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质检”:对“翻译质检书”《金阁寺》的质量评估(4)
lz对前篇的杂感与总结
一连出了几篇反“质检”,展示华南虎主持的“翻译质检书”小组如何欺骗且误人子弟。
有网友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说这样的反“质检”很有意义,有利于推进学术进步和翻译进步,只是写法偏于专业化,学术化,让不懂日语的人看不太明白,而且这样的文字应该寓教于乐,让不懂日语,却对翻译文本的质量问题十分关心的网友们也能看懂为宜。
反省下来,觉得这网友说得确实在理,笔者在此深表感谢,并虚心接受他的意见。
说起来笔者写此文的目的也是为了公众利益,今后行文一定试着再通俗化些,争取更多喜欢日本翻译小说的读者,尤其正在学习日语的人能由此受益,也算笔者没白费功夫码这些字。
在笔者接连对华南虎“翻译质检书”小组的欺骗性提出具体的批评意见之后,华南虎采用了他一以贯之的应对招法,那就是,死不认账,回避问题;或者干脆胡搅蛮缠,顾左右而言他。
最为恶劣的是,此人不但在他的组内把笔者此系列批评文章删掉,甚至不顾自己打的“欢迎批评”的招牌把笔者驱除出组,现在笔者已经无法在其组内发帖。
这其实是一种很可笑的掩耳盗铃的愚蠢做法,《豆瓣》网上亿豆友,小组也多了去了。你能挡住一个小组,你能挡住全网吗?一个苍蝇能挡住太阳,岂不是笑话。没有一个允许批评的开放的心态,即便做再多的“翻译质检”,也不过是自说自话,有何意义呢!
此人似乎有种侥幸心态,寄希望于不懂日语的组外豆友,以为大家搞不明白,似乎因此便可混水摸鱼。他一会儿搬出这个大辞典,一会儿搬出那个百科全书,似乎他真是学术权威似的,忽悠得人云里雾里,不懂日语的人还真容易给他弄晕。
所以,在细细分析和批评他的“翻译质检”的同时,再看看他如何死不认账,又如何顾左右而言他,胡搅蛮缠,相信对学习日语的人士有益,对喜欢日本文学的读者有益,同时对网上卫生也应极为有益。
总结下前一篇的要点,三岛由纪夫在其著名小说《金阁寺》是这样的一段话:
“五月の夕方など、学校からかえって、叔父の家の二階の勉強部屋から、むこうの小山を見る。”
这句话尽力忠实于原文的中文翻译大致是这样:
“比如五月里的傍晚时分,放学回来,常从叔叔家的二楼书房里眺望对面的小山”。
就这么一个很简单的一个句子。
华南虎译成 “如五月的黄昏等时候,放学回家后, 我常从叔父家的二楼书房眺望对面的小山。 ”
严格来说,华南虎的翻译也并无大错。但很明显,他的中文表现过于生硬。另外,他的翻译还添加了几个原文没有的意义成分,如“后“、“家”、“我”,这在原文里都是没有的。
原文只是个“かえって”,是“放学回来”之意,没有“后”的意义成分。因为后面还有其它持续动作,是个持续进行的时态,所以原文作者没有特意加个“后”,华译却要发挥,译为“放学回家后”。实际上原文连“家”的意义成分也没有,华译加了“后”,加了“家”,若回译成日语就变成“学校から家に帰った後”了。这显然与原文语境就大相异趣了。
华南虎的翻译在这里的问题是,主人公当然是回家,意思似乎不为错;但你是在做翻译,原文怎么写,你就应当怎么翻,除非不这样翻译会违反中文语法,或由此带来别扭的中文。否则,你多一字,都是篡改原意,破坏语境,翻译是严格的作业,这是不可以的。
不幸的是,这个自称愿意接受批评的华南虎非但不虚心承认错误,反而倒打一耙(连虚晃一枪都没有),说笔者日语语法没学好(笑),完全是顾左右而言他,当然这是他的惯技。他自以为日语语法学得很“好”,可就是不按原文来翻译,让人哭笑不得。笔者让他试着把自己的译文再译回日语去看看变什么样,他不译。因为译回去就与原文完全不一样了。
日语跟中文一样,喜欢动词连用,表示连续的动作或状态,如“他上街看到一辆汽车横冲过来,” 但凡是有点汉语修养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句子没有特殊必要不能改写为“他上街后看到…”,原文里没有这样的意义成分。
华南虎这位自称日语,汉语都很好、又喜欢四处纠正别人日语汉语毛病的人就这样在翻译里给三岛由纪夫增添了一个蛇足的【后】字。
这本来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黑白分明的错误,虽然不是什么要命的错误,但他也非要死扛着不肯认错,而且还反咬一口说别人日语没学好,让人哭笑不得。怎么就这样输不起呢?以这种不严肃的态度搞所谓“质检”,自然会漏洞百出,又让人如何相信他的“质检”质量呢?
好!总结到此为止,言归正传,继续反“质检”。
------------------------
转引自华南虎:翻译质检书:陈德文译《金阁寺》(lz按:英语部分和数据统计部分省略)
陈译:从“金阁”这两个字的字形和发音上来说,我心中的金阁才是无可比拟的呢。
原文:又金閣というその字面、その音韻から、私の心が描きだした金閣は、途方もないものであった。
唐译:同时,我内心里从金阁这个字面及其音韵所描绘出的金阁,是无与伦比的。(虎评:正确)
说明:“から”表示其前面的部分,也即“金閣というその字面、その音韻”是“描きだした”的依据,而非“无可比拟”的依据。陈译将“私の心が描きだした”给抹掉了。(本条计入误译)
华南虎译:此外,我内心里根据“金阁”这两字的模样和读音所描绘出的金阁,更是无与伦比的。
-------------------
1. 东方白夜解说
原文:又金閣というその字面、その音韻から、私の心が描きだした金閣は、途方もないものであった。
陈译:从“金阁”这两个字的字形和发音上来说,我心中的金阁才是无可比拟的呢。
唐译:同时,我内心里从金阁这个字面及其音韵所描绘出的金阁,是无与伦比的。(虎评:正确)
华南虎译:此外,我内心里根据“金阁”这两字的模样和读音所描绘出的金阁,更是无与伦比的。
这句话的翻译出了很多问题,很有趣。请读者好好看。
原文意思仔细分析,主人公想说的大致是这样的意思:“而且,无论依照金阁这两个字的字面也好,音韵也好,我心里描画出的金阁,都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惊人形象。”
陈译如华南虎说明,确实是漏译了“描き出し”(描画出),这确实是问题,是个错误。
又,陈译“我心中的金阁才是无可比拟的呢!”。其中的“才”是个多余的意义成分。“才”是个副词,起强调对比的作用。原文在文脉关系上虽然有对比的意义,但原文很低调,就是简单的对比,并没有突出强调对比的成分。举例来说,在汉语里,我们说“我不行,他行”,这是简单的对比;“我不行,他才行”,这就是突出强调对比。
陈译此处显然意识到文章前面段落的文脉,实际上此句全句都是相对于主人公前面所提到的教科书上的金阁图片而存在的,是在听了父亲的完全不同于教科书的另类介绍,并凭借自己对金阁字面和音韵的观察而独自产生的一种衍生想象。此句不用这个“才”,已经有相比的意义,所以原文并没特意加上与前面文脉中所述实物照片做比照的字眼,译文加上“才”虽不算大错,但属于替作者做发挥。蛇足。
不幸的是,“质检者”华南虎非但没有指出陈译的这个问题,事实上,华与陈的翻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做了同样的蛇足处理。
另外,“字面”和“音韵”译为“字形”和“发音”也是不符合原文和原文的语境的。(华译也犯了同样错误,比陈译还严重。)
华的分析又提及《也即“金閣というその字面、その音韻”是“描きだした”的依据,而非“无可比拟”的依据。》(东译:也即“这个金阁的字面和音韵”,是“描绘”的依据,而非“无可比拟”的依据。)
这话费解,不懂日语的人可能看不明白。我这里解释一下。从整个文脉和主人公的心理上来分析,主人公是想说,他从金阁这两个字的字面和音韵上,产生一种独自的印象,并在自己心里描绘出了一副属于自己的无与伦比的金阁的形象。
而华南虎说的则是,这个字面和音韵,是主人公在自己心里描绘的形象的依据,但不是后面所述无与伦比的形象的依据。这可就奇怪了。
显然这里有逻辑不通的问题。按照正常逻辑,金阁的字面和音韵让主人公产生某种印象,并在心中画出一个图像,前者自然是后者的依据;接着,依照自己在心中所画的形象,主人公说这是个无与伦比的形象,显然前者也是后者的依据。多少学过一点逻辑的人就应该能明白,前后三者之间的递进依据的逻辑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不幸的是,在华南虎的解释里,最后的“无与伦比”的结论与最初的“字面和音韵”的依据失联了,三者之间的递进依据的逻辑关系就此崩溃。
打个比方,我爸爸生了我,爸爸是我生存的依据;爷爷生了爸爸,爷爷是爸爸生存的依据;结论:爷爷不是我生存的依据。这逻辑说得通吗?是否有点数典忘祖的感觉?
按照华的逻辑,这个“无与伦比”的结论似乎是个没有任何依据的空中楼阁。这个说明实在莫名其妙,有如釜底抽薪,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这个问题虽然是逻辑问题,但也是华南虎的翻译问题。试想一个逻辑思维极其混乱的翻译,如何期待他能有好的翻译结果,好好的一篇原文往往就这样被毁掉,让译文变成了垃圾文,这确实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陈译的问题,一是抽掉“描きだした”这个关键性的谓语动词,二是译者任意发挥,加了一个原文中没有的“才”的意义成分,同时“字形”,“发音”都与原语境不符。
抽掉“描きだした”的问题被华南虎指出了,但其它问题华南虎不但没有指出,反而又重复了陈译的所有错误,同时华的“质检”说明中一部分完全不着边际,有如痴人说梦。
唐译基本正确,但用语简单生硬,原文语境本来是很细腻的,不得不说唐译的中文完成度很低。
现在看“质检”者华南虎的译文:
“此外,我内心里根据“金阁”这两字的模样和读音所描绘出的金阁,更是无与伦比的。”
此人的老毛病又重复出现,用词生硬;再说一遍,这是写小说,不是写论文求证,不需要“根据”这样的生硬字眼。这些词汇常常让我想起数学公式里的因为(∵)所以(∴)等等类似术语。工科人士翻译小说,就是这么硬吗?就不能软一点?从容一点?更像小说一点?对工科生的这种要求,真的那么困难吗?
说来也实在并非如此,看国外工科生的随笔散文,写来也照样妙笔生花。前几年日本一位数学家出过一部长篇随笔《国家的品格》,竟成为当年的日本畅销书第一位(虽然我并不十分赞成他的某些观点)。笔者也曾经与台湾来日的工科生打过交道,都是中国人,人文修养之高,文笔之流畅都十分令人吃惊,相比之下,国内理工科生的人文教育状况确实令人堪忧。
前一阵子北大校长的错别字问题就很有趣,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也让人见怪不怪了。这些情况是否也因此给了人以口实不得而知,因为既然大家都这样,一个拿卡尺检验产品很拿手的人,硬要来翻译小说,还做翻译的“质检”,岂不确实有点勉为其难吗?或许真属于可以原谅的范围。(笑)
原文“字面”和“音韵”,中文中都有使用,字义也完全相同,我不知道为何一定要改为“模样”和“读音”。
先看“字面”,日本大辞林这样解释:
大辞林 第三版の解説
じづら【字面】
①書かれた文字。また、その文字から受ける感じ。(书写的文字,以及文字给人的感觉。)
② 書かれた文章の表面的な意味。 (书写的文章的表面的意思)
③ 活字の部分名称の一。活版印刷で、インクの付着する面。タイプフェース。
(此处指活板印刷的活字字面,原文非此意。)
喜欢查词典的华南虎可以看看,这意思与中文“字面”有什么差别吗?
而“字面”和“模样”,给人的感觉可完全不一样了。“字面”就是专指汉字的“字面”,而“模样”是一个可以泛指的词汇,没有针对性,人可以说“模样”,建筑物可以说模样,但对人说“字面”,对建筑物说“字面”,显然就不行了。所以当日文汉字词汇与中文同义时,完全没有必要选择其它中文词汇,否则反倒曲解了原意。
“音韵”和“读音”更不一样,“读音”只是字音本身而已,“音韵”就有了多层次的含义。而且日本的音韵学与中文有极深的关系,研究的对象实际就是中文汉字的音韵。可以参考一下维基百科如下: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音韻学(おんいんがく)とは歴史的な中国語および漢字音の音韻変化を研究する学問分野。近代的な学問区分では歴史言語学の一部といえる。(音韵学从历史角度来说是以中国语及汉字音的音韵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现代专业领域划分也将其作为历史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这说明日语音韵与中文音韵是完全同义的。日语汉字有“音读”和“训读”两种发音体系,前者是基于从中国传来时的中国语发音,虽然因传来时代不同,发音会有少许不同,但比较接近,有音韵关系,也因此有“音韵学”的出现。后者则是按日语固有的发音,只是借用中文汉字而已,日语叫“当て字”。“金阁”在日语中是按照“音读”来读的,所以它的“音韵”与中文所说“音韵”是完全一致的。
被华南虎这样擅自修改之后,“字面”变“模样”,“音韵”变“读音”,原文语境面目全非了。(此处错误与陈译相同)
最后一段“更是无与伦比的”,其中的“更”也与陈译的“才”一样,也是一个与其它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意义成分。参照对陈译问题所述,华译与陈译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满足于原文,属于代替作者做发挥,虽不算大错,蛇足也。
最后一个问题,原文“金閣は、途方もないものであった。”(金阁是个无与伦比的形象),这里的“途方もないもの”在日语里是惊人的,骇人的,程度无法形容的事物之极意,“もの”在日语中虽是个形式体言,在这里却起着强调前者的作用,而中文只用一个“的”,强调作用不强,轻轻掠过,表述浮浅,不到位,陈唐华三者都漏掉了。
2,东方白夜比对评估
陈译有两处误译。“描きだした”漏译。“才”多余。另外,“字面”和“音韵”翻为“字形”和“发音”与原语境不符。
唐译基本正确,翻译的中文完成度较低。
华“质检”出陈译“描きだした”一处失误;另一处“才”的乱用问题则没有指出,自己也犯了误用“更”的错误。华译“模样”和“读音”与原文语境严重不符,同时译文用词生硬,完成度同样很低。“质检”说明中有莫名其妙的不符正常逻辑的说法。
三者对原文“途方もないもの”的“もの”都未予以强调。
3,东方白夜质量评估结果
原文:又金閣というその字面、その音韻から、私の心が描きだした金閣は、途方もないものであった。
陈译:从“金阁”这两个字的字形和发音上来说,我心中的金阁才是无可比拟的呢。(东评4级)
唐译:同时,我内心里从金阁这个字面及其音韵所描绘出的金阁,是无与伦比的。(东评2级)
华南虎译:此外,我内心里根据“金阁”这两字的模样和读音所描绘出的金阁,更是无与伦比的。(东评4级)
东方白夜译:而且从金阁这两个字的字面,音韵来说,我心中描绘出的金阁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形象。
附:翻译质量评估标准(暂定)
1,逐句逐词分析原文和译文原意是否对等(包括语词,叙述,语境) ;2,译文文本的语法逻辑性和中文完成度
2,以上评估标准等级依序为1级佳译(极好);2级,正确(好);3级,有一些小问题但影响不大(一般,需做修改);4级,问题较大(不好,不做大幅度修改不可用);5等(问题极大,不可用)
以上评估只为初步试行标准,今后根据评估实践的需要再做调整。
对笔者认为存在错误的译文会给出笔者的译文,如认为原译文皆正确时,则不另译。笔者自身的译文不做评估对象,欢迎各位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