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传(第十一集)
1.
(萧瑀修书一封,请唐俭带往萧皇后处。唐俭应而人见,报于上。瑀言乃家书,众辩而唯撤职,言待事毕便可复原职。)
(李世民密诏李靖商讨)
李世民:茂约出使,东突厥之患可解乎?
李靖:不可解。
李世民:为何不可,以言解难者,数朝多矣。
李靖:民怒君则殆,颉利贪财好利,此乃本性,若易主颉利必危。臣以为其必使人力战,唯以武力可制。
李世民:若未有战书而战,终非大国行径。
李靖:出使一国非数月不能成事,陛下令众武将庇佑,他人必无异议。待臣等去往其处,若东突厥子民一心,臣必不动,然若民怨沸腾,臣便唯有起兵。待那时,所有过错,臣一力承担。
李世民:若欲战,谁人可担?
李靖:华州刺史柴绍,左领军李道宗可。
李世民:既战,需六将,朕另派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灵州都督李绩,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助你。
李靖:薛将军昔日效忠息王,归顺不过两年,陛下便委以重任,不妥吧?
李世民:既已言诚,便当一视同仁,万彻适于战场,如今出战,有何不妥?
李靖:陛下雅量。
(以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左领军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并州都督李绩为通汉道行军总管,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共率军十万余,分六路向东突厥进发。)
十一月,颉利欲尚公主,及后梁师道叛,颉利助之,李靖等借机欲战。
2.
出场人物:唐临,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
(唐临入京,呈当年封伦与息王私通之证,李世民见,悲,退临,召玄龄与克明觐见。)
李世民:当时,朕为隐太子所疑,门下之人,或受威逼,或受利诱。及后,背叛者不计其数,朕见之心寒甚,故而,当日未降者,朕登位后恩赐不绝。其中数人,伦恩赐最多。如今却知,伦视朕为痴愚。可叹。
杜如晦:陛下待众人,皆以诚。故而以为,众人待陛下亦是等同。然,人重利,当时陛下无势,封伦背投息王,虽是无情,然亦可思量。
李世民:当时众人投靠太子,朕登位后,未曾为难,然封伦乃两面三刀,朕必要惩治一二。
杜如晦:死者盖棺而定,如今封伦已逝三年,若再行翻出,恐为不妥。
李世民:朝中与其交好者,几人?如今身居高位者,又有几人?
房玄龄:陛下身侧,伦交好者少,贞观初年便逝,当日为仆射时又无门生引荐。
李世民:当日封伦与宇文士及一同入唐,二人交情如何?
房玄龄,杜如晦:臣等不知。
李世民:克明数日未朝,如今身体可有好转?
杜如晦:稍有好转,只是臣以为朝中事务繁多,臣已不堪重负,唯请陛下另择贤明。
李世民:克明与朕情同兄弟,既是身体欠康,便于家修养,然俸禄不变,待复原之时再回朝领职。
杜如晦:尸位素餐,不妥,陛下既视臣为兄弟,便不可使臣陷于不忠不义境地。
李世民:依卿所言。然若他日康复,望能首告于朕。
杜如晦:是。
李世民:召宇文士及。
3.
出场人物:李世民,宇文士及
李世民:封伦两面讨好,中书令可知?
宇文士及:微臣知晓。
李世民:何时知晓?
宇文士及:元年6月,距今已有四年。
李世民:如此时日,可曾语于他人?
宇文士及:事关他人声誉,故未尝与他人道。
李世民:然此事事关重大,你又为中书令,见朕时日非短,为何不坦言相告?
宇文士及:伦告知臣时已是病重,臣素日与其亲厚,见此情景,又如何忍心告知。臣尚不忍,陛下与伦,较臣更为亲厚,必更为不忍,然法又难驳,如此两难局面,倒不如陛下未曾知晓此事。故未告知陛下。而将陛下蒙于鼓中,却与他人道,实非臣敢如此。
李世民:伦以功得赏,如今方知名不副实,则当以无功论。然,伦逝而谥号明,其子言道备受照拂,日前又受左牵牛备身,为宫中侍卫。如此岂非笑话?
宇文士及:敢问陛下,封言道才能如何?
李世民:自是文采斐然,能力超群。
宇文士及:如今陛下亦对其赞赏有加,可知非其父之功。罪者,陛下已不诛及家人。那言道既为有才,若因父而降罪,不公也。另,臣窃以为,封伦行事时,言道十一,智不及此,故不应受及。
李世民:可。只是封伦谥号明更为缪,以释错误之意。
宇文士及:自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