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不在/再北京买房的理由(续)
自己在2017年初发现北京的房价一夜之间翻了一番儿(就在几个月之前因为开始决定要娃儿,决心在附近再买一套),第一套房子是在2008年大学毕业后,因为找到了一份稳定不错的工作并且落户北京,父母高兴地在看了半年以后,在单位附近买了第一套房子,那时是2009年初,东二环南路附近的房价在1w左右,当时是人选房,2008年金融危机的结果……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也是东挑西选,仰着头跟卖主谈价格,当时也不限购,我一起来的同学,用老妈的名义买了一个二环边的小公寓。而且, 银行商贷利率打7折……就这样我买了东南三环边儿现在住的一个80多平南北通透的老房子,不带电梯,没过几年那点儿贷款也慷慨地还清……
在这样无任何经济压力的情况下,我跟相处快十年的结婚对象结婚。过起了对金钱没有概念的生活——因为从小是在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的东北长大,没有享受过物质上的富足,好容易自己赚钱,没有压力,最可笑的是在提款机前数卡里后面的0,不知不觉好像就存够10w……这样的从无到有的日子,让我兴奋,我追求一切物质上的满足,从楼下一块钱一串的羊肉串配洋葱到各种高级餐厅;从淘宝购买用度到新世界再到东方新天地,从雅诗兰黛到cpb面霜再到美联臣一整年vip,从三亚——西藏——丽江——香港到泰国、韩国、巴厘岛,即使出国旅游都被同行团员看作出手阔绰的“大小姐”……
日子久了、年纪大了,总要面对,要娃儿……这件事好像是突然一下子提上日程,老公被公派出国也是各种买买买,为娃儿的到来做准备……可当时真正苦恼的是要怎么居住,目前的两居室是可以住一对儿老人,可是面对两家老人只有一个住房,更是面对未来不想跟老人同住……买房!当时,双方各自啃老,看看能凑多少,附近房价3w(约2016年10月);看了几处,依然是那种买方市场的感觉,nb得不行,当然钱也不够,还想拼力买一个两居室、户型好、电梯房!看了几处,觉得经济压力突然袭来,又面临造人的压力,想了一下,就搁置了,心想怀上再说吧……,结果没隔几个月当怀了娃儿再次关注房价的时候,发现已涨40%,彻底歇菜了,于是某一天晚上(2017年3月)安慰自己写了那篇 《说说不在/再北京买房的理由》。
因为最近欣喜地发现那篇小日记被阅读、被点赞,觉得有必要把亲身经历再次分享,把更深刻的总结分享出来。
2017年10月,男宝3个月大,一直是娘家爸妈照顾产假中的我和宝宝,也请了2个月的阿姨。老公第一个月住客厅(提前换了沙发床,卖了茶几),爸妈住朝北卧室,我跟娃娃和阿姨住朝南卧室,因为生娃后的劳累,又加上是自己的爸妈在照顾,虽然也有小摩擦,但是并没有感受到人多的压力,但是由于我妈不是那种会劳动或是爱劳动的女人,她每天劳累和辛苦,让我身心更加疲惫。相比又年轻又能干的婆婆,真的恨不能马上换班照料。但是毕竟跟公婆住在一起总有些顾虑,又加上生了个男孩,老思想让我一下子决定——还得买房!
开始算钱,因为之前大手大脚,没有理财概念,我跟先生统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存款,今天这里多了10w,那里又冒出来20w,医保存折又有2w……就这样,我们算清了手里的钱,两方家里又凑了些,看房!
原则:二套首付比例高,首付有限;贷款不能太多,没有偿还能力;最重要的是不能离现在住处太远,失去了老人帮忙带娃的意义:最最重要的是要有电梯,因为现在爬楼梯带娃压力超级大……;而且最好是两居室,户型还要好!综上所述,看中了一套小户型两居朝南电梯房,没有客厅——1979年的房子,为什么记忆如此深刻,因为是唐山大地震之后建造的,钢筋结构坚固,作为尼克松访华参观的北京电梯样板房……这些都是房主推荐房子时候的话,我如今都记忆犹新!就这样在房主强硬态度以及我们各种限制条件之下,从看房到出手半个月不到……
说了那么多,好像在跟大家说,我之前的不买房的理由直接被自己给pass了,现在买了房有多方便,多幸福……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买房以后的生活变化:
没有钱!空了!三家都空了……上班十年的积蓄也统统木有了……
我第一件事就是考虑如果老人生病了或者其他人生病了,该咋办咋办呢……于是我开始了解各种保险,用仅有的积蓄买了全家人的保险,这可能是焦虑的第一种表现。
我自己呢?当然我现在也不赞同我以往对物质无限制的追求,但是我也没有再追求的资本。我记账,尽可能限制自己的开销,要知道这样有多痛苦,我总是觉得钱—不够花!不够花!但是跟朋友提起,又会被反问,你们两个的收入还贷公积金足以,每个月正常花销也足够……你是不是过度焦虑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这种断崖式的生活变化,让我有些紧张。我一方面担心没有存款无法应急,另一方面又在以往的消费模式和没钱这件事中间徘徊不前……
最严重的是买房后居然让我打消怀二胎的想法,之前的计划是两个baby年龄近些,一起成长,彼此陪伴,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买房后让我不得不考虑他俩个未来的教育问题,如果一个,每年砸钱上私立;如果两个,怎么砸也是砸不起的。每天看着宝宝的花销,觉得如流水一般,很多人说小孩子小时候还好吧,没什么花钱地儿……是!你坐这儿这么一想,的确也没啥,不就是尿不湿、奶粉这些,能花你多少;可是一切都是从0开始的,他长得快,衣服肯定是长多大买多大,现在你又不想看着他穿大孩子的衣服,淘宝买呗,便宜的,回来一看,咳!还是每次去商场现场看,现场买,一个周末几百大洋花给他,全家外面吃个饭几百大洋……一切的一切都是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发生的,只见月月账单看得你心惊胆战,前不久甚至担忧,明年的保险钱攒够了吗……是的,即使这样,我们在买房后也有几趟旅行,并没有把这些消费节约下来……有时候生活品质是很难改变的,除非真的发生了什么……不敢去想……
我只是把我最真是的经历和想法分享给大家,没有好坏、没有对错,这就是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不同,选择不同!无论你拥有什么,都不要因为短暂冲突的影响而偏离长远目标;未雨绸缪,认识到下雨天比我们相像中更多、更常见!我们总是不能明智抉择转而自毁……(这段都是最近读的一本《怪诞经济学》中零散抄在本子上的)
生活还得继续,其实对于“刚需”的人,房屋本身的价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的需要它?或者真的有能力拥有它吗?
最后,愿越来越成熟的我,身为人母的我,可以认清生活本该有的模样,砥砺前行。
2017年3月的那篇——说说不在/再北京买房的理由
北京房价在2016年至今还真的涨出了三年前深圳的模式,就像那时候看深圳觉得不可思议一样…
不论多不可思议,房价已如此,降落是不太可能了除非某天大部分中国人,或是说来大城市打拼的中国人都想清醒一件事
人生本苦短,何必为难自己……
想清楚主要原因是无奈……
我们到底为什么需要房?自住&学区(再另说),留给我娃更多?这真没想(看他造化)
住可以租。两家老人一年租10万OK
学区房买不起可以去好的私立,一年20万也可以OK,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维持生活,还留下了为了买房而不够的首付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包括未来娃出国。
这是未来30年可以遇见的预算。
这样,可以不纠结买不买,不被动还贷,保持生活质量……
如果想得更美好些,收入会更多?有发财机会,可以用首付投资?或者想清楚抛弃一切找个没有雾霾的城市大快活过日子?
如果够不到自己想要房子的人群,可以不用倾其所有压在房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