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富珣:一代宗师——康·斯·美尔尼柯夫
【作者】吕富珣
【出版日期】1991-12-27
【摘要】<正> 1990年苏联建筑界,可以称作是建筑大师美尔尼柯夫年。适逢这位谢世已久的一代宗师的百年诞辰,苏联建筑界着实隆重地纪念了一番。首先,苏联建工出版社率先出版了
【刊名】世界建筑
全文阅读
1990年苏联建筑界,可以称作是建筑大师美尔尼柯夫年。适逢这位谢世已久的一代宗师的百年诞辰,苏联建筑界着实隆重地纪念了一番。首先,苏联建工出版社率先出版了一部关于美尔尼柯夫生平、创作的专著,接着各主要建筑杂志竞相开辟专栏来缅怀这位为苏联建筑作出重大贡献的大师的业绩。甚至莫斯科建筑学院还专门组织了一个毕业设计小组来研究他的创作手法。苏联建协组织了专门的纪念晚会、学术讲座。一时间,关于美尔尼柯夫的报告、文章举目皆是。此间的评论家认为,美尔尼柯夫的创作是20世纪世界建筑生活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并把他与柯布西耶等四位举世公认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相提并论,认为他是20世纪最优秀的建筑师之 历史似乎在故意捉弄人。有谁会忘记,半个世纪前,苏联建筑界曾就美尔尼柯夫的创作开展了大规模的批判,其场面恐怕也不亚于今日的衰扬吧。美尔尼柯夫的创作先是被作为苏联建筑的成就而大加宣扬,并得到了世界的承认;继而又被作为“形式主义”的典型代表而大加讨伐,甚至人身攻击,最后几乎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力。随着近些年西方建筑史界对美尔尼柯夫等苏联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的重视和研 作密.漪华大学.筑学院毕业生,现在魏斯科月筑学院攻该趁筑学博士究,苏联建筑界才痛定思痛,逐步开始冷静地研究和探索这位大师的创作。 美尔尼柯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在新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一位弄潮儿。在20年代中期,当美尔尼柯夫的创作达到全盛时,他无疑是苏联建筑界最明亮的一颗新星。因为没有一位建筑师象他那样提出了如此之多的新思想和令人情绪为之一振的设计。当然,他也免不了要遇到许多困难,但他的可贵之处便在于,他总是热情地体验和描述着我们的未来。他从不受现实条件的束缚,所以他的作品在当时看来往往是难以实现的,幻想的味道太浓了。因为当时的苏联还很贫穷。但是,他仍旧始终不渝地在一片沼泽中艰苦跋涉,一步步前进着;他试图逾越历史的局限,在枯操的现实生活中创造出他所预见和向往的未来。 作为一名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常常带有鲜明的思想特色。不仅如此,他总是力图深入到建筑的最深层次中,去发掘和掌握形象构成的规津,并把他提高到一个科学的水平之上,这也是他的同代人所不能攀缘的。 他是一位正直的人,他总是坚信自己所发现的那些创作原则和建筑思想的正确性。他的一生是磊落的,苏联建筑几十年的曲折是非、坦延跌宕,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富代表性的体现。他的创作和思想都经典尔尼柯夫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美尔尼柯夫的创作象诗一样地吟颂着自己的时代,并且每一次都是以新的格律、新的曲调出现的,绝无重复。也许有人会说,他的创作过于富有幻想了,但他作为一个“诗人”所指明的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则是令人懂憬的。 美尔尼柯夫的职业教育是在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院进行的。先是学习绘画,后又学习营建,学习的东西是地道的古典主义的那一套。 1918年正式毕业后,在古典主义大师若尔托夫斯基领导的工作室工作。两年过后,这位果敢的小将便向若尔托夫斯基挑战,与戈洛索夫一起创立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从此,开始了他作为一位革新运动的闯将的创作生涯。 1923年,为迎接全俄农业及手工业展览会的召开,在莫斯科河岸的一块空地上建造了一个大型的展览设施。展览会的总建筑师是若尔托夫斯基、舒舍夫以及从彼得格勒请来的舒科。戈洛索夫和美尔尼柯夫应邀参加一些展馆的设计。在所有设计者中,美尔尼柯夫是最年轻的一位,同时他的设计任务也最简,‘书嗡嗽单—为几个参展单位中最不起眼的“马哈烟草公司”设计一个展馆。 “马哈烟展馆”是按美尔尼柯夫的设计建造的第一个作品。全部木造,单坡顶。展馆的所有构件的加工都十分精细,但问题并不在于此,而在于他那不同凡响的、极富表现力的造型。美尔尼柯夫的极大创造性使这个按要求不过是个象木棚一样简单的东西成为整个展览会上最成功的一个作品。社会舆论一致对这个展馆所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大加褒扬。构成主义理论家金兹堡称它是“脱颖而出的、极合理、极丰富的佳作”。舒舍夫也大加支持。就连素有“细腻的修辞家”之称的舒科老先生,在看了马哈烟展馆以后也连连点头称是,并马上对自己为外国部展馆所作的设计进行了加工—修改了展馆的立面。 马哈烟馆向人们展现了美尔尼柯夫独具特色的创作表现手法。继此之后,他的每一个设计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邀请他参加各种竞赛,而且,在当时建设活动刚刚恢复的日子里,他受到了人们的二背睐,开始接受一些实际的工程任务。 1924年2月,苏共中央提出了建造永久性的列宁墓的设计任务。美尔尼柯夫有幸参加了这项庄严而神圣的工作,他被指定来参加设计安放列宁遗体的石墩的竞赛。竞赛结果,美尔尼柯夫的方案中选。这样,1924年夏天,列宁墓正式开放,由他设计完成的水晶棺安放在陵墓的正中,直到卫国战争。 在此以前,1923年他设计了莫斯科的苏哈列夫卡摊贩市场,十分经济,布局紧凑活泼,知名度很广,并参加了1933年米兰的世界建筑博览会。 1924年11月,法国与年轻的苏维埃俄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随即,法国政府便邀请苏维埃俄国参加1925年将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工业及手工业艺术展览会。虽然这次展览会上将要展出的不过是各国的一些手工艺术作品,但它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个政治派别和集团的成员国都将在这里接受世人的检阅,进行角逐。对于苏维埃俄国来说,这是它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是苏维埃俄国与其它国家以及苏维埃社会主义与其它社会体制之间的一场面对面的较量。 苏联展馆的设计准备工作是极其紧张的。192峨年11月18日,苏联参展委员会开始向国内的一些知名建筑师征集设计方案。 设计期限只有一个多月。12月28日,以卢那察尔斯为首的委员会审查了所有方案以后,肯定了美尔尼柯夫的方案。认为它“结构轻巧,反映了作为工人和农民的国家以及各民族的联盟—苏联的理想”。 关于美尔尼柯夫的展览馆设计方案,苏联报界有许多评论。1924年12月30日的《莫斯科晚报》上写道: “……美尔尼柯夫的设计方案,非常巧妙地利用了展馆所处的狭窄的空间地段,……整个建筑的造型简洁、明了,并出色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它的建筑特性中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精神。” 历史证明,评委会的决择是英明的,按照美尔尼柯夫的设计建成的苏联展馆成了20年代苏联建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且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件大事。 1925年1月中旬,美尔尼柯夫动身前往巴黎。 苏联馆所处的位置是一块llx29.5米的狭长地段,占地325平方米。展馆共分两层,底层用于展览,其中的展品还包括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二层设计成一些单独使用的空间,作工人俱乐部和读书室等之用。建筑的主轴 l马哈烟展馆 世界建筑6/’.1991 65洲︸而、盏拯翻·、户、、甲袭淤‘沿地段的一条对角线展开,轴上设置了通向二层的大踏步。 整个建筑沿对角线分成为两个部分,采用了木框架体系。中间踏步的上空以相互支承交错斜置的木板夜盖,形成半开敞的空间。每块木板的上面都有用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文字题写的口号,藉以象征“苏联各民族唇齿相依、牢不可破的亲密关系’、 展览会的总建筑师列翁对美尔尼柯夫的创作个性和大胆创新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称赞苏联馆给整个展览会带来了“东方色彩”,并反映了“创造这个国家的工人和农民阶级的文化志趣”。 1925年6月4日,展览会正式开幕了。关于苏联馆开幕的情形,在罗德琴科的“巴黎来信”中有详细的描述: “开幕式上聚集了无数法国工人,他们在聆听苏联大使克拉辛的讲话。克拉辛向群众们发表了演说,其中谈到: ‘……俄国革命的特点不能不在艺术领域有所表现。关于这一点,在无产阶级的杰出创作—苏联展馆上可以得到证实。也许,展览会上再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在此时此地能象苏联艺术那样,具有如此之大的宣传作用。……我们的展馆应该被看作是一群雍容华贵的富人中的一个无产者……。’ 克拉辛的讲演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工人们热情地围住了他,并高呼‘苏联万岁’的口号,然后唱起了《国际歌》。警察不得不请克拉辛回到屋里去,并驱散了人群。法国政府的文化部长杰·豪济借口 ‘政府没有授权我允许举行示威游行’云云,向人们作了道谦便很快就离开了……。” 展览会期间,苏联展馆门前人如潮涌,据《莫斯科晚报》报道,每天的参观人数达万人之多,节假日则更多。 柯布西耶在这次展览会上为《新精神》杂志也设计了一个展览馆,和苏联展馆相距不远。 在这里,柯布西耶展示了他著名的“三百万居民的城市”设想和“邻里平面”。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巴黎世界展览会苏联馆的建成,对美尔尼柯夫创作生涯所具有的极其重要和多方面的意义。这次工作的出色完成,使他获得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如此复杂的条件下,以极其经济合理的设计来满足这类庄严的国家级建筑的特殊要求的宝贵经验。同时,他还不得不亲自来组织和协调施工人员、技术人员、艺术家、装修工等各个专业的工作,他必须深入到建设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复杂的实际问密中。经过这次锻炼,一个建筑师兼实干家成长起来了。巴黎的苏联展馆成了美尔尼柯夫获得实践经验的“速成学校”。 许多国家的建筑书刊纷纷把苏联展馆列入巴黎展览会上有限的几个优秀作品之列,并指出了他的创新精神和对展览建筑发展前景的揭示。 霍尔曼曾多次重申,“整个展览会上最杰出的展览馆设计就是最年轻的国家—俄国的展览馆”。 艺术评论家图根德霍利德称赞苏联馆是“新精神”的象征,他套用柯布西耶的名言“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称它是“宜传的机器”。 法国报纸《人道报》(1925年6月21日)称它是“新生的、否定了所有陈旧的传统法则的、无产阶级艺术的活标本’,。 这下子,美尔尼柯夫成了巴黎的新闻人物。在喜欢新鲜事儿的巴黎人中间,美尔尼柯夫俨然成了时代的标志,他和他的展馆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更有甚者,有人认为当时巴黎时尚的热门是“足球、爵士乐和美尔尼柯夫的展览馆·…。 美尔尼柯夫在巴黎一举成名,这表明他的建筑创作才能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展览会结束后不久,苏哈列夫卡摊版市场巴票翻纳河大桥上的出租车车库66世界建筑61991巴黎市政府便邀请他为巴黎设计一座可以存放一千辆出租汽车的多层车库。美尔尼柯夫完成了两个方案。其中的一个,是以一只粗壮的“手臂”支撑在塞纳河大桥之上的多层大楼,采用了无柱空间承重体系。 美尔尼柯夫在法国的活动至此结束了。他设计的苏联馆不仅是苏联建筑在国外的第一次成功表现,而且也可以算作是20世纪初世界建筑中充满革新意识的力作之一吧。苏联馆作为建筑本身,以及全部展品所使用的艺术形式和表现语言,都力图揭示社会主义社会所具有的巨大的社会优势和美学潜力。这座以崭新的建筑语言表现的作品,成了美尔尼柯夫建筑创作生涯的第一座丰碑。 到了20年代中期,在新的建设活动的感召下,苏联建筑开始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了。回到莫斯科以后,作为巴黎车库设计的继续,美尔尼柯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莫斯科刚刚开始的车库建设之中。1926年,美尔尼柯夫深入研究了小汽车在车库中的运行流线,提出了一个蛛旋式”直线流程”车库设计体系,人称车库设计的“美尔尼柯夫制度’、在这个体系中,汽车调动的尺寸和互相干扰妨碍的程度都减小了。按照这个运行体系,美尔尼柯夫设计了巴赫米杰耶夫大街上的一座车库。车库呈平行四边形,四个立面处理各异—这是与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密切相关的。 同一年秋天,美尔尼柯夫对他的一些车库设计原则进行了修改,并设计了第二座车库—新梁赞大街上的车库。在这个设计中,他对各种形式的平面都进行了尝试,最后选定了蹄铁形平面。按他的观点,这样的平面对车库所处的三角形地段最为合适不过了。· 美尔尼柯夫的上述两个车库,无论从功能特点上说,还是从研究问题的方法上说,都堪称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杰出典范。而且在艺术形象上,美尔尼柯夫就其尺度、体量、形象的简洁以及工程设施的建筑特性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接下去的一年,可以称是美尔尼柯夫创作生涯中最有成效的一年,在不断实施自己设计的建筑的同时,他又开始了俱乐部的设计以及私人住宅的设计。在1927一1931这五年时间内,在莫斯科及其城郊的杜连,美尔尼柯夫一共设计建造了六座俱乐部。 美尔尼柯夫设计建造的俱乐部,不仅是苏联建筑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而且也是苏联社 会文化史上极璀璨的一个篇章。在当时,就建筑的现实性来说,俱乐部的重要性仅次于住宅。因为它是宣传教育工人,提高工人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阵地。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尔尼柯夫以这样的热情来从事俱乐部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了。他关于俱乐部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俱乐部应该是一个由一系列规模不同的大厅所组成的大厅的系列。 美尔尼柯夫的俱乐部理想在鲁沙柯夫俱乐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它除了作为主体的‘’大厅系列”外,还配有舞台设施和服务用房。主入、冬产J月认沐月紧巴黎国际博览会苏联展馆魏斯科“国际旅行社”车库;、呀世界建筑,、6八199 1 67口层在二层,门厅下方用作餐厅,上部三层用作游戏厅和集合厅。三个楼座向外悬挑达4.5米,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由于采用了活动隔墙,使得俱乐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仅三个楼座可分可合,而且池座两侧也分别布!了一个侧厅。其中三个楼座各可容纳190人,池座可容纳360人,侧厅各可容纳120人。这样,在活动隔墙的帮助下,俱乐部既可以同时进行几组不同的独立活动,又可以满足不同活动规模的要求。只要进行组合变化,可以分别容纳350、450、550、775、1000、1225人的活动。 无疑,美尔尼柯夫的“俱乐部理想”获得了巨大成功,充满了新建筑的开拓精神。但我们也不妨指出,它在某些方面是有很大局限的。活动隔墙的设想无疑是先进的,但在实施中却遇到了许多麻烦。由于装!复杂,一直没有人能胜任这一工作,后来不得不以3000卢布的奖金来征集方案。最后,在1929年春天终于由年轻的建筑机械师库宾完成了美尔尼柯夫的设想。虽然如此,由于这套机械装置庞大复杂(达三、四吨重),最后还是拆除了。这便是它的局限性所在。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尔尼柯夫的一个弱点,他总是过早地上路,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鲁沙柯夫俱乐部建成以后,立即引起了社会上激烈的争论。尤其那三个出挑很远的观众厅,招致了许多苛刻的批评。有人说它的外形象个“小齿轮”,是自然主义的象征手法。有人干脆说它是“十足的形式主义”。这些批评持续了很久,到30年代中达到高潮。 这里要强调的是,美尔尼柯夫在俱乐部设计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他建造的俱乐部和他的车库一样,直至今日仍然在出色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1927一1929年,美尔尼柯夫在莫斯科阿尔巴特大街旁的一条小巷里建造了自己的私人住宅。早在1918年他就陆续设计了几个方案。虽然平面有时是圆的,有时是方的,但布局上总少不了中央的一个俄罗斯大壁炉。如今,他的住宅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它可以称作是美尔尼柯夫的一个代表作,也可以看作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这所住宅的外形很容易令人联想起他所设计的朱耶夫俱乐部。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认为是从俱乐部的构思中衍生出来的。住宅的体形是由两个直径相同的圆柱体互相咬合而成,砖木构造。虽然它的外表有某种刻意追求的形式美,但它的内部却是极富人情味的、极为舒适的。 住宅并不是以居住面积的宽绰以及装修、设备的水平来决定人们的观感,而是借建筑空间的穿插、造型的巧妙、光影的丰富变化取胜的。一位建筑师在参观了他的住宅以后说:“美尔尼柯夫的住宅俨然是一座教堂。你根本不可能设想在房间的电视机旁坐上一会儿,借以消磨时光。生活在这样一座‘教堂’里,您会强烈地感到生活中作为个体的‘我’的存在以及某种独特的 67班斯科奋沙柯夫俱乐部 8其斯科典尔尼祠夫私人住宅工作室68世界建筑6/1?91个人感受。这是极为有趣的,因为通过这所住宅我们不仅可瞬林识合己,而且它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它·的主人。‘’ 美尔尼柯夫的住宅中,首先让人感觉到的是空间上的巧妙处理,而不是墙面上的开洞形式。由于它不同寻常的外表太大胆了些,从而招致了一些人的批评。有人讥之为“蜂窝”,有人则说它是“形式主义的”,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但历史是公正的。“忍辱负重”的美尔尼柯夫住宅终于征服了人们,作为20年代苏联建筑的杰出代表作,它已被列入文物建筑而加以维修保护b 1929年,泛美联盟打算在圣多米尼建造一座哥仑布纪念碑,为此专门举办了一个大规模的国际设计竞赛。美尔尼柯夫提交的方案,全高50。米,主体是一个圆锥台,侧面有一对三角翼,可以随风转动。台顶上装一个很高的朝天漏斗,一旦盛满了雨水,三角翼便转动起来,带动机关,把水排出,水流又带动机关,使许多部件都旋转起来。美尔尼柯夫的方案幻想味太浓了,所以没有入选。 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美尔尼柯夫完成了自己创作生涯中最富有成效的、充满了实践工作和大胆设计的时代。他的创作得到了社会广泛的承认,而且在国际上的声望也不断得到提高。1926年从巴黎传来消息说,苏联馆将重新建在巴黎的一条大街上,作工会俱乐部使用。这是所有展馆中唯一一个受此厚遇的。 后来纳粹德国占领巴黎期间俱乐部遭受破坏。美尔尼柯夫的设计和作品常常在一些建筑展览会上展出:1926年在华沙,1927年在纽约,1930年在米兰。各国竞相出版他的作品集,并誉为新建筑的典范。 这一阶段也标志着他创作上的成熟和个人风格的形成:建筑体量逐渐变大,体型更为丰富,条理又十分清晰,内部空间的处理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他对光影的变化,色调的韵味以及构图元素的变换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从30年代开始,美尔尼柯夫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十分艰难的阶段。 撇滋魏瀚嫌搜燃瀚器麟兹轰焦{舒蒙翁撰擞豁数滩豁凝毅豁然这期间他参加了一系列竞赛,其中较重要的有“绿色的城市”设计和莫斯科工会联合会剧场设计、在这个剧场中他发展了自己的俱乐部设计观点,设计了三个舞台,每个舞台都可以连同观众厅一起旋转,而且不影响其它两个舞台。但是这个剧场没有建成,而且这一时期几乎他的所有作品都没有得到实施。这一切深深地刺痛了美尔尼柯夫。 他开始顽强地寻找实践的机会,并希望能举办一次个人作品展览。他的这一愿望后来终于部分地实现了。1933年在米兰举办了第五届装饰艺术博览会,他应邀作为苏联的代表参加了展览。这次展览的组织者们有意识地要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十二位新建筑大师们在不同条件下所作出的成就加以比较。 意大利推选了未来主义建筑师圣迪利亚,还邀请了法国的柯布西耶、留尔萨、贝瑞,德国的孟德尔松、密斯、格罗庇乌斯,奥地利的卢斯和霍夫曼,荷兰的杜多克,美9其斯科典尔尼柯夫住宅背面10哥仑布纪念碑竞赛方案世界建筑6人东侧懊1己┌──┬──────┐│蒸 │薰 │├──┤ ││粼黔│ │├──┴──────┤│{纂鬃鬓鬓翼 │├─────────┤├翼艿罪┐ ││薰i翼 │ │├───┤ ││蘸黝撇│ │├───┼─────┤│翼 │蘸 │└───┼───┬─┤ │翻翔隆│戳│ └───┤ │ └─┘斌民尸尸主、诗国的赖特加上苏联的美尔尼柯失。这是对由赖特、卢瑞、霍夫曼等大师所发起的新建筑运动在世界各国发展情况的回顾展,因为30年代初,正是他们完成大量创作的“英雄时代”。 虽然美尔尼柯夫的创作在世界获得了承认。但在苏联,他的处境却越来越糟。1931年举办的苏维埃宫设计竞赛改变了苏联建筑的发展方向。新建筑的创作团体被解散,并开始出版唯一的官方杂志《苏联建筑》。在创刊号上就有专门批判美尔尼柯夫的文章,对他的创作横加指责,说他是一个“十足的为革新而革新者”。在折衷主义、复古主义在建筑界日益占上风的情况下,美尔尼柯夫却决不苟同。他仍在探索着一条自己的路,而绝不拾起古典主义的道具去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 美尔尼柯夫在该阶段完成的最著名的工作莫过于莫斯科红场上的重工业人民委员会大厦的设计竞赛方案和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苏联馆方案。重工业委员会大厦的设计方案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他的方案和列奥尼多夫的方案一道儿成了那种“应该被最终战胜的建筑倾向”的代表。遗憾的是,他的方案中所包含的解决新旧建筑之间协调关系的有益想法以及环境的利用、现代城市中艺术环境的合理改造、尺度的处理等方面的成就都被湮没了。 面对人们对他的创作的不公正评论,美尔尼柯夫在《建筑报》上发表文章,他呼吁说,一个优秀的设计,“首先要看它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建筑的功能和技术要求;其次要看它是否取得了最佳的经济性;最后,要看它是否以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70世界建筑6】99! 但是呼吁非但没有得到理解和支持,反而招致了批评的不断加剧。人们指责他是一个“形式主义者”、 “个人主义者”、“幻想家”等等。面对这些指责,美尔尼柯夫申述道: ..我深知,我的作品常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反响,事实如此。但是杯不断有人指责我耽于幻想,指责我的作品是空洞的,是不可实现的海市屋楼。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总是用一只眼睛来看我。请您用两只眼睛来看我吧,这样您也许会发现,幻想家美尔尼柯夫以他不切空际的设计方案却建成了几十座活生生的建筑,而且它们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获得了成功。我不断地建造出一座又一座的建筑,可一直到今天,还有人不断地嘲讽我是一个 ‘最伟大的幻想家”,o 事实确实如此。在20、30年代的所有革新派建筑师中,美尔尼柯夫的作品最多、实现的也最多。但是30年代中毕竟是复古派的一统天下。美尔尼柯夫的申述并没有改变他那极其困难的处境。两年后,1937年6月22日的《建筑报》上刊载了苏联建筑科学院执行委员戈里茨在第一次全苏建筑师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对美尔尼柯夫的围剿达到高潮。而且批评上升到人格上,足见批评者的浅薄。1938年,美尔尼柯夫的工作室被解散,他本人则作为一名普通的建筑师转到舒舍夫领导下的工作室工作。但在那里他只工作了半年,便被解职了,被授予了终生退休金。时年方48岁。 在后来的岁月里,美尔尼柯夫虽然有时也接受一些小型的设计任务,但主要是从事绘画,他受过严格的绘画训练。作为一位建筑师,他空有报国之志,但报国之门对他来说却紧锁着,他空有“与祖国大地上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共呼吸”的强烈愿望,但却没有人来抚慰他这颗赤子之心。他只好画一些历史题材画,画画风景和静物来打发日子。一 十年以后,美尔尼柯夫重又出现在建筑舞台上。但日暮黄昏,他作了一些设计,但主要从事教学和自传《我的人生建筑》的写作。1974年这位苏联建筑大师以85岁的高龄谢世了。 作为文章的结束,我想引入一个插曲,即1943~1944年苏联建筑界就是否授与美尔尼柯夫以建筑博士的问题的争论,这对我们全面评价美尔尼柯夫无疑是有益的。~ 在这场争论中,若尔托夫斯基的发言极富历史的生动性。作为30、40年代古典主义建筑最有影响的大师、苏联建筑界的领袖,作为美尔尼柯夫的启蒙教师,对这位在20年代曾造过自己所推崇的古典主义反的美尔尼柯夫,若尔尼托夫斯基恐怕不无感慨万千的。但他不愧一个长辈学者的风度,心胸坦荡地直抒己见道:“美尔尼柯夫作为一个建筑师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创作之路。他那不容抹杀的实践成就表明了_一他在造型艺术方面的卓越才能一、我认为,一个竭尽全力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奉献给艺术的艺术家,他理应受到世人的尊重,他应该获得有利于他创作发展的地位。”在授与博士学位的问题上,若尔托夫斯墓的态度再坦诚不过了,他认为“象美尔尼柯夫这样的建筑师,以他的成就,完全可以免于答辩而获得建筑博士学位的荣誉”。一 虽然若尔托夫斯基老先生发了话,可不知为什么,美尔尼柯夫博士学位还是拖到了1967年才得到。这便是历史。口一代宗师——康·斯·美尔尼柯夫@吕富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生 现在莫斯科建筑学院攻读建筑学博士<正> 1990年苏联建筑界,可以称作是建筑大师美尔尼柯夫年。适逢这位谢世已久的一代宗师的百年诞辰,苏联建筑界着实隆重地纪念了一番。首先,苏联建工出版社率先出版了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b9da6a3422231138318947a18e7f9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