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十分之一真相 被成人激素喂养的孩子
中秋月圆之夜,友M下课,脸色阴沉,神情凝重,她挠着散乱的头发,沉重地靠在背椅上,冷峻着地向我述说了刚才课堂上发生的风云。
《那年大雪》
①那年雪好大,鹅毛片片飞。
②梁子回来了。穿着皮夹克,披着黄大衣,足蹬大马靴,威武得像个军官。梁子在城里做生意,没几年的光景就发了,是我们这一带穷山沟的名人。狗儿、海子和我的母亲提前几天就托人给梁子捎了话,希望他这次回来,能把我们带出去,跟着他见见世面,挣不挣钱无关紧要。
③梁子见到我,先一愣,后大笑,拍着我刚剃的光头说:“好小子,哥就需要你这样的人。”
④海子也在院内。海子手里牵着一只小绵羊,雪白的毛,弯弯的角,很温顺地低着头。狗儿说:“梁子哥,中午咱们杀羊吃。”
⑥为了表现自己,海子先动起了手。他把羊往树上一拴,从灶房拿出一把菜刀就向羊奔来。海子向左,羊角向左,海子向右,羊角向右。几个来回后,小绵羊奋力一击,反把海子掀了个仰八叉,引来大伙儿一阵哄笑。
⑦“山子上。”梁子点了我的名,我的脸就莫名其妙地发烧起来。我靠近小绵羊,小绵羊“咩咩”地叫了两声。它可是认识我的,同在一个村里生活,它吃草我吃饭,抬头不见低头见。前天我还扯过红薯藤给它吃呢。
⑧我瞅它不备,弯下腰,伸出右臂,一下子搂着了小绵羊的头,准备朝小绵羊的咽喉切下。这时,我看到了小绵羊的眼睛里有了泪,晶莹剔透,顺着眼角流了下来。霎时,我心里一紧,“扑通”一声,手里的刀和羊一起落到了地上。
⑨最后,梁子出手了。梁子笑眯眯地骂我们都是笨蛋。这羊表面上看起来很温柔,其实骨子里倔犟着呢。梁子从屋里取出一棵大白菜。绿的叶,白的帮,极鲜嫩。梁子将白菜递到小绵羊的嘴边,小绵羊几经折腾,瞪着惊恐的双眼,不闻,不吃。
⑩“别怕,别怕,我不会杀你的。”梁子乐呵呵地蹲下来,像对一位老朋友那么亲热。小绵羊看看梁子手里没有刀,眼神稍稍松懈了一下。梁子以手为梳,给小绵羊搔起痒痒来,那动作极温顺。小绵羊可能被感动了,饱含在眼眶的一窝泪水,扯成线流了下来。
⑪小绵羊开始吃起白菜,并将身躯靠近了梁子。大伙儿也以为梁子不再杀羊了,打着哈哈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只见梁子猛地一咬牙,飞快从袖简里抽出一柄匕首来,从小绵羊的颈部扎了进去,手腕一翻,利刃直捣颈骨,然后顺势向下一划拉……小绵羊和我们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只见一股鲜血喷涌而出,羊的气管已被生生切断。小绵羊扑倒在地,一双翻白的眼睛瞪着梁子,嘴里还噙着一片白菜。
⑫围观的人们也是一阵惊叫。梁子站起来,擦了擦带血的匕首,自得地说,准备剥皮起锅了。
⑬那一晚的羊肉,我至今回忆不起是个什么味道。
⑭第二天,雪依然下,大地一片耀眼的白。梁子走了,是一个人。苍茫的雪地上留下了一串孤独的脚窝。
文完,M问道学生
“你认同梁子的做法吗?”
“认同啊,他对待敌人干净利落”
“小绵羊是他的敌人?”
“是呀,他要杀羊,羊逃脱着不让他杀,站在他的对立面,当然是他的敌人!”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赞美还是批判梁子呢?”
“赞美啊,他是个能干的人,全村就他能杀羊!”
“如果是赞美的话,为什么最后只有他孤独地走了?”
“因为只有梁子能在外面的社会生存!村里其他人都不能!”
“为什么只有他能生存?”
“因为他是个没有感情的人!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物竞天折,适者生存,强者才能生存下去,梁子就是这个强者!”

双方大战十八回合,从义正言辞的教学交流会,变成了一场互不相让、脸红耳赤的辩论会,再上升到一场哲学求知会。小小的一段对话,在M心中撬起了轩然大波,她抚着额头,绝望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这样的学生真是没法教了,我猜测这句话里20%是教学层面的忧虑,80%是三观层面不能拨乱反正、力挽狂澜的挫败感、无力感。
作为一篇初一语文阅读理解题,文章用意肯定是指导孩子向善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对社会真善美的归置感和认同感,大多数孩子顺从、乖巧地接受老师、家长这样源源不断的信息灌输,在心中栽培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树。要友善,不要狡猾;要善良,不要残忍;要仁义,不要冷酷。但这个孩子却振臂一呼,石破天惊喊出了一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口号。
端坐沙发,托腮思忖,12岁的孩子,不还是奶声奶气的熊孩子阶段吗?怎么一颗新鲜稚嫩刚摘下来的瓜就少年老成了呢?革命性颠覆了我心中对小朋友的认知,当别家小孩还在撒娇打滚争夺奥特曼的时候,这位小朋友已经面无表情在谈论这些冷冰的话题。而后,我笑称道:终于没有喊社会主义口号的傻白甜了,这个孩子狠角色呀,颇有王侯将相之风,说出了铮铮铁理,众人皆醉我独醒,见解深刻、价值超前、思想前卫,赶超现在平均50%的社会人,长大后必成大器!太棒啦,你看你的教学之路真是形形色色、多姿多彩,充满乐趣。当然......这样戏谑的消解只是为了宽慰朋友。

由此,确实引发了四个议题,供大家一起讨论:
1、城市与农村的冲突。梁子从外面的世界回来,带来了城市里面的生存法则,狡猾奸诈,虚伪自私、不择手段,反而与村里的人显得格格不入。汹涌的城市到底给了这个农村人什么教训,不得而知,唯一确认的是:人,始终是社会中的人,五色染缸、纷扰不断、诱惑繁多,把人的内心扭曲变形,苏童作品《米》里面的五龙就是活脱脱这样的角色,从农村被流放到到“吃人”的城市,演绎贪婪、欲望、暴戾。在大时代下,人的变态就是社会的变态。有时候,人是被逼着、被裹挟着不得不往前走,就像挤在地铁里的动弹不得的乘客。
2、该不该人为地给孩子加上保护的美化滤镜?价值判断与原生家庭背景分不开,我们发散思维,想象着男孩经历了怎么从而在心里构建成了这样的价值观?是家人官场的风云决变?还是商场的勾心斗角呢?或是直接的言传身教?不得而知。关于社会的一些真相,作为家长,有没有必要充当一位“把关人”的角色,选择性筛选信息再放行给孩子?或者是,把血淋淋的现实“不施粉黛”地直接端到孩子面前?
3、孩子的早熟。现在的小朋友,互联网原住民,长在全球化时代下,享受科技进步的果实,五花八门的知识、信息、渠道、手段触手可及、甚至大行其道。所以,孩子的早熟来势汹汹、势如破竹,无孔不入的信息源源不断输入,你不能阻挡一个孩子的早熟,就像你不能阻挡历史滚滚前进的车轮,而成人世界的真相资料就是孩子的生长激素,他们的价值观就是这样被无限制的喂养出来的。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有样学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四季轮回,因果往复。我不反对孩子的早熟,毕竟这事已经客观存在,绝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大千世界,兼容并包,30、40岁的人尚有“巨婴”,怎么就不能允许一部分儿童先“成熟”起来,不用挖空心思揠苗助长,只待春华秋实、瓜熟蒂落。只盼早熟的同时,也能长出向善的牙齿。
4、小男孩的价值观就不对吗?孩子应该拥有怎么样的价值观?这个问题恕难回答,根源在没有金标准的答案,做不了审判,也不敢妄议。作为“矛盾相对论”的绝对拥趸者,讲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得到的就是你失去的。或许孩子越早看清这个社会越好,动物凶猛,野兽出没,晚点成长会吃大亏。佛说:割舍就是得到,残缺就是完美。成人的价值观在小孩的身体里能不能被驾驭,带给他的更多的是无边无际的快乐,还是无穷无尽的煎熬,是唯一值得关切的事。
5、多关照孩子的内心世界。林奕含(台湾作家)的一句“他们(指家长)缺课了,还误以为学校还没开学”,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房妈妈的做法荒谬至极,当老师上门来邀请房思琪去看电影时,妈妈极其推崇,百般高兴,她不知道房思琪已经被老师多次猥亵强暴了,她不知道对面是恶魔的邀请,居然还面带笑意亲手把孩子推向了毒汁横流、尖牙耸动的蛇窟。“你快点呀,别磨磨蹭蹭了,老师在等你了”、“跟着老师,今晚可以晚点回来”。在以往,妈妈是决不允许孩子太晚回家的,只因她打心眼里笃信老师是可贵的圣人,看得人咬牙切齿、痛心疾首。林奕含的自杀轰动一时,也唤起了对抑郁症的关注,没错,人的心也会感冒生病的,会抑郁,会狂躁,会忧郁.....作为养育者,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内心,观察孩子的言行,洞悉心理动机和变化,用心的陪伴大于物质的给予,不要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最后成为自己都不认识的陌生人。

回想自己的童年,12岁还在田埂上呼啦奔驰,无忧无虑、没心没肺、乌龙不止、作恶不断。漠然凶悍的脸易燃易爆,天真无邪的脸利国利民。鲁迅先生说:放风筝是孩子的天性。所以,以上,我个人倾向于让孩子去拥抱简单纯真的童年,吃饭睡觉打豆豆。
恰逢十六月圆,希望今晚孩子是幸福的,当看着你眼睛的时候,看到的是明眸善睐、盈盈如水。
后记
好奇在这个小男孩身上还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于是伸过头去向M挖掘
M: “在你的记忆里,有什么深受感动的事吗?”
男孩: “没有”
“那有没有什么人或什么事让你想要感激呢?”
“没有”
“好好想想,真的没有吗?”
孩子想了很久,摇头:“真的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