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6 黄帝内经·太素:六气、九气
六气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六第三十《决气篇》,又见《甲乙经》卷一第十二。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愿闻何谓精?
一气者,真气也。真气在人,分一以为六别,故惑其义也。
平按:《灵枢》“所以”下有“然”字;无“愿闻何谓精”句。
岐伯曰:两神相薄,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但精及津、液,与气异名同类,故皆称气耳。雄雌二灵之别,故曰两神。阴阳二神相得,故谓之薄。和为一质,故曰成形。此先于身生,谓之为精也。
平按:“薄”《灵枢》、《甲乙经》均作“搏”。
何谓气?
下焦如渎,谓之津液。中焦如沤,谓之为营血。上焦如雾,为卫称气,未知所由。
平按:《甲乙经》无“何谓气,岐伯曰”六字。
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熏肉,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上焦开发,宣扬五谷之味,薰于肤肉,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万物,故谓之气,即卫气也。
平按:《灵枢》、《甲乙经》均无“熏肉”二字。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腠理,是谓津。
腠理所泄之汗,称之为津。
平按:“汗出腠理”《灵枢》作“汗出溱溱”。
何谓液?岐伯曰:谷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光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淖,□卓反,濡润也。通而言之,小便、汗等,皆称津液;今别骨节中汁为液,故余名津也。五谷之精膏,注于诸骨节中,其汁淖泽,因屈伸之动,流汁上补于脑,下补诸髓,旁益皮肤,令其润泽,称之为液。
平按:“谷气满”《灵枢》、《甲乙经》作“谷入气满”;“光泽”《灵枢》作“泄泽”,《甲乙经》作“出泄”。
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血于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五谷精汁在于中焦,注手太阴脉中,变赤循脉而行,以奉生身,谓之为血也。
平按:“中焦受血于汁”《灵枢》作“中焦受气取汁”,《甲乙经》作“中焦受汁”。
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毋所避,是谓脉。
盛壅营血之气,日夜营身五十周,不令避散,故谓之脉也。
平按:《甲乙经》“壅”作“拥”。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
六气之中,有余不足,总问也。脑髓等别问,取其所知也。
平按:注“取”,别本作“求”。
岐伯曰:精脱者,耳聋;
肾以主耳,故精脱则耳聋。
气脱者,目不明;
五脏精气为目,故气脱则目闇。
津脱则腠理开,汗大泄;
前之二脱,言脱所由,故有脱也。以下三脱,直著其脱状,故津脱,腠理开、汗泄为状。
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胻痠,耳数鸣;
骨节相属之处无液,故屈伸不利。无液润泽皮毛,故色夭。脑髓无补,故脑髓消、胻痠、耳鸣。胻,衡孟反。
平按:《甲乙经》“骨属”作“骨痹”。《灵枢》“胻”作“胫”。
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以无血,故色白。无血润肤,故不泽。脉中无血,故空虚。以为不足,虚之状也。
平按:“不泽”下《甲乙经》有“脉脱者”三字。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为大海。
六气有部有主,有贵有贱,有善有恶,人之所受,各有其常,皆以五谷为生成大海者也。
平按:“与为大海”《灵枢》、《甲乙经》均作“与胃为大海也”。
九气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三十九《举痛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一第一。
黄帝曰:余闻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聚,炅则腠理开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炅,音桂,热也。人之生病,莫不内因怒、喜、思、忧、恐等五志,外因阴阳寒暑,以发于气而生百病。所以善摄生者,内除喜怒,外避寒暑,故无道夭,遂得长生久视者也。
若纵志放情,怒以气上伤魂,魂伤肝伤也。若喜气缓伤神,神伤心伤也。若忧悲气消,亦伤于魂,魂伤肝伤也。恐以气下则伤志,志伤肾伤也。若多寒则气收聚,内伤于肺也。若多热腠理开泄,内伤于心也。忧则气乱伤魄,魄伤则肺伤也。若多劳气耗,则伤于肾。思以气结伤意,意伤则脾伤也。五脏既伤,各至不胜时则致死也,皆由九邪生于九气,所生之病也。
平按:《素问》“余闻”作“余知”;“气收”下无“聚”字“气泄”上无“腠理开”三字;“忧”作“惊”。新校正云:“按《太素》惊作忧。”与此正合。又注“伤魄”、“魄伤”二“魄”字,原钞作“魂”,原校作“魄”。按经文云:“肺藏气,气舍魄”。又云:“肺在志为忧。”作“伤魄”亦合。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欧血及食而气逆上也。
因引气而上,故气逆。怒甚气逆,则致欧血及食气逆上也。
平按:“食而气逆”《素问》作“飧泄”。按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太素》作食而气逆。”与此正合。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行通利,故气缓焉。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行利,故气缓为病也。
平按:“通”上《素问》、《甲乙经》均无“行”字。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两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
肝脉上入颃颡,连目系;肢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肺以主悲,中上两焦在于心肺,悲气聚于肺,叶举心系急,营卫之气在心肺,聚而不散,神归不移,所以热而气消虚也。
平按:《素问》“两焦不通”作“而上焦不通”。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太素》作两焦不通。”与此正合。又王注释“布叶”,谓“布盖之大叶”,新校正疑非是,复引全元起云:“悲则损于心,心系急则动于肺,肺气系诸经,逆故肺布而叶举。安得谓肺布为肺布盖之大叶?”据此,则全注与本注意合。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
虽命门藏精,通名为肾,脉起肾,上贯肝膈,入肺中;肢者,从肺络心,注胸中。故人惊恐,其精却缩。上焦起胃口上,上焦既闭不通,则气不得上,还于下焦,下焦胀满,气不得行。
平按:“精却”《甲乙经》作“神却”。又《素问》新校正云:“气不行,当作气下行。”玩本注,仍当作“气不行”。
热则腠理开,营卫通,故汗大泄。
气不得行,或因热而腠理开,营卫外通,汗大泄也。
平按:《素问》、《甲乙经》“热”作“炅”。《素问》“故汗大泄”作“汗大泄,故气泄。”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聚。
因营卫不通,遇寒则腠理闭塞,则气聚为病也。
平按:“寒则腠理闭”,《甲乙经》无此三句,《素问》在“炅则腠理开”三句之前。“聚”《素问》作“矣”。
忧则心无所寄,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
心,神之用。人之忧也,忘于众事,虽有心情,无所任物,故曰无所寄。气营之处,神必归之,今既忧繁,气聚不行,故神无归也。虑,亦神用也,所以忧也,不能逆虑于事,以气无主守,故气乱也。
平按:《素问》、《甲乙经》“忧”均作“惊”。新校正云:“《太素》惊作忧。”“寄”《素问》、《甲乙经》均作“倚”。注“心情”,别本作“心精”。
劳则喘喝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
人之用力劳乏,则气并喘喝,皮腠及内脏腑皆汗,以汗即是气,故汗出内外气衰耗也。
平按:“喘喝”,顾本《素问》作“喘息”,赵府本作“喘且”,《甲乙经》同。“内外”,《素问》作“外内”。
思则身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专思一事,则心气驻一物。所以神务一物之中,心神引气而聚,故结而为病也。
平按:“身”《素问》、《甲乙经》均无。《甲乙经》“存”作“伤”。《素问》“止”作“归正”,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归正二字作止字。”“气留”《甲乙经》作“气流”。
材料来源: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taisuzhenben/10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