,让我收获颇丰,如果有机会告诉当年那个谨慎的年轻人,我希望告诉他:所有的担心和焦虑都是值得的。
2012年11月4日,这是到达澳洲的第三天。初到异国他乡,周遭的一切让我充满了好奇。当时我居住在homestay,对于一个从未独自出国的毛头小子来说,这是最好的选择了,有住所,有食物,有热水...

homestay的主人是一位约50岁的妇人以及她30多岁依然单身的儿子。女主人从事油漆粉刷工作,而他儿子从事建筑工作。很可惜,我没有与他们合影,接下来的几年我也少有与同学、好友的自拍,现在回想起来挺遗憾的。homestay中一位来自武汉的小伙子成为了我的朋友,称他为xin吧。作为我在澳洲认识的第一个国人,xin带我开启了探索澳洲的第一步。

这是我在wollongong拍下的最初几张照片,而这张照片作为我对wollongong的第一印象也最适合不过了,阳光,沙滩,大海,蓝天,万里无云。这就是wollongong。
据说wollongong在土著语言的意思是“大海的声音”,中文把wollongong翻译成伍伦贡或者卧龙岗。我不喜欢这两个中文翻译,他都无法表达我心中的wollongong,所以我还是选择用英译来称呼她。Wollongong就是一个安静小城,距离悉尼80多公里,人口20万左右,号称澳洲第九大城市。澳洲曾经的钢铁冶炼中心,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但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地最大的炼钢厂也走向衰败。
渡过了一个礼拜的适应期,我终于进入了语言学校。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一帮好友。那时的我一定想不到其中有几位会成为我接下来几年留学生活的挚友!更加让人意外的是,翻看照片我拍下的第一张同学照片居然是她----露姐。

那个时候我非常单纯,露姐让我叫她露姐,我就叫她露姐了。一位美貌及逗比于一身的女子,虽然她是个逗比,而且我很嫌弃她,但是在我生病感冒、学业压力最大的时候,她熬鸡汤,炒江西米粉给我吃,让我至今都非常感动。这次看照片才发现我存有璐姐大量的黑照,各种抓拍,考虑到我们淡泊、脆弱的友谊,我就不发出来了。
homestay的伙食很一般,但是管饱,一般就是炒饭,汉堡,意面或者鸡腿....

晚餐过后,我经常与xin在homestay周围散步,探索周边的环境。

这是我与xin在homestay周边某处山坡上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我们离港口,炼钢厂很近,所以这肯定不是富人区。我想往往做homestay的家庭一般都是经济相对拮据的家庭吧,不然谁愿意和陌生人一起共处一室呢?!
homestay离学校比较远,交通不是很方便,去学校的公交车每小时一趟,下午很早就停运了。有时错过了公交车,我就只能选择先步行20分钟,在坐火车2站(约10分钟),在转学校的免费公交车(free shuttle bus,约10分钟)抵达学校。因为交通的不便利,加之费用较高,我在homestay住了4周后,便独租房住了。

才两周,语言班的小伙伴已经打成一片。期间,我认识了两位非常重要的朋友,一个来自安徽的小伙子,英文名非常土,James,而这个土鳖的英文名字的主人贯穿了我整个留学生涯,成为了我最好的朋友;另一位我称为宁哥,内蒙某大学的访问学者,年纪比我长了十岁左右,宁哥的专业背景与地质学接近,而他作为一名称职的大哥,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业上都给与了我很多帮助和指导。至今,我与二位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接下来就要说起我在澳洲外面租房的经历了。没有经历任何曲折,只有惊喜!我几乎是轻而易举的租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房子。
最初,因为语言不好,我在中国留学生网站上联系了几个房东看房子,看过之后都觉得不合适,可能是价格因素,可能是其他住客太邋遢,或者是地理位置偏远....随着4周搬离homestay时间的临近,我也有些急躁起来。
某日,我与某个房东约定看房,到达地点后房东迟到了,我便只能在路边等候。此时,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正艰难的把一个垃圾桶推回到房子的院落中,便好心上前帮忙,老太太表达谢意后转身进门了。过了十分钟,我仍然在马路边等约定见面的房东,刚才的那位老太太(她的名字叫Don)突然走过来问我在干嘛,我便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而Don告诉我,眼前这栋房子可以租,而她是房子管理员,专门负责打扫卫生和收房租等工作。
于是.......她带我参观了房子,我问了下价格,了解了下情况,便果断的交了押金,次日就签了合同。而这就是我人生的第一次租房经历。废话不多说,先上图。

进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个超级大的客厅,客厅被两个玻璃围墙分割成了室内和室外两个区域。室外可供抽烟,烧烤等...并放有一套卧推器材,两把沙滩椅子,并附带个小花园。

顺便提一下,背景中的那个小阳台是某个住户私人所有,是他房间的一部分!




翻照片发现我只拍了公共区域的情况....没有自己住房的情况.....
那我就用文字来介绍一下住所的情况吧,为什么要这么强调租房的过程呢,因为这是我在澳洲好运降临的第一个事情!!!!
这个超级大house可以同时住9个人,但我居住的两年期间从未住满过,因为房东从来不打广告…住进来的客户都是同学或者朋友相互介绍而来的,像我这种误打误撞的情况非常少见…而宁哥在我的推荐之下,不久之后也搬进了house。
每个房间都有单独的卫生间和淋浴间;house距离学校图书馆步行约10分钟;室友都是在校的学生,而且全都是phd;住客来自世界各地,有澳洲本地的、沙特的、伊朗的、埃及的、马拉西亚的和我(中国的,哈哈);大家找出晚归,生活作息时间完全错开,几乎不可能同时有4人出现在公共区域.....
还要说什么优点吗?!房租价格非常合适,考虑到有老太太帮助打扫卫生,不仅仅负责公共区域的卫生,割草,修整花草,还包括房间地毯、卫生间(包括马桶、淋浴)的清洁,加之水电网气全包....价格可以说非常便宜了!
在我居住的两年时间里,就见过房东一次,其余时间一直是Don作为代理人解决所有问题。
翻了下照片,我居然没有Don的照片!她是一个非常慈祥的老奶奶,大概60多岁了吧,身高大约1米5,这个身材在澳洲是非常迷你的了。但是别看Don身材小巧,嗓门非常大。她每周三定期来打扫卫生,而有一学期我只有周三有时间睡懒觉,但是每到那一天,Don就会破门而入,也不顾还没起床的我,开始用吸尘器打扫卫生。
说起来,我对她的印象是非常反差萌的。Don喜欢听着摇滚,嚼着口香糖,喝着可乐,拿着吸尘器在打扫卫生,还伴随着大嗓门的笑声和叫声,而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非常友好的老奶奶。那个时候我没有车,Don有时载着我去超市买菜,或者提前电话告诉我“今天超市鸡腿打折,我帮你买了3kg” .... 哈哈哈,回想起来,老太太真是善良啊,不知道她现在过的怎么样了。
不过,她的善良似乎只对我一个人展示,对房子里的埃及、沙特住户特别狂躁.....
我在这栋房子里住了两年里,与绝大多数住户成了好朋友,但随着时间推移,大家毕业的毕业,工作的工作,人员更迭后因种种原因我也决定搬离。
离开时,我向Don表示了感谢,真的非常感谢她这两年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特别强调一下,两年期间,我春节回国,Don不收我的房租.....省了一大笔钱啊!也许就是因为最初帮她推垃圾箱,才让她对我非常信任和友善,这是我在澳洲切身体会到的第一个道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室友穆斯塔法是伊朗人,是学校在读的英国文学博士,同时还是摄影协会的会长。同时非常痴迷中国文化,还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小山,对应著名的加拿大人大山...我也很喜欢摄影,空闲时我和他常常一起拍摄照片。
这是几张是他帮我在wollongong植物园拍的。那是真青涩啊!
























记得语言班的结业考试是在大年三十晚上,挺难忘的,那天语言班期末考试,晚餐一堆人在露姐家聚餐,那也是我第一次没有与父母度过除夕新年。挺难忘的!奇怪的是,我没有找到一张当时的照片…
wollongong有一个特色,那便是蓝天寺,距离wollongong市中心约20公里有一个寺庙,寺庙的由来和背景我忘记了,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蓝天寺是南半球最大的佛教寺庙,而我们家深受传统佛教的影响,当我来到这一片充满中国气息的建筑后,不得不说抚平了我内心的波澜,让我找到了心中的平静。
每当我遇到一些不知所措的问题时,或者内心苦闷不已时,我就会到蓝天寺来,恭恭敬敬的对佛像祈祷,在寺庙的后山走上一圈,再在寺庙吃一顿斋饭。内心总会平静不少。





不管怎样,就这样我大学生活正式开始了!
从语言班到大学是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而这个过程,我学会了留学生涯的另一个道理:事在人为。
开学第一天,我就完全懵逼了,全班没有一个非白种人面孔,而语言成为了我与同学交流的最大障碍,无法沟通这就因为这诸多困难和问题....
这个适应和改变的过程,让我留下了诸多心理阴影。
而地质学这个专业的学习与我在国内了解的情况完全不同,大部分课程都是在户外,周一到周五的课时很少,到了周末大部分时间都在荒郊野外和教授老师一起漫步。这样的学习方式,意味着学习没有固定的板书,没有太多的书面转述,更多的是口语传授,这对我一个刚刚从语言班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但是,同时这又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和更快的提高,身边没有中国同学,住的地方只有宁哥这样一位国人,这样环境迫使我更快的提高自己的语言。例外一个好处就是,我花了大把时间走遍了新南威尔士州,每次野外我也把它当做是一次旅行,看看不同的风景。



生活就开始有条不紊的开始了,周一到周五学校上课,自己泡泡图书馆。周末和老师同学去野外。


大学开始后,各种社团开始招新,我顺理成章的加入了摄影协会,同时我在宁哥的带领下加入了学校的communication group,其实就是世界各国留学生凑在一起玩的社团。宁哥还是会玩。




只要没上课,宁哥就会经常会带着我到不同的地方去探寻。现在回想起来,宁哥带我这扩宽了视野。同时也很可惜,宁哥回国后,我便很少出门了。












说来也奇怪,后来去了悉尼很多次,但是很少在遇到这样的好天气了...



是时候来说一段故事了:我印象很深刻的事情是开学的第一个作业,G教授布置了一篇论文长达3000字概述地质学。作为一个刚刚从语言学校毕业的毛头小子,从未学过地质学的我完全不知所措。而且,在语言学校最长一篇英语作文也不过1200字,那时的心情就是“别说3000的英文论文了,3000字的中文我也写不出来啊”!
在房间里闷了一个礼拜,始终无法下笔,终于我决定去找G教授谈谈,坦白说,那时的我已经做好准备换专业了。
来到G教授的办公室,我支支吾吾的表达了自己遇到的困难:“不是我不会写,是我的语言限制了我的发挥”,G教授说考虑到公平问题,他不能直接帮我修改论文中的语法错误。于是,我向G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问他能否帮我看看是否比我高几届地质学的中国留学生或者同届的中国留学生。
我心里打着小算盘,实在不行就和中国留学生抱团取暖。教授欣然接受了我的请求,并说帮我联系一下student centre,尽快给我答复。第二天,我就收到了G教授的邮件,但他在邮件中并未说明是否有中国同胞,而是约定了时间邀请我去他办公室。当时我就有种不好的预感。
果不其然,到了教授办公室,他开门见山的告诉我,:你是我们学校 科学学院 地质学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第一个学地质学的中国留学生?!目前来看也是唯一的!!!!唯一的....
失落的我告诉G教授面对这种语言问题,我需要时间解决,可能会跟不上学习进度,所以我可能会考虑转专业。
G教授也愣了一下,然后他问了我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where you come from? 我说 Hunan,China。
教授瞬间又焕发出迷人的微笑,激动的(真的是激动)从他办公室书架最顶层取下了一本世界地图,大概有A3纸大小,巨厚无比。翻开,我看他这是一本世界地图,包含世界各国各个州各个省的地图。
等教授翻到中国 湖南时,他激动的要我在地图上指出我是湖南那个地方的人,我随手指了一下长沙,当时心想这和我的论文有啥关系。然后教授说,I had gone here many times.
当时的我就是黑人问号脸?!后来才知道,G教授牛逼啊!世界地貌学大师,21世纪100名引进国外专家之一啊!!!然后他说因为专业和工作原因,他与湖南的张家界很有渊源,去过那很多次!我一听也有点小激动,来到学校快半年了,我还没有遇到一个湖南人,而我教授在我的家乡待过很长时间!
什么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接着G教授又说,“作为考评人我不能帮你修改论文,这样对其他学生不公平,但是我帮你找了一个可以修改论文的人”!
于是我就这样认识了Min,她是G教授在湖南工作期间的翻译,也是湖南人。当时被G教授邀请去wollongong大学读研究生。而她在我的论文书写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帮助,让我至今十分感激。
而借此机会,我与G教授的关系也融洽了不少。




接下来我要展示一组照片了,因为喜欢摄影,所以我拍了不少照片。而这一组照片是围绕着wollongong植物园和wollongong大学拍摄的,我挺喜欢一个人拿着相机在校园里瞎拍。不过让人悲伤的是,这好像是我唯一一次拍摄自己的校园。庆幸的是,我拍了!
当时刚刚接触摄影,所以拍的很一般,但是每张照片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啊,哈哈哈!
而wollongong植物园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之一了,不仅仅是因为我住的近,常常去那散步,更因为我的专业涉及植物,所以常常需要到植物园内去学习。
废话不多说,上一波图片吧!


























































接下来我要展示一组照片,这组照片拍摄于卧龙岗一条距离很短的街上,特色是这条几十米的街道上汇集了世界各地的餐馆,包括土耳其,中国,日本,巴西,意大利,印度等等等。而我之所以会拍摄这组照片是因为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的一个作业,具体内容我忘记了,但是我想表达的是从餐饮角度反映文化的融合。
而人文地理学也成为了我最头疼的一门课程之一,因为我不但又成为了全班唯一的非本地学生,而且课程涉及了很多澳洲本地文化,宗教,政治,政策.....这也是我第一次切身感觉到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特别是在辩证State和state的一份作业时,21岁的我陷入了不知所措。果不其然我非常努力学习的这门课最后只是勉强及格。
不过回想起来,正是这些不适应,不理解,煎熬和痛苦才是留学的意义和精髓。我感谢这段经历。话不多说 上图吧。










考虑到编辑的困难,我就重开一篇日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