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有篇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就两字“子曰”,最佳题目为“匹夫而为天下师,一言而为万世法”,前后两句正应了“子曰”二字。 “天下师”、“ 万世法”,涵盖了人类可及的空间和时间,曲阜人孔子由人而圣,由圣而神,其地位在华人所及的地方略可等于佛陀和耶稣了。孔圣人享世七 十三年,除了50多岁周游列国的14年,绝大多数时间都在鲁国都城曲阜及附近,生于斯逝于斯葬于斯。所以后来到过西方的孔门信徒又给曲阜一个很洋的称呼:“东方的耶路撒冷”。
佛陀的寺庙、基督的教堂不知瞻仰过了多少,华夏独有的圣地——曲阜还能不去拜一拜吗?
到某个地方旅游,有的是慕“地”而去,顺便去看人,比如到了成都,再去看杜甫的草堂;有的却专门是冲着人去的,人先于地,比如曲阜,因为要拜孔所以到曲阜。


第一天:孔林、孔府



孔林,就是孔家的大墓地。从孔子开始(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葬在尼山附近),孔子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一直到清朝最后一位衍圣公孔令贻都葬在这里。为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现在仍然有新逝者入土为安,林子里传来哀哀地哭泣,走近,一群披麻戴孝的乡人围在一起,“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有举哀者从身边走过,并无悲痛之意,匆匆地,唯恐耽误了仪式。礼是什么?礼就在眼前。
高高的树林间遍布着一个个隆起的坟冢,据孔姓导游说目前为止大约有十多万孔氏子孙葬在这,虽然孔林很大,但聚集10万多灵魂,还是很拥挤的啊。“都是姓孔的吗?”我问,“都姓孔,外姓埋在这,灵魂也受欺负啊!”孔导游回答地风趣干脆。但想来并不对,那边世界的老大一定是孔圣人吧,“礼之用,和为贵”,欺凌弱小的事情断不会有。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卒于公元前479,到今年2018圣人他老人家安眠于此2497年,还有三年就2500年了。我的朋友药剂师朋友素来“远鬼神,亲人事”,受过系统的医学训练,一向“不语怪力乱神”,可是一定要拜药王爷的,在她看来拜祖师爷属于职业精神。拜祖师爷亦是我来曲阜的动机之一。以前做老师,教了22年书;以后再与社会联系、发挥价值的途径,唯一可想的还是做老师。我曾设想在万世师表的墓前,自己的种种感动和虔诚,就像去年春天在洛阳白居易坟冢那样。

秋阳高照,是个好天,绿意葱茏的坟冢不大,“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墓碑也很普通,除了那个长长的专为照顾帝王面子的“王”字。“王”字的一竖拉得很长,最下面的横藏在下面看不到,看到的是“大成至圣文宣干”,帝王来拜孔,拜师不拜王,“王”字看不到,皇帝拜着心里舒服多了。
可是我拜的时候很不舒服,碑前站定,情绪还未酝酿,旁边不知是工作人员还是商贩开始不停地吆喝,“献束花吧,不烧香,表达一下对大圣人的敬意,白色的花啊!”导游凑过来跟着劝导,“送束花,还能导引祭拜。”不胜其烦,干脆合上眼,心中默数:“1,2,3!”心意已到,子曰:敬神,如神在。



这次旅行的收获之一是了解了关于孔氏家族的诸多事情。“衍圣公”一词算是彻底明白了,请看衍圣公的百度词条:
衍圣公,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1055年[宋至和二年],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
册封孔子后裔始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封孔子的第8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长孙便有世袭的爵位,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为衍圣公,曾一度改为奉圣公,后又改回衍圣公,后世从此一直沿袭封号。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称号,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孔德成,成为末代衍圣公,首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衍圣公是中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圣公府(今孔府),是全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历代帝王追封赐礼,谱系井然,世受封爵。
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荣耀,成为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世代腾黄、地位显赫的特殊公爵,与朝廷互相依偎,成就孔府的天下第一家,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是叹为观止。
从汉高祖起始封,到宋代封为衍圣公,到乾隆时与皇家结亲,再到如今台湾的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家嫡系被册封已有2200多年历史,恐怕世界上能享如此尊荣的家族不多吧!
在孔家的族谱中,以孔子为界,向上称为世祖,向下称为世孙。
向上有五十世祖,最早从传说中的燧人氏,到轩辕皇帝,到先商的契,(因为孔家是商人后裔,循商人的世系)到商汤、商纣,再到商灭后的商人后裔的宋国,至孔子父亲叔梁纥。
世孙至今有79代,大概30年一代。离我们最近的三位孔家传人分别是:孔令贻、孔德成、孔垂长。孔令贻是清朝册封的最后一代衍圣公,孔令贻之子孔德成为民国政府任命的第一位奉祀官。孔令贻坟墓文革时被刨坟掘尸,有当事者回忆其状甚恐。文革之疯狂之反文明,由此可以想见,在后来参观中随处可见文革的遗痕,几乎所有的石碑都是断裂后再接的,像脸上的疤痕一样提示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2500年来三孔经历了两次劫难,一次秦始皇,一次文革。而异族人的到来,蒙古人、满人、甚至日本人,三孔却安然无恙。
随蒋介石到台湾的孔德成因为孔林的劫难,至死不肯回曲阜,直到长孙孔垂长才回来祭祖。现在每年春天的祭孔仪式都由孔垂长主持。


在国内参观古迹,看得多了,意思不大。不论大大小小的庙宇、还是大院、府宅,只有学古典建筑的行家才能看出门道,那些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泥胎塑像对像我这样的绝大多数门外汉来说,没有什么区别,都一样。
而历史遗迹中的故事,生活在此的人们留下的悲欢离合的真实故事,让这些呆板、僵硬、冰冷的建筑有了人的温度、可亲可感。
孔府就有故事,可以拍成电视剧,爱情、性、家族政治、妻妾争宠各种流行要素一应俱全。
话说清末最后一位衍圣公孔令贻,年届五十,先后已有妻妾三位,可惜均无子嗣。正妻陶氏陪嫁过来的丫头宝姑娘,貌美可人,忽然肚子像鼓起的气球越来越大。孔府内宅向来不允许成年男人进入,连吃喝洗漱的用水都不允许抬进来,倒进门口的专门水槽内,流到里面,供夫人姨太太丫头等女眷使用。当然孔老爷能进。所以,还能有谁?一段老爷丫头的风流韵事。宝丫头跪在气昏了头的夫人面前,如实招了。
按照风流韵事的规定性程序,始乱之终弃之,宝丫头的结局是生了2女1儿后,年纪轻轻死掉了,对外讲的原因是产褥热,传说中的内情是丫头被夫人逼着饮鸩而亡。弃她的不是孔老爷,后人回忆孔老爷倒是一直恋着宝丫头,经常趁着夫人熟睡,溜过去与宝丫头温柔缱眷一番。所以宝丫头的肚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大起来,可惜头两胎是弄璋之喜,第三次大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在北京的孔老爷忽然暴病而亡。
爱情的戏份到此截止,接下来上演的是冷血的家族嫡庶政治。按照孔家规定,孔令贻如果无后,衍圣公的封号就要由其他庶支继承,孔家嫡系由另一支最近的庶支代替,这意味孔府要另易主人,孔令贻一家要搬出孔府。宝姑娘的肚子成了决定孔令贻一家命运的全部,成了决定孔氏嫡庶的全部,一个陪嫁丫头的肚子集中了全曲阜的注目,惶恐不安的目光,虎视眈眈的目光。
情节越来越紧张,热爱八卦的我放下《史记》、放下《论语》,特意用半天的时间搜罗网上的传说,“知识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这都要生了,还看什么之乎者也。
宝姑娘要生产,民国政府派兵将孔府围起来,孔家将孔氏老太太们请到府里来监生。“监生”这个词第一次见到,什么意思?生孩子为什么要驻兵把守?琢磨了一会儿才明白。“监生”即监督生产,墙外大兵、墙内老太太,里外监督,双层防范。如果生女孩,防的是内府以男换女的调包计;如果生男孩,防的是外府不认账,老太太们亲自看着娘胎里出来的到底带不带把儿。
皇帝家生孩子也没有这样的阵势吧!
无巧不成书,宝姑娘难产,忙坏了大夫人。把弓箭挂起来,盼望生孩子像射箭一样迅疾,把只有皇帝驾临或大祭时才开的大门打开,取通畅之意。孩子终于呱呱落地,男孩!曲阜全城鸣礼炮祝贺。
这个男孩就是孔德成,他的生母宝姑娘几天之后死去。
子曰:泛爱众,而亲人。
忽然想起了鲁迅,在写满了仁义道德的中国历史的缝隙,只看见了两个字:吃人。


第二天: 孔庙 颜庙 周公庙 景阳宫 寿丘 少昊陵













下一站颜庙。
与人头涌动的孔庙相反,颜庙空无一人,除了几个工作人员。即使节假日,也是少有人来。塑像前面摆着古琴编钟,与孔庙相似。园子空荡荡,没啥看头。



三孔、颜庙参观完之后,原本计划到有些学术含量的孔子研究院参观,见识见识辟雍。不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网红三轮车孙师傅极力建议看周公庙和少昊陵,顺便还有寿丘、景灵宫这些景点,都在一处,一路还会免费讲解。事前做攻略对这些名字有所了解,少昊、寿丘、景灵,古意悠悠的名字一经朴实的山东话说出来,非去不可了。


说到周公,就要说到周礼。
刚学中文那会儿,被《论语》中满篇的“仁”“爱”字眼看花了眼,“世无仲尼,亘古如长夜”,孔子的形象崇高神圣,至大无比。被推崇了二千年的圣人,不仅文质彬彬,而且还勇敢、刚毅:“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这样“仁”那样“爱”,年轻学子心中的孔子就是中国的佛陀、耶稣。
文史知识丰富之后,才逐渐明白,孔子绝不是耶稣基督,为人类背负所有罪恶;也不是佛陀菩萨,有普渡众生、舍身饲虎的博爱和牺牲精神。孔子没有崇高到神圣的高度,没有舍己为人的无私,孔子很有个自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是基础,然后才把仁与爱辐射到他人,由亲及疏,由己及人。要说人道和博爱,孔子只是具备了基本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博爱意识,
现代人理解孔子,入口一定要选对,理解孔子最重要的不是“仁”,更不是“爱”,而是代表了秩序、尊卑等级的“周礼”。如果从仁与爱的入口进去,往往会受现代意义的博爱、慈悲、无私等概念影响,不得孔子思想真意。了解“周礼”方是打开孔子的正确方式,终其一生,孔子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竭力维护对上下尊卑有严格要求的周礼,这在《论语》俯首皆是。
《史记 孔子世家》中齐鲁国君夹谷会盟,孔子作鲁国的大司寇。
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
孔子一声令下,这些下等的优倡侏儒便成了刀下鬼。孔子不知道这些优倡侏儒的无辜吗?“其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连人俑都反对的孔子,真的视这些优倡侏儒如蝼蚁吗?事情的关键在于他们触犯了礼,触犯了鲁君的尊严,触犯了孔子的底线。






为了这次旅行,读《孔子世家》,下面补记读书笔记。
万世师表。孔子这个老师教些什么科目呢?“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老师主要教授的课程有:语文、书法、礼仪品德、音乐。从第一篇完整的孔子传记,也是距离孔子时代最近的传记《孔子世家》,还可以了解孔老师的一些特别能力。
我以为孔老师首先是音乐老师。作为一个重度音乐发烧友,“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都不是事,能从一首曲子听出作曲者的眉眼样貌,才算孔子独家本领。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闲,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闲,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闲,〔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如果没有见到过贝多芬的相片,你能从“命运交响曲”中听出贝多芬的肤色、身高、眼神吗?
孔老师还以唱诗的形式表达对当权者的意见,实地演示了一下“诗可兴观群怨”的怨。出走鲁国之前,他老人家朗朗地唱了一首诗。
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孔子过蔡,被困于野外,粮食断了,学生们饿得爬不起来。孔老师仍然在唱: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老师还是考古专家。《孔子世家》中特别记载了孔老师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多闻,尤其是古时候留下来的东西,无论多么稀奇古怪,孔老师都能如数家珍。
其一
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得狗”。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
季桓子气掘井时掘得一个腹大口小的陶器,里面有个像羊的东西,告诉孔子时却谎称“得到一只狗”。孔子说:“据我所知,那里面是羊。我听说,山林中的怪物是一种叫‘夔’的单足兽和会学人声的山精‘罔阆’,水中的怪物是神龙和叫‘罔象’的水怪,泥土中的怪物是一种雌雄未明的‘坟羊’。”
其二
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客曰:“人长几何?”仲尼曰:“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于是吴客曰:“善哉圣人!”
吴国攻打越国,把越国的国都会稽摧毁了,得到一节骨头,有一辆车长。吴国派使者来问孔子:“什么骨头最大?”孔子说:“大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迟到,大禹就把他杀死并陈尸示众,他的骨头一节就有一车长,这就是最大的骨头了。”吴国的使者又问:“那神又是谁呢?”孔子说:“山川的神灵能兴云致雨足可造福天下,负责监守山川按时祭祀的就是神。守土地和谷物的就是公侯,他们都隶属于王者”。吴使又问:“防风氏是监守什么的?”孔子说:“汪罔氏的君长监守封山和禺山一带的祭祀,是釐姓。在虞、夏、商三叫汪罔,在周叫长翟,现在叫做大人。”吴使问:“人的身高有多少?”孔子回答说:“僬侥氏身高三尺,是最矮的了;高的不过三丈,数得上是最高的了。”吴国使者听了之后说:“了不起呀圣人!”(您读懂了吗?我没有。)
其三
吴有隼集于陈廷而死,楛矢贯之,石砮,矢长尺有咫。陈愍公使使问仲尼。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肃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分同姓以珍玉,展亲;分异姓以远职,使无忘服。故分陈以肃慎矢。”试求之故府,果得之。
有只隼落在陈滑公的庭院中而死去,楛木箭杆穿透身子,箭镞是石制的,箭长一尺八寸。陈湣公派人询问孔子。孔子说:“隼飞来的地方很远啊,这是肃慎部族的箭。从前周武王攻灭商朝,打通与四方各个蛮夷部族的道路,让他们各自将那里的地方特产送来进贡,使之不忘记应尽的分内义务。于是肃慎部族进贡楛木箭杆、石头箭镞,箭长一尺八寸。先王为了昭彰他的美德,把肃慎进贡的箭分赐给长女大姬,又将大姬许配给虞胡公而封虞胡公在陈。将珍宝玉器赏赐给同姓诸侯,是要推广加深亲族的关系;将远方献纳的贡品分赐给异姓诸侯,让他们不忘记义务,所以把肃慎的箭分赐给陈国。”陈湣公试着派人到旧仓库中寻找,果真得到这种箭。肃慎部族进贡楛木箭杆、石头箭镞,箭长一尺八寸。先王为了昭彰他的美德,把肃慎进贡的箭分赐给长女大姬,又将大姬许配给虞胡公而封虞胡公在陈。
能文亦能武,孔老师还能教授学生打仗,是军事老师。
明年,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
如此博学多才,人们感慨:“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意思是:伟大啊孔子,他博学多才,都不知道称呼他是哪一方面的专家了。
孔子听说,微微一笑:我擅长什么呢?射箭?驾车?我还是更擅长驾车啊!
子闻之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 我执御矣。
最后,孔老师还是驾校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