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萝莉大叔电影,保证你没看过

大叔与萝莉的搭配一向是吸引眼球的组合,最知名的大叔萝莉配应该是《这个杀手不太冷》,娜塔莉·波特曼与让·雷诺之间的感情感动了无数人,并成功登上影史。从那个时候开始,观众们就对大叔萝莉题材的电影爱不释手,印度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恐怖类型的《孤儿怨》,搞笑类型的《上帝保佑美国》《海扁王》,温馨感人的《天才少女》《洛丽塔》《情人》等等,几乎只要搭上萝莉大叔,就没有不成功的电影。

为什么萝莉跟大叔的搭配这么招人喜欢呢?一方面是人们对于天真可爱的小萝莉都没有多大的抵抗力,特别是(像我这样的死肥宅)宅男们更是一下子就沦陷,谁会拒绝这样纯洁的小天使呢,就是萝莉换成正太一样会受人喜爱。另外就是大叔,像三九感冒药一样,暖暖的,很贴心。暖男大叔对于少女来说同样也是难以抗拒。还有一点就是大叔与萝莉之间的互动通常也是十分可爱,也常常令人有代入感。而有一部电影同样是大叔萝莉的标配,却给人不一样的感觉,《骗子,火焰和熊》。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的大叔萝莉配不一样呢,因为这部电影里的大叔,就是男主Dave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内心就像个孩子一般幼稚;而女主Eve虽然只是一个小孩,却有着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成熟,甚至还会自己开车了……

这跟我们通常对于大叔萝莉的认知不一样,大叔就应该成熟稳重,萝莉就应该天真无邪。虽然这部电影的设定反着来,但是在其他的电影中也可以找到相似点,如《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里昂喜欢《雨中曲》的浪漫情怀,在看电影的时候高兴的就像一个小孩,以及《金刚狼3》中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劳拉,杀人不眨眼。而这部电影反常规的设定也正是它的有趣之处。

电影中的Eve十分抗拒现在的家庭,一心想要去找在远方真正的家人,她的哥哥。另一方面,外表看似成人但内心依旧像个小孩的Dave因为家里遭到窃贼,而去不正规的当铺换了一支手枪,接着却意外的卷入一单抢劫案,而Eve说她的哥哥是学习法律的,可以帮他摆脱这一切的麻烦,Dave便和Eve一起踏上寻亲的旅途。在找到Eve的哥哥后Dave发现实际上她的哥哥就是一混混,就带上Eve愤然离开了。

这算是一个比较套路的“欺骗”式故事,也跟电影名字中的“骗子”相符。但是套路的故事同样十分有趣,有趣在于人物的设定。刚刚说了,这部电影的大叔萝莉设定是反着来的,所以有它自己的特点。Dave作为一个成年的男性,却十分的幼稚,也因此成为了本片的搞笑担当。在第一次出事之后,法官除了对他进行处罚之外,还“建议他需要长大”。而家里遭到洗劫以后他选择去买枪来保护自己,买了枪以后自己在家玩弄的不亦乐乎,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小孩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样。

《出租车司机》中罗伯特·德尼罗买了手枪之后同样也是自己玩弄,人家却玩弄出了影史经典的台词“你在跟我说话吗”

而Dave玩出了一种幼稚的感觉,之后还因为自己的不成熟,把枪带去约会,导致与女友的约会泡汤了。虽然说每个男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但是这明显就是一个孩子拥有了大人的身体嘛(捂脸)。

再说小萝莉。这部电影的小萝莉同样是挺可爱的,但是也挺危险的,她为了去找自己的哥哥,伪装自己死亡,一把火把自己的领养家庭烧了,所幸的是她还懂得先把自己的养父母和狗狗带离房子。这片段不仅让人联想到当年网上很“火”的照片


危险的萝莉也让人联想到《孤儿怨》中可怕的小女孩,不同的是Eve真的只是一个小女孩,更加贴近的例子应该是《金刚狼3》的小狼女劳拉。两人在长相上确实有一点相似,在片中的设定Eve一开始也是不苟言语,而更为接近的是两个小演员都把那种小孩子不该有的成熟表现的淋漓尽致,尽管只是一些小奖项,但是Eve的扮演者也因此得到了不少的好评。

年纪轻轻却异常成熟,外表看似小孩,头脑却异于常人,他的名字是名侦探!(咳咳拿错剧本了)

小女孩可爱的外表依旧是一大吸引力,而她所拥有的成熟的感觉使她更加有魅力,这与年龄形成的巨大反差是一大特点,大概会有不少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会被吓到吧,“这么可爱的小女孩竟然干出这种事来。”

电影还有一大亮点在于伏铺垫的设定,前面提到了“骗子”和“火”,那么《骗子,火焰和熊》中的熊指代的是什么?实际上这一点在电影的片头就埋下了伏笔。片头讲的是心理医生在给Eve做进行模拟场景的心理评估:
“(如果)你看到了一头熊,你要怎么办”
“它能看见我吗”
“可能听到你了,也可能没有”
“好吧,我想我会偷偷的靠近它,然后打死它,如果我没有先杀死它,它会杀了我”
接着医生询问假设看到她的哥哥在墙的另一边,她会怎么做,Eve回答道“我会把熊的尸体拖过去,垫着它过去。”
这一铺垫确实很有趣,相信经过刚才的介绍你们也大致能理解这一段的用意,其中的“熊”指代的就是Dave。而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也会一点一点开始理解片头的作用,尤其是在接近电影结局的时候,Eve问医生“如果当时我给它(熊)一块三明治,它会丢下我一个人吗?”而这一点恰恰是Eve发生改变的证据。
电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物的改变,在经历的一切之后,小女孩认识到养父母对她是真爱,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就展现出了作为一个小女孩应该有的天真无邪,这一幕作为结局确实是点睛之笔,也让终于观众感受了一下小女孩可爱的一面。

“拍一部电影,你只需要一把枪和一个女孩。”这是新浪潮时期的知名导演让·吕克·戈达尔说的一句广为流传的话。狭义而言,《骗子,火焰与熊》就恰好符合这句话的描述,有枪有女孩。在戈达尔的处女长篇电影《精疲力尽》讲述的是男主米歇尔因开枪打死警察引发的一系列的事情以及与女友的情感的发展变化,人们通常都会用这部电影来解释戈达尔的这句话。广义而言,“枪”是引发事件的矛盾和冲突,“女孩”则是通过故事中的感情线来激起观众的同理心。

实际上如果仔细品味这部电影,就会发现《骗子,火焰和熊》在这个方面上做的还算不错。在这部电影中,Dave的矛盾在于自己幼稚的内心与现实的社会环境的冲突;Eve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她的矛盾在于当前的家庭环境。这才是这部电影的“枪”,是引发后续一系列事件的根本原因。而电影的结局当然需要解决这一矛盾,而这一矛盾实际上是人物心理上的矛盾,内在的矛盾,需要人物经历某些事情之后产生了某些认知,实现自我救赎,自己主动的化解或者是接受这些矛盾。

这要说到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讲到的剧本理论——人物的进展,特别是这种类似于公路片的电影,都需要人物产生改变,而这一改变是从心理上,随着故事一点一点发展而改变的。如果一部电影中的角色从头到尾都一个样,那么相信有很多观众都不买账的。
在《骗子》中便是如此。Dave从一开始的幼稚,带着Eve去寻亲,最终决定带着Eve离开她那不靠谱的哥哥,这一决定是他成长的证明;而Eve也是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得到养父母的原谅,也感受到了Dave的信任,开始接受自己的家庭。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些改变正好符合我们的期待,尽管现实中存在着熵增加原理,但是人类往往希望可以通过做功去降低熵值,简单点说就是每个正常人都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变的更加美好。
我们或许可以从电影中人物小丑式的“愚蠢”获得乐趣,但是在最后我们都希望电影中的人物可以变的更好,这就是“枪与女孩”中的女孩,我们在角色身上发现亮点,同时也发现了共同点,产生了同理心。我们在电影中感受到了Dave对于生活的天真,所以我们希望他的生活可以变好;对于小萝莉Eve,或者我们仅仅是出于喜欢,或者我们也对她的经历有着同样的感受,在最后看到小女孩对Dave的坦白,接受家庭,真正开始作为一个孩子的生活,我们也会感到欣慰。
所以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在于,它有着我们所需要的基本需求——大叔和萝莉奇怪的搭配和设定,也有黑色幽默的故事发展,更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层次的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期待。对于这种类型的电影观众常常会“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在一开始被人物吸引,随着被不自觉的将自己代入故事中,最后同角色一起感受心理上的变化,这就是最基本的电影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