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这本书已经听说过很久了,却迟迟没有开始看。略有耳闻书中的故事讲得是什么,于是有点害怕,害怕自己承受不了那种悲惨,即使只是别人的故事。
真正下定决心来看这本书,是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朗读者余华的那一次。节目中的余华幽默的诉说着他的牙医经历:“这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那一刻我想起来,我的Kindle中还有着他的一部作品。
写作的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是余华写在前言中的一段话,活着为了什么,恐怕这是所有人都会问自己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是否有答案?每个人的答案是否又相同呢,没人知道。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也在心里问过自己很多回,却苦苦寻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不是苦思无所得,就是自以为的答案一阵后就会被推翻,所以回到原点——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余华给出了他的答案:“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其他的任何事物。”这句话很好懂,人为了活着而活着,可什么叫为了活着而活着,我第一眼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他有其道理,但我却不懂其中的含义,直到我读完了这本书。
福贵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是我们这个年代,这种环境下很难感同身受,甚至很难去想象的悲惨。也许福贵一开始和我们是一样的,作为地主家的少爷,生活无忧。过上了花天酒地,嫖赌成性的日子。这段描述让人看的心惊肉跳,仿佛那个赌的不知道日夜,输光所有家产的败家子就是读者自己。
那时候的福贵不知是否也有思考过活着的意义呢?
从家产输完开始,真正的《活着》才算拉开了序幕,命运的无情和荒诞仿佛一柄重锤,砸在每一个读者的胸口。余华每一次都让我们看到福贵生活变好的希望,转瞬又让这种希望彻底破灭。鲁迅所说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正是对这本书最好的注解。
福贵父亲的离世让福贵终于回过了神,他开始踏踏实实的生活,想靠自己的努力来养活母亲,家珍和孩子们。可给母亲请大夫途中意料之外的拉壮丁让这一切变得毫无意义,从此山高水远,生死未卜。而更为令人绝望的是:家人甚至不知道福贵的消失是不是拿了看大夫的钱去赌博。
战争的残酷没有夺走福贵的性命,我们欣喜的看到福贵回到了家乡,虽然母亲已逝,但她生前的最后一句话还是:福贵不可能拿着钱去赌了。我们多少感到一些欣慰;即使凤霞已变成了聋哑,但一家人只要还在,生活就还有往下的希望不是吗。
好景不长,还是意外,有庆也离开了,最为戏剧化的是,有庆的离开却与福贵的友人春生脱不了干系,这不是命运的嘲弄又是什么。
凤霞、家珍、二喜、苦根,一个个亲人的离开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残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或许这也是《活着》这么令人震撼的原因之一,生命是如此怪诞,一口气,一滴水,抽一次血,吃一次豆子都有可能置你于死地,当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你的身上,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该怎么办? ——知乎、郝离
余华给我们的答案是:活下去,就这么活下去。
福贵最终成了老人,一个人的老人,还有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这个经历过所有悲惨的老人最终活的最长久,远远久于他的亲人,他的朋友。
我也有想过,如果我是福贵,我有没有继续活下去的勇气,我想了想,我觉得我没有。我不知道人到了那种程度,还有什么理由是能活下去的,没有希望,没有亲人。唯一剩下的,只有回忆,和一头和自己一样风烛残年的老牛。
可福贵还是活着,余华还是让福贵继续活着,正如社会上也有的老人,孑然一身,孤苦伶仃,可还是好好的活下去。
为什么呢,我想不明白,因为我思考的人生的意义中得到的答案无非:亲人、朋友、探索未知的世界等,这一切的基础在于,要有希望,看得见的希望,比现在生活更好的希望;要有亲人朋友,要有寄托。
可没有啊,福贵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福贵的活着,与物质无关,与父母无关,与子女无关,与友情无关,与执念无关,与爱情无关,与寄托也无关。所有可以失去的,他几乎都失去了。
但他还是活着,好好的活着,我不明白,但余华给了答案,就在前言:
写作的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给了余华的答案,我们可以不接受,可以不认同,活着的意义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可能一生都去探索的问题,即使这个问题可能永远都找不到答案。但余华的答案,给了我很多感触,可能我们都需要想想,活着就是活着,先活着,意义才有意义。人死了,又怎么去探究意义呢。也许,活着是意义产生的前提,所以我们该思考的是怎样去活着,而不是为什么活着。
把人生用数字比喻,我们拥有生命,就是数字里有了那个1。而亲情、爱情、财富、梦想、执念、传承都是我们人生里的0罢了。是因为有了我们,那些才有意义。而我们大多数人,在思考这些问题,也许都是反过来的。
许多人都曾说过,在人生到了最后的时刻,过往的经历都会在眼前闪过。或许是因为当生命到最终的那一刻,后面的0都会离我们而去罢了。而往往那时,我们也许才会明白,人生真正的意义:只是以自己的意志,去过这一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