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当江海已成往事
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读过历史的人。因为对于那一年,我只知道国军败退,我只是知道渡江战役,我只知道不可沽名学霸王,我只知道新中国的成立。我们永远不能洞悉历史的全部真实,因为历史永远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那么这,还是历史吗?
可是,偶尔我们还是会听到,那一年的万马奔腾不息,那一年的百姓颠沛流离,那一年被时代摧残的灵魂挣扎着,嘶吼着,诉说着,只是,你真的听到了吗?历史,其实往往没有声音。
她给我了我很多历史的截面,以前不很明了的印象,需要这样的文字,去慢慢的描画。我可以说,她的文笔像泼墨,淡疏的几笔,却令人刻骨铭心。有的笔触,又像工笔划,一字一句都那么的贴切,贴切到我闭上眼睛,就可以相信,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因为历史就是这样的故事,历史不属于胜者的邀功,历史不属于摆败者的溃散,历史是那最底层的百姓,悲欢离合。这就是历史,也是个故事。
我闭上眼睛,可以想象,在海南的码头,拥挤恐慌的人们,迷茫的望着远方;在广州的车站,无辜的宪兵不知命的维护者秩序,看着一幕幕的生离死别,有的北上、有的南下,一转身就是几十年的命运疏离;在云南,徒步而来的几千名学生,只剩下几百人,却还在朗诵着,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先生之风,永垂千古;在济南,被俘的国军转身编入共军,回枪对着同袍,流着眼泪刺出一刀;在长春,被围城的国军百姓过百万人之数,饿殍蚕食同胞,活下来饿也仅有十万之众;在高雄码头,外省人盲目的站在渡口,盯着陌生的土地,眼泪慢慢的滑落脸颊,这一站就是六十年;在南十字星的天空下,效忠天皇的台湾兵高唱着“若我战死、必做樱花”···
那个年代的人,都是不幸的。战胜者也好、战败者也罢,都被时代摧残着,没有一个完整的灵魂。或许记者这些,也并不重要,当那个年代的老人一个个离去的时候,谁还会关心那个年代的,毕竟所有的颠沛流离,都由大江流向了大海。
前几天,有幸结识了一位台湾大学的访问学者,助理教授。第一次来广州,他打算逛逛广州的历史景点。陪他去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旧址,不可避免的谈起了那一年,还有国共的一些些往事。
台湾解严之后,便不再用国民党的意识形态教化学生了,换的是更加客观的历史教育。但是,施老师说,自己小的时候,学习的还是光复大陆、三民主义之类的历史观。谁统治,谁就主宰历史。历史往往是由胜者来书写的。历史往往记住的,只是那些英雄往事,少有百姓疾苦。
施 还谈到一些到大陆的有趣现象,其一就是网络防火墙了。他说不习惯,很多信息打不开,这样很不自由。信息获取的自由,当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基础了。不可避免的谈到翻墙、破甲等中国特色的话题。
施有个有趣的说法,他说,台湾的民主进程,可以作为整个中国的试验点。同样的华人社会,我们实验一下,我们的民主,到底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台湾也政治高压甚至白色恐怖过,现在解严之后,言论、人权保障的很好,但是问题却在于,过于娱乐化的社会。很多话题都不够严肃的处理,人民也变的开始浮躁和肤浅了。
龙/应/台的文笔很好,是一种历史的视角,一种观点。施 说,其实台湾还有另一种政治态度,就是台湾的本地人,国民党退守前的居民。其实日本统治期间,对台湾人还是很好的,整个日本的教育,日语甚至成为了那一代台湾人的母语;可是国民党军队退守台湾,刚开始就是军官报复遗留的日军,强奸日本妇女。这些,在台湾本地人看来,还是禽兽的行止。历史上遗留的太多问题,有太多的传统在里面。所以,台湾本地人的角度而言,对于远方的祖国大陆,并沒有太大的归属感,而种种的暴行,也加深了对自我认同的需要。
无论是感慨,亦或是追思悼念,那个年代毕竟远去;不幸得是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年代,这样望不到历史,只有个人荣辱的年代;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因为有一天,后代的子孙会骄傲的说,我们的自由是你们奋斗的结果!
天佑我党,盛世中华!
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读过历史的人。因为对于那一年,我只知道国军败退,我只是知道渡江战役,我只知道不可沽名学霸王,我只知道新中国的成立。我们永远不能洞悉历史的全部真实,因为历史永远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那么这,还是历史吗?
可是,偶尔我们还是会听到,那一年的万马奔腾不息,那一年的百姓颠沛流离,那一年被时代摧残的灵魂挣扎着,嘶吼着,诉说着,只是,你真的听到了吗?历史,其实往往没有声音。
她给我了我很多历史的截面,以前不很明了的印象,需要这样的文字,去慢慢的描画。我可以说,她的文笔像泼墨,淡疏的几笔,却令人刻骨铭心。有的笔触,又像工笔划,一字一句都那么的贴切,贴切到我闭上眼睛,就可以相信,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因为历史就是这样的故事,历史不属于胜者的邀功,历史不属于摆败者的溃散,历史是那最底层的百姓,悲欢离合。这就是历史,也是个故事。
我闭上眼睛,可以想象,在海南的码头,拥挤恐慌的人们,迷茫的望着远方;在广州的车站,无辜的宪兵不知命的维护者秩序,看着一幕幕的生离死别,有的北上、有的南下,一转身就是几十年的命运疏离;在云南,徒步而来的几千名学生,只剩下几百人,却还在朗诵着,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先生之风,永垂千古;在济南,被俘的国军转身编入共军,回枪对着同袍,流着眼泪刺出一刀;在长春,被围城的国军百姓过百万人之数,饿殍蚕食同胞,活下来饿也仅有十万之众;在高雄码头,外省人盲目的站在渡口,盯着陌生的土地,眼泪慢慢的滑落脸颊,这一站就是六十年;在南十字星的天空下,效忠天皇的台湾兵高唱着“若我战死、必做樱花”···
那个年代的人,都是不幸的。战胜者也好、战败者也罢,都被时代摧残着,没有一个完整的灵魂。或许记者这些,也并不重要,当那个年代的老人一个个离去的时候,谁还会关心那个年代的,毕竟所有的颠沛流离,都由大江流向了大海。
前几天,有幸结识了一位台湾大学的访问学者,助理教授。第一次来广州,他打算逛逛广州的历史景点。陪他去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旧址,不可避免的谈起了那一年,还有国共的一些些往事。
台湾解严之后,便不再用国民党的意识形态教化学生了,换的是更加客观的历史教育。但是,施老师说,自己小的时候,学习的还是光复大陆、三民主义之类的历史观。谁统治,谁就主宰历史。历史往往是由胜者来书写的。历史往往记住的,只是那些英雄往事,少有百姓疾苦。
施 还谈到一些到大陆的有趣现象,其一就是网络防火墙了。他说不习惯,很多信息打不开,这样很不自由。信息获取的自由,当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基础了。不可避免的谈到翻墙、破甲等中国特色的话题。
施有个有趣的说法,他说,台湾的民主进程,可以作为整个中国的试验点。同样的华人社会,我们实验一下,我们的民主,到底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台湾也政治高压甚至白色恐怖过,现在解严之后,言论、人权保障的很好,但是问题却在于,过于娱乐化的社会。很多话题都不够严肃的处理,人民也变的开始浮躁和肤浅了。
龙/应/台的文笔很好,是一种历史的视角,一种观点。施 说,其实台湾还有另一种政治态度,就是台湾的本地人,国民党退守前的居民。其实日本统治期间,对台湾人还是很好的,整个日本的教育,日语甚至成为了那一代台湾人的母语;可是国民党军队退守台湾,刚开始就是军官报复遗留的日军,强奸日本妇女。这些,在台湾本地人看来,还是禽兽的行止。历史上遗留的太多问题,有太多的传统在里面。所以,台湾本地人的角度而言,对于远方的祖国大陆,并沒有太大的归属感,而种种的暴行,也加深了对自我认同的需要。
无论是感慨,亦或是追思悼念,那个年代毕竟远去;不幸得是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年代,这样望不到历史,只有个人荣辱的年代;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因为有一天,后代的子孙会骄傲的说,我们的自由是你们奋斗的结果!
天佑我党,盛世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