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与天鹅绒般的手——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唯一可以被教会的,就只是按动快门的手指而已。”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在法国。他的一生跨越了整个20世纪,他的作品跟随着他的脚步,探求和发现了那个世纪的动荡与力量。


年幼的布列松在经过短暂的音乐和一段时间的油画学习之后,在受到1920年法国现实主义摄影的影响下,开始对摄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1924年超现实主义出现后,布列松被超现实主义“利用潜意识和直觉去捕捉”的方式深深地吸引,虽然他很喜欢,但是却没能掌握超现实的这种方式,他难过的摧毁了他早期大部分的绘画作品。
在一战期间,布列松被软禁在家(无证捕猎),期间结识了第一个带着他认识拍摄和打印照片的人——Harry Crosby,并得到了他的第一台相机。但在不久之后,Harry自杀了,友人自杀的同时他又遭到了失恋的打击。悲伤至极的布列松逃到了非洲。布列松在受到Martin的摄影作品(下图)的启发之下,摄影的大门开始进一步的向他打开。从此,布列松走上了摄影的道路并很快成名。

“去感知,去感受,而不是为了去拍而拍”,他说。

他沉迷于按下快门那一瞬间的创作,“我不知道我拍的是什么样子,我只是去按下快门,我不做冲扫,我常常就直接把拍完的胶卷一起寄回法国。” 后来在出版社要发表布列松的影集的时候,邀请他回去看他自己的作品,布列松翻开作品集,指着其中的一张照片说:“这个人位置不对啊!我本来认为他不是站在这里的” 他抬头看了看编辑拿起了笔说“我可以在照片下面写review吗,说明一下这张照片拍的不好。” 编辑摇头拒绝了。




布列松有著名的“决定性的瞬间”理论(The Decisive Moment),他认为摄影就是在光影和人物到位的时候,用按下快门的瞬间进行创作,在这个创作里,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主角。布列松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使用50mm的定焦镜头,他喜欢用胶布盖住相机机身金属的地方,这样相机就更难被发现,他也不使用闪光灯,认为光就是最好的催化剂,他说“light is like a perfume for me.”

或许是20世纪的动荡,亦或许是因为现实摄影和超现实理论对他的影响,布列松一直都是以现实主义摄影为主要内容,并且逐渐成为有名的新闻/纪实摄影师。

当问起布列松他一生之中的best time的时候,他有些苦笑的说道“当我第三次成功的逃离监狱的时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布列松加入法国部队成为摄制组的士兵,但不幸于1940年被德国士兵所抓获,被迫要求在战俘营中做35个月的劳动。在两次逃跑失败之后,布列松开始了他的第三次逃跑计划,在1943年2月,他先躲进了战俘营附近的农庄里,并将一直陪伴自己的徕卡相机埋在了农庄里。在这之后他成功得到了可以去法国的护照。逃跑之后,布列松加入法国地下组织,联合其他摄影师一起帮助囚犯逃跑,并在同年回到农庄挖出了自己曾经埋在那里的相机。

但是逃跑这个"best time"好像并没有让布列松那样的释放,他在采访中回答完best time之后微微红了眼眶。“还有很多,那些没有逃出来的人。”
1947年,布列松与其他四名摄影师(Robert Capa, David Seymour, William Vandivert, George Rodger)一起创立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主要是为了忠实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影像纪实而成立 。

马格南图片社的使命是“感受时代的脉搏”,不同成员分配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捕捉关于社会的现实影像。在马格南图片社期间,布列松探访中国 (记录了蒋介石政府后六个月以及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政府的前六个月),印度,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记录了在这个时段里那些悄然诞生的新力量。
布列松是无政府主义者,但当记者问起他游走于印度,中国,埃及,去探访各种(政治)运动是否是无政府主义的表现的时候,布列松说:“不是的,我只是去感受活着。”








在中国的记录期间,几乎不用彩色的布列松使用了一些彩色的胶卷来记录当时红色的中国。时代杂志认为,色彩的使用也是当时充满了红色生产力的中国给予了布列松不一样的灵感。不论是彩色还是黑白,对于布列松来说,就是为了找寻一个永远不会重复的决定性的瞬间(never-to-be-repeated decisive moments)。

后来,晚年的布列松开始重新拾起画笔,或许是因为在这个世纪的游历中他找到了超现实主义的方法。
很多人都问他是不是不再拍照了,他说“没有,只是无论是相机还是画笔,它们都是工具罢了”,“我还是会带着工具,也许今天不是相机”,他机灵的一笑,看着记者说“让我们看看今天带了什么”,后来在他外套里面找到了一支画笔。
采访的时候他总会流泪,原因总是因为那个他人生中的 "best time" 和甘地的离开。当大家都在说他是天生的摄影家的时候,他摇摇头,摸了摸后脑勺说,“我不知道”。

他还说,“你问我年轻意味着什么?你这是什么意思?对我来说只有活着和死去,皱纹这些只是我无法改变的东西而已。”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正经八道的胡说)
© 本文版权归 Doublescotch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