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大学问》对一些常见问题
其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或者“万物皆备于我”,一般的处理都是一气以贯之、或者理一分殊,然后再谈圣人的仁、公和感通。王守仁则侧重于恻隐之心发显和去私欲而公的部分;“亲民者,达天下万物一体之用”;谈实际的知行合一的知;而何以一体,一体可能性如何实现,需要其他材料。
其二,一般总是认为王学后学有己意之嫌,但其实王守仁自己认为“事事皆有定理”是“向外求”,而“向外求”就脱离了良知、至善,而有私。
其三,之前无独必有对的分段都被合并,“不当分本末为二物”。大学功夫论的节次也被破除,“身心意知物其实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其实只是一事”。(知行合一是统合一物、一事的基础)
另,一方面说意之所在便是物,一方面又总是以外求来反对格物;这个是理解王学而不简单化的一个切入点;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论”,“物”是什么,因而如何竟然(自认为)可以和朱子很多地方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