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大书》:艺术不只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也是满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第三篇:艺术内容)
如果你曾经看了《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对艺术欣赏感觉意犹未尽,那么这套书的另一本:黄色版,就是你继续欣赏的最好选择。
我为《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写的书评: 《儿童艺术大书》:门外汉跑步进入艺术殿堂的领跑者(第一篇:艺术形式); 《儿童艺术大书》:手把手教你成为艺术版福尔摩斯,看懂艺术细节(第二篇:绘画细节),分别分析了艺术形式和绘画细节。
现在我们一起跟随黄色版,了解艺术内容——在艺术家眼中,究竟什么才能称得上艺术?
一提起艺术,可能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我不懂呃。我不知道怎么看懂艺术,更不懂怎么表达我看到的艺术品。
假如你看过下面这幅画,但又忘了名字,为了找到这幅画,你会怎么描述画面内容呢?

我们看看这位朋友的具体描述。

达芬奇老先生当然不会跳起来揍人,但对艺术外行来说,可能确实看不明白达芬奇的这幅《维特鲁威人》 到底是什么意思。
因为对我们这些艺术门外汉(妹)来说,有些画真是很难理解。甚至有的画给我的感觉类似于,这不会是艺术家喝醉了之后的“艺术家画符”吧?这些看起来“毫无章法”的画让我们的眼睛都不知道该放在哪,真是“束眼无策”,欣赏无能啊。
可是,尽管我不会欣赏美术品,但又想学习如何欣赏。可能生活啊,就是这样,越是不了解,越有吸引力。所以当我发现《儿童艺术大书》之后,简直爱不释手。因为《儿童艺术大书》就是我们外行人探险艺术国度的详细地图。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引进自英国费顿出版社。这是一家以出版艺术作品世界闻名的出版社。自出版以来《儿童艺术大书》已经在全球卖出了100多万册。
为什么《儿童艺术大书》这么有魅力呢?
因为它像一位尽职尽责的美术馆讲解员,带领我们参观了多姿多彩、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还详细解答了我们对艺术的多种困惑。
《儿童艺术大书》不仅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里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也教我们学会发现蕴含在触手可及的市井生活中的艺术之美。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儿童艺术大书》一起走进美术馆,看看它是如何讲解的吧。
1.如何欣赏阳春白雪?
有些艺术品让我们觉得有距离,可能一是因为作品太抽象、看不懂,二是因为对西方宗教和历史不太了解。
《儿童艺术大书》用化抽象为具体,联系生活的方式拉近我们和艺术的距离。比如下面瓦西里·康定斯基的这幅《构成第七号》。

这幅画可以誉为吓跑艺术外行的杰作。身为艺术外行的我初看时,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位画家想画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而且看了之后,我心中只有满满的挫败感,因为看完看不懂。
《儿童艺术大书》是如何解释这幅画的呢?
你听过交响乐团的演奏吗?就是那种由小提琴、大提琴、消耗、单簧管、铙钹等乐器合奏的音乐。这幅画就有点类似这种音乐,如果你能看见音乐,它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儿童艺术大书》47页
《儿童艺术大书》利用通感的提问和描述方式把我们曾经的感觉和艺术品练习起来,为我们和艺术品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桥梁一头是我们曾经的听觉感受,另一头是我们现在的视觉感受。我们从桥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或许就能体会这幅通过色彩、形状构成的抽象画作传递出的含义。
另一个阻碍我们和艺术品的障碍是西方的历史和宗教。
先说说宗教。
尽管《圣经》是世界销量第一的书,但这本几乎在西方家喻户晓的书对我们来说却有些陌生。而有些艺术品的内容取材于《圣经》,因为我们并不熟悉,所以欣赏起来有些困难。
好在,《儿童艺术大书》在解读绘画时,把绘画里涉及的《圣经》内容也一并介绍了,这极大的方便了我们对画的理解。
比如罗伯特·康平及其助手的《麦洛德祭坛画》就是以圣母玛利亚、玛利亚的丈夫约瑟、天使为主题的一副作品。
画作也体现了《圣经》中描述的关于玛利亚和她丈夫的过个细节。《儿童艺术大书》为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圣经》中说,圣母玛利亚的丈夫约瑟是一个木匠。画面中约瑟工作室和工作台散落着他的各种工具,工作台上有一个已经做好的捕鼠器。窗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捕鼠器。《圣经》中,约瑟的任务是保护圣母玛利亚,不知道捕鼠器是不是一种暗示或象征——艺术家以此告诉观众,约瑟只做了陷阱,以确保圣母玛利亚和小耶稣的安全。——《儿童艺术大书》57页
再来说说历史。
圣哲罗姆是早期西方基督教会四大神学权威之一。他把《圣经》从希伯来文翻译成拉丁文,成为罗马天主教成人的唯一文本。
但我们对这个人几乎完全陌生,自然很看懂安东奈洛·达·梅西纳《书房中的圣哲罗姆》到底想表达什么。《儿童艺术大书》不仅介绍了《书房中的圣哲罗姆》绘画者的创作背景,还介绍了圣哲罗姆的成就和主要生活,方便读者理解画作。

安东奈落本人痴迷于描绘真实场景,但他根本就没见过沙漠,所以不想凭着想象作画。因此,他选择室内场景,尽可能把画中场景描绘得和日常生活一样。尽管安东奈洛可能没见过真正的狮子,但他必须画出狮子,提供一些线索,告诉观众画中人物的身份。
为什么安东奈洛一定要画狮子显示人物身份呢?
因为圣哲罗姆年轻时曾在沙漠住了四年,在那里,他帮一只狮子拔掉了脚上的刺,于是他们成为了朋友。——《儿童艺术大书》30页
当我们了解了圣哲罗姆的基本情况后,再看到这幅画中的狮子就能理解为什么人生活的场所会出现一只野兽。因为这是圣哲罗姆的标志之一。
下次再去美术馆时,你不用看标签就能分辨出哪些是描绘圣哲罗姆的画作了。记住,圣哲罗姆通常情况都身处沙漠之中,身边还有一只狮子和一顶红色帽子。——《儿童艺术大书》30页
2.如何欣赏烟火气满满的市井生活
艺术不只有诗和远方的世界还有眼前的真实生活。艺术品也不只取材于圣贤、宗教、高雅艺术,还描绘了普通人的家长里短。
《儿童艺术大书》为每天过着市井生活的普通人,开启了通往艺术的大门,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美术展上的艺术品。
吃的贻贝能成为艺术品。

马塞尔·布达埃尔的《白酱贻贝》就是想告诉我们艺术不一定不必须是漂亮的或者特别的。布达埃尔要我们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让我们反思,为什么它们不能成为艺术。
穿的衬衫、玩的玩具、煮咖啡的壶,甚至垃圾都能成为艺术品。


阿尔曼的“集成艺术”就是把许多东西集合在一起,进行精心组合。这些精心组合的物品被称为“集合品”。——《儿童艺术大书》32页
除了静止不动的物体能成为艺术品,我们一地鸡毛的琐碎生活也能成为艺术品。
扬·斯蒂恩的《洗礼盛宴》就描扬·斯蒂恩绘了乱哄哄的忙乱生活。

《儿童艺术大书》细数了这些忙乱:
做着饭,眼睛却不看锅的母亲;
搬动桌子却不抬着走,偏要让桌子腿和地板摩擦出声的女人;
碎鸡蛋壳散了一地的地板。
这幅毫无简约和平衡感的画,让画中场景看起来忙乱且嘈杂。——《儿童艺术大书》38页
或许《儿童艺术大书》对艺术品多样化取材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能体会艺术有多种形式,不仅学会在美术馆欣赏艺术品,还能学会欣赏生活中的艺术。
备注:
《维特鲁威人》并没有在《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中出现,除此之外文中其他艺术品《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均有介绍,并附图。但为了文中图片清晰,除了阿尔曼的《免烫衬衫》、《火柴盒》、《咖啡壶》是拍摄自《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之外,其他作品均搜索自互联网。
图片来源: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9/96/VitruvianMan_Leonardo_a.jpg
https://images.icanvas.com/2d/11394.jpg
https://www.stilearte.it/wp-content/uploads/2015/01/antonello-foto-con-dida-3.jpg
https://www.tate.org.uk/art/images/work/T/T01/T01976_10.jpg
https://classconnection.s3.amazonaws.com/836/flashcards/556836/jpg/picture45133048307221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