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的阅读记忆
查看话题 >中学时代的阅读记忆

谈起中学时代的阅读记忆,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好吧,我承认我是一个特别容易怀旧的人。 我所就读的初中坐落在乡下,相对城市的学校而言,教学条件自然要差很多。甭说图书馆了,学校就连像样的杂志都很少有。 镇子上唯一的一家新华书店卖的书,绝大多数也都是一些工具类的,除了考卷合集就是各种和课标对应的习题集。 至于兴趣类的图书基本很少卖,因为镇上没有高中。初中生的阅读范围没有那么大,所以大部头的小说名著之类的书也就没有太好的市场。 新华书店的柜台上会摆放一些儿童连环画,譬如《金刚葫芦娃》,《杨家将》,《水浒传》等等之类的,当然这些都是弟弟妹妹的菜。我自然不屑于看那些图画书。 那时候,学校偶尔会发一本《中学生阅读》给我们。这种订阅书籍是每个月两期,学校不是每期都发给我们的。只是不定时的发其中的某一期。 里面的内容除了练习题外,会有很多文章。知名作家写的,或者是某个不出名的作者写的,都有。记得那时候,当这本杂志发到手里,心里甭提有多兴奋了。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生怕把书页弄皱了。 打开扉页,工工整整地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把书轻轻地凑到鼻尖深深地吸一口气,好香的书香味!触摸着光滑的封面,心里盘算着用周末的时光慢慢的享受书中的每一篇文章。 于是,整个周末的下午时光都在阅读中度过。很充实,惬意。 母亲也支持我看书。本来十几岁的年纪,已经可以帮家里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了。母亲看我读书痴迷的样子,也不忍心打扰我,悄悄地扛起农具和父亲一块儿下地了。 我父母辈皆是农民,文化都不高,因此家中也无存书,我所能接触到的书籍,大多也都是学校里的课本和一些杂志。 当时,在同学们中间争相传阅的还有《读者》《辽宁青年》,这两种杂志上的文章大多是鸡汤,彼时,我们都读得津津有味,热血沸腾。 里面的诸多故事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三观,积极乐观向上。其中不乏在艰难困苦中奋斗然后有所成就的事迹,给了我很大的精神鼓舞。农村出身的我,立志靠上学走出一条不平凡的路。 整个初中时代,我没有接触过大部头的小说。后来,去县城读高中,生活圈子大了些,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也逐渐地宽泛。有时会在周末,和同学一起去书店买书看。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我步入高中之后读的第一本小说。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平凡人的奋斗历程。苦难和奋斗,平凡和伟大,而贯穿其中的是亲情、友情、爱情。对我的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应该保持一颗不甘平凡的心。即使这一生都在平凡和困苦中度过,也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纵使飞黄腾达,功成名就,依然要以平凡人的姿态生活在人群里。这样,才不至于失去做人的趣味和意义。 从兴趣爱好方面论,我不太喜欢读言情和科幻小说。整个高中时期,我涉猎最多的都是一些传记和记实文学书籍。我觉得读这些书更有助于我了解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和剖析社会这个大熔炉。 当然了,每个人的爱好不同,我的观点也只是片面的。读书嘛,还是读的种类越多学得越多。前提是你读懂了,并且活学活用。否则,死读书只会读成书呆子。 中学时代的阅读经历,至今影响着我的人生。至少,让我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