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水拍岸,我的惬意杭州行
中秋三天假期,我去了趟杭州。第一天到了杭州东站,正好遇到豆点大的阵雨,本来还担心雨太大出行不方便就和人借了一把大伞,不过并没有用上。中午一觉醒来,雨已经歇了,没什么阳光,天灰蒙蒙的,空气却很清透,我便去了西湖边上。
向晚时,接近五点,我坐在西湖边上,天色渐暗,有旅客搭摇船泛舟湖上,湖边上有一滩荷叶群,这时候的荷花已经不多了,大多数都败落了,只有某几丛荷叶中偶尔看见那么一两多,也已经不是全盛时的样貌了。花有花期,但荷叶还大多是挺立,自成荷叶丛。天上偶尔有三两只鸟飞过,可惜我并不识得这是什么鸟。忽然间又瞧见,有小黑鸭在浮游在水面上,一头扎进水里又扑棱扑棱地伸出来,好不快活的样子。听坐我旁边的老头讲,这并不是黑鸭,而是叫黑水鸡,刚出生时是灰色的,嘴尖呈红色,而后毛会逐渐变黑,嘴也会变黑。
当时我所在的这条路上游客不多,不至于熙熙攘攘,视野开阔。咫尺所在的湖面,半远处层叠着清灰色的矮山,又有鸟禽类增添意趣,想起以前读的一些诗词,虽然记得不全,却有些和诗人相通的心情。

这次假期前,和同事闲聊假期安排,我惊讶地发现在我的同事中没有一个人愿意独自旅游的,而我身边的朋友都不少有独自出游的人。从这次杭州闲逛中显而易见的一点,确实一个人旅游的不多,至少我在西湖边上看到的是这样。以我肉眼可见,最多见的情侣,其次是三两好友,再着就是家人。像我这样一个人的游客,似乎没有瞧见,我拿着相机,拍拍风景,也拍拍游客。结伴旅游热闹有趣,不过一个人旅游也有一个人的意思。
说回到我在西湖边上静坐,旁边是个老头,因为我坐着很久,便开始说起话来了。他说他退休后每天下午这个时候就会坐在这个位置,就坐在这个位置,坐到六点钟然后搭公交回去,夏天时会坐到七点钟再回去。
他接又说到,早上不行的,这个位置会有很多老头老太在喂各种小动物,像鸟类,小松鼠之类的,动物在这个环境里都不怕人,胆大得很。
西湖的难得之处,在于地处城中,于市民来说交通便利,也有足够的自然意趣,城中偷闲。当然,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炒作也是西湖的一层光环。
老头还说起了自己家里的情况,儿子出息年薪百万之类,还鸣鸣自得于瓦解掉儿子的初恋,让现在的XX大学副校长成为了他的亲家。他家人的事,言语中的自豪也无可厚非,谁还没有些炫耀的心呢,就算本人并没有察觉他所炫耀的事其实并不可爱,我也且作为一个沉默的听众一听到底。
老头是退休经济学教师,本想牵引话题讨论一些经济现象、国家发展的也好让他可以侃侃而谈,我也能略晓一二。只是他似乎对这些并不有什么兴趣,但对我的人生布谋略有提议。可惜我并不领情,不想过多地谈下去,便起身告别了。末了,他还祝我人生顺顺利利。感谢他的祝福,只是从这番谈话中,我很想对他说,萍水相逢,不必祝我人生,但祝我旅途愉快即可。
起身告别后,我沿湖走到了苏堤,天色已经全黑了,在水边,听着水拍打着堤岸,大概是中午下了场雨的缘故,湖水丰沛而欢腾。苏堤上有行走的游客,有人唱歌,有人跑步运动,有人在找下个目的地,当然更多人在聊天。我肚子也饿了,环湖半圈到了雷峰塔就打车去吃饭了,私以为是迄今为止吃到最好吃的东坡肉。五花肉最怕肥肉油腻,瘦肉口感柴,但这次吃到的一方东坡肉都没有这两个问题。一大方块肉,顺着肉的肌理用筷子将其划开,肥肉不腻、瘦肉也嫩滑,微甜,也算是地方特色。

杭州第二天,懒洋洋地起床,中午时分出了门,坐上前往龙井村的公交。一路上晃晃停停,我醒醒睡睡的,一个多小时后到达目的地——龙井村。我脑子混沌,走了两步,看到路侧面有台阶通往二层,二层的扶手上挂着几个盆栽,开得明媚,便想,刚从断断续续的劳顿睡眠中醒来,不如在这里喝茶坐着歇一下。
我爬到二层上去,一个白发老头招呼过来,老头体格小,精瘦得很,眉眼耷着笑嘻嘻问道,“喝茶还是吃饭。”
我答道:“喝茶”。
“饭不吃吗?”老头又问道。
“不了,刚吃过不太饿。”
老头应答着走到屋里头去。
我看到二层是个露台,从台阶刚上来处便摆了一张圆桌,撑一把大太阳伞,坐着一对情侣在吃饭。再上一阶台阶便是大露台,同样的摆放着三张圆桌,一桌坐着七八个小老太太吃饭聊天,还一桌坐着一家人在吃饭。我在另一张空桌前坐下,打眼看了下屋内,这大概是老头自个儿家,独栋小楼有三四层高。
从屋内走出一个瘦个男子,大概是那老头的儿子,单手端着一盘菜,看到我又问了道,“喝茶?” 我应了声,他上完菜,回到屋里抓了把茶叶洒在一个马克杯里,往杯中倒了些来水便放在我面前的桌上,又接着忙去了。
老头从屋内出来,又问我到买茶不。我笑着摇了摇头,他去拿了一个红色暖水壶放在我面前的桌上,依然笑嘻嘻地对我说,“自己加水哈。”刚要转身回屋内,又想起来似的问我“,多少钱他和你说了没?”“没呢,多少钱,我支付宝转您。”
我起身随他到屋里转账,随口攀谈了句:“这是您自家的房子?”老头笑呵呵地说,“是啊,多亏文化大革命。”我一时没听清,问下“啥”。老头有些自得地说,“几十年前,多亏文化大革命,要不哪来这么好的呢。”说完,他笑呵呵地走开忙去了。龙井村被当成游览观光区,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卖茶喝茶,有的做起一些家常菜馆。这老头便是其中一家,忙内忙外的除了老头,还有老太和他们的儿子媳妇,依我看,主要招呼的还是儿子媳妇,老头充其量是帮忙搭个手的,但他也乐呵得很。
老头生得一张让人亲近的脸,头发眉毛白得纯粹,眉眼下垂,看着慈眉善目,笑嘻嘻的嘴角显得憨厚而好客。看着他忙活的身影和方才说话的神情,我不免有些感慨。想起昨天和西湖边上和那个退休老头聊天时提到他的文化大革命经历是迥然不同的,因为他是某个二代也遭到了风波,十几岁的时候被派遣到东北十年后才回到杭州。我感慨到,时代大环境下而不同人面对的事迥然不同;文化大革命算是十年浩劫,但茶农老头因祸得福,我想他回想起文化大革命也许不会称其为浩劫吧?所谓大时代,所谓每个个体人物,我不免有些恍惚。
稍憩片刻后,我感到元气倍增,便离开了这个农家。

今天的路线是从龙井村出发过九溪烟村,沿钱塘江走到浙大之江校区。从龙井村到九溪烟村这一段,真是家家户户都在卖茶,有时候不好随意投去了目光,要不便要被招呼着买茶不,只好微笑摆手谢绝了。
要说到茶,龙井茶是未发酵茶,采摘后经炒制而成,沿路走也会看到有茶农摊开着未炒过的茶叶,并现场炒茶,也算是吸引游客的一种方式。
龙井味道甘爽,轻淡单薄,略有发涩。与乌龙茶、红茶这类发酵过的茶相比,味道不及其醇厚温润,但更显清冽。从汤的色泽和叶的形状也可见一斑,汤色一个青绿一个黑红,叶形一个宽大肥厚一个尖细长直。以我的经验来看,发酵过的茶略有自然的甘甜,从解腻的功效上看不及绿茶,这就像是吃烧烤时配啤酒要好过红酒一筹。而朋友小聚,泡上一桌功夫茶的话,铁观音(属乌龙茶)或红茶就略胜一筹,不至寡淡也更经得起一泡再泡,茶水颜色从红黑逐渐到发黄,一个渐淡的过程后再拿出来新的一小包来泡上。
走在路上,听到有茶农说到,这一条山形像龙,龙头自灵隐寺起,龙尾至江终,中间的村舍视为一口井,因此称之为龙井。
这一路上茶山颇多,层层叠叠呈梯状向上,拦路的溪水也不少,溪水很浅也清澈,有人干脆脱了鞋子涉水而过,水大概刚没脚踝,深处也不过到成人的小腿中。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涉水而过还不是首选,溪水中立着石头桩子,常年的踩踏让石头面上磨得光亮,人们就这样踩踏着石头桩一步步过去,一路上许多条小溪都是这样的石桩。石桩上的人流是单向的,有人要往这边来有人要往那边去,难免会有拥堵等待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有一种天然形成的默契,待一边的人过得差不多,另一边的人也积聚了一定的程度,石桩上的人行方向便开始反转了,石桩便是这样成为来回更替方向的单行道。但也有出现某一边的人受不了长久的等待,便朝对面嚷嚷起来了,有要强行渡过来的架势,只是另一头的人不断走来,一个接着一个踩着石桩过来,就是着急也插不进去脚,嚷嚷声也消散在人群声中。

我不记得一路上走过多少条这样的拦路溪流,龙井村这一路是山水小家风情,水流盘错,几乎一路上都能听到或响或微的水声,难得的是水算得上清澈。大学时见过污染严重的昆明滇池和武汉南湖,让我对见到干净透明的水感到颇为难得珍贵。据说之前西湖也是污染严重,从现在看来,杭州的水质治理算是成功的。不知道滇池的水和南湖的水怎么样了?
沿着九溪路一路走到之江路上,就到了钱塘江边,江面开阔,船只不多,与耳机中传来的交响曲颇为应景。我一路沿江走过马路竟一时找不到浙大之江校区的校门在哪,这个学校算是隐没在这片绿林之中,上个陂从正门进去了。钟楼、主楼、上红房、下红房,这些民国时期的建筑,从外形上看大多是呈对称式结构,红砖,几何形的房顶和装饰。

大概是中秋假期的缘故,都关着门,但也有的直接是荒置着的。隔着陈旧的水泥栏看着里面的建筑,我想象着从房里走出一个当时的幽灵做着他往常的事,可能是课间休憩,接着一群幽灵同伴涌了出来。天色渐黑,四下幽静无人,想着我有些怕了就走了。好在晚上的时候我去了人声鼎沸、烟火气十足的小吃街吃了一顿。
这次去杭州,闲散得很,有些文字也是当时写下的,分享一下当时的心情和所见。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