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单向街读书沙龙全记录(余华、陆建德、张悦然)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周丽华:大家晚上好,我们的活动现在就开始了。非常感谢大家在周末的晚上来到单向街,参加这个读书沙龙。把读书或和读书有关的活动当成夜生活内容的人,在我们编辑的眼中,就是一群最可爱的人。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本书,《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英国大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处女作与成名作,刚刚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是它的策划人。这本书由八个短篇组成,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运用了一些优美而又震撼的技巧,完整而深刻地捕捉并拓印了多种青春情绪。这本书的出版,在当年的英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令27岁麦克一举成名,短时间内成为年轻一代的文学代言人。有媒体甚至认为,这是一本为英国小说开辟了新方向的珍罕之书。而对麦克尤恩本人,这本书也在他的文学生涯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学者赵毅衡认为,他是天生的短篇小说作家,而他的这本处女作足以重建人们对短篇小说的阅读信心。
可能已经有人知道,这本书在中国的出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经历了一些曲折,延迟了两三年才来到大家的眼前。现在回顾这个漫长的过程,曾经的焦灼、无奈和挫败感都不值一提。牢骚无法改变现实,但坚持已经获得胜利。而因为这期间许多人的热情和努力,这本书的中文本,比之原版,在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之外,又增添了一重价值,令我由起初的惊艳,转为对它的热爱。一本书可以分出一群人,做这本书的过程,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很多喜爱这本书的人。他们是我坚持的理由,像灯塔一样照亮我的视线,这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请来的三位嘉宾。著名作家余华老师,著名学者社科院外文所的陆建德老师,著名作家张悦然。
他们三位今天来到这里推荐这本书,都不是随意为之的事情。他们与这本书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在这本书出版流程开始的三年里,余华老师和张悦然离这本书最近的人,这本书所以能出版,所以能在这里有和大家交流的机会,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他们。余华老师早在八十年代出访海外时,就闻听麦克尤恩,并对他保持了长期关注。两年前他就为这本书写了四千字的长序,如今又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直到今天来这里参加活动。张悦然也撰写了序言,并且在编辑的过程中,逐篇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比如,这本书其中有个短篇叫伪装,后来她仔细研读过后,建议改为化装,并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分析。而陆建德老师,早年留学英国,是剑桥的文学博士,他是国内最早关注并研究这个英国作家的外国文学学者,早在90年代初,外文所的世界文学期刊就集中介绍了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而我在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也从他的论著中得到很多启发和指引性信息。
我之前与余华老师和陆建德老师都不认识或者不熟悉,但他们却这样鼎力支持。这个时代也许会令人感觉芜杂和荒谬,冷漠和疏离,但现在因为一本薄薄的小书,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美好的愿望和努力,汇聚到了一起,作为它的编者,我非常感动,感动于好书的力量,感动于它让我发现,人们对于文学的热爱依旧真诚。
今天的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一个到一个半小时是嘉宾发言,后面半小时是提问互动时间。那么下面,就从陆建德老师开始,我们来听听这本书书里书外的故事。
陆建德:麦克尤恩的作品,已经是非常不一样,他的不一样很多在形式上,比如说小说创作,麦克尤恩他也有一点不一样,我觉得他在题材上,他是特别愿意尝试新的领域,而且我想作为六七十年代长大的那一辈作家,他们多少都沾有一点六十年代当时学生运动的气息,很愿意挑战,所以他有很多题材,比如说这部书的,都是对我们的一种冲击,他取的视角,但是他涉及的题材,我们看起来好像是应该是属于禁区的范围,但是我们读下来,觉得这个范围离我们这么近,而且看起来有一些人物,他可能行为是不端的,但是他们很可能在我们中间,大家都有可能做出这些事情。所以他一方面使我们大大地拉近了,如果我们把有些行为叫做犯罪的话,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他也让我们认识到,人的心理世界如此奇妙,有很多小事情我们会觉得非常正常,但是非常正常的,稍微一缺,然后在一条小路上走下去,很可能就到码头的一个桥边,很可能这样的行为就导致了一个女孩子的死亡,就这一点我觉得他这种敏感性,作为我一个读者来讲,我觉得是很有震撼力的,但是麦克尤恩我觉得他这部作品里面,他的八个短篇小说里面有禁忌的,有恋童、乱伦,还有一些我们看起来是很荒诞、很怪异,然后被迫又很恐怖的事情,但是里面也有很多阳光的温暖,我觉得在大那个年龄写很不容易,他到晚年的时候,我说他现在,他的科采可能跟当时不一样,现在我们要看《赎罪》的话,我们会看到一些伦理的内容,它牵扯到我应该怎么待人,我如果待人不好,我应该怎样补救,最终他把补救的五道路看作作家的道路,跟自己在搏斗,自己在追寻真相,有没有为自己隐瞒这个真相,怎么样面对真相,在这方面他探索非常多。
但是在这部作品里面,这是在七十年代中期发表的,我觉得他里面刚才说到了一些跟犯罪相关,跟怪异的行为那么或者是乱伦,还有一些比如这部作品里面,夏日的最后一天,我觉得这里面写出了一些很单纯的好人,但是这些好人他好的特别的方面是什么,他丝毫不意识到自己是好人,这个我觉得是很有趣的现象,如果一个人有意为之来做好人,或者把做的事情记在日记上,我们觉得他做的事情就打折扣,因为贼不是凭着本性去做的,凭着本性去做的人有一天天生的善良。然后这个小孩子跟年轻的女老师之间,慢慢地关系发生一种变化,最终就是很不幸的一个小船的翻身,导致了那个女教师的死亡,但是小孩子这时候也便成了成人的仪式,他也在长大,他父母已经没有了,但是他想到已经死去的女教师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女教师的形象跟他自己母亲的形象重叠在一起,实际上慢慢视为母亲,这个故事在短篇小说里面,我觉得是很独特的,给我们一片温馨的阳光。其他还有几篇都是可圈可点,我自己觉得,有很多话可以说的有一篇是《化妆》,其实我们就牵扯到比如说人生在世界上,是不是面对一个舞台,有很多人说人生就是舞台,那么也有人说,我们在演戏的时候不是本真的自我,我本真的自我是我一个人在房间里读书的时候,跟我在社交的场合是不一样的,他这里很多探讨,一个本真的自我,跟带着一个面具我的自我,这个之间是什么关系,他这个短篇小说里面讲的是一个女演员,这个女演员她已经开始身体不好了,不能再继续演下去了,然后剧团给她一个暗示,希望她离开这个地方,他就离开了这个舞台的生涯,他舞台生涯之后,我们看到她又开始了新的演戏,这个演戏是跟他的外甥,她希望他们继续在生活里演戏,我们看到一方面她很脆弱,他希望通过服装,加引号的演戏来操纵一个小孩子的生活,然后最后我们又看到,他奇异的性的趋向,这里面都有很多话好说,(转向余华)我希望我们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我开一个头,其实这里好几篇我都没有提到,你看到你也有喜欢的,你介绍一下。
余华:大概在两年前(周丽华)给我发一个短信,说有一个麦克尤恩的书,你肯定喜欢,我说我当然知道麦克尤恩了,我就问他是不是麦克尤恩,他说是,我说可以,他就把稿子给我寄过来了,因为我们以前读过麦克尤恩其他的书,当时就很喜欢,对于这个作家我非常了解,因为他在英国的处境很像村上春树在日本的处境,有很多人不喜欢他,因为他太受读者欢迎了,他经常进入布克奖的决选名单。我记得《赎罪》进入布克奖的名单的时候,最后没有获奖,我估计他已经习惯了,对他来说获不获奖根本无所谓,因为不是那么重要的奖了,像他那么有地位的作家。但是(奖)的主席说他没有获奖只有三个理由,全部都是嫉妒,应该这么说,为什么我觉得这个作家的作品确实非常有意思,总是从一个,用刚才我们吃饭的时候,他说的那一句话,他说他总是从平常的地方出发,然后写出一些不平常的东西来,这是一个角度,它的作品有很多角度,另外一点就是如果从一个作家的写作的角度来看他的小说的话,我觉得他总是从很小的地方出发,写出一个很大的东西了,虽然你看他的故事好像并不大,但是感觉到从人家不经意的地方出发,最后写出来的人类的普遍性,他所有的小说,你会发现这是一种普遍性,但是他出发点往往是特殊性,他属于这样的一个作家,所以他是极其有功力的作家,当然这一点有很多人都写了文章,书里边都有,可以去读。我说说这个作家,他的地位。他在世界范围里边受读者欢迎的话,跟村上春树可以比一下,就是大家都很尊重的作家里边,不是写像吸血鬼这样的作家,他还算是比较严肃的作家里边,他在世界范围里所受到的欢迎是跟村上春树应该差不多,你去任何书店你都能够看到他的全部的书,我们以美国为例,哪怕那个书店不是那么大,都会有春上和麦克尤恩的全集,这是非常厉害的,一直在那卖。但是他在中国不是那么受欢迎,我想可能还需要时间,就是认识他的时间。那么像有些作家在中国非常受欢迎,但是在别的国家不受欢迎,他的书是很小众的。
所以我就想到,当然麦克尤恩现在跟英国文学界也没有关系,在没有的时候会依赖于文学界,基本都是这样的关系。春上也有很有意思的故事,2008年我去日本为《兄弟》做宣传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挪威的森林》,日本几个大的文化的基金会正在搞一个很隆重的活动,就是几年《挪威的森林》出版25周年,现在日本人人都觉得这是我们的精典作品,而且我遇到了一个基金会的负责人,说没有一本书有这么大的影响。你再看看村上春树之后又写了一本书,就是他这本书卖到10万的时候,日本人都很赞扬,但是卖到100万的时候,大家就很憎恶她了,她和麦克尤恩是一样的。
张悦然:其实我觉得在陆建德和(余华)老师说过之后我也没有什么想说的,我从自己的体会出发,第一我觉得这书确实很好看,刚才(余华)老师说希望这本书会像村上春树这样受欢迎,我认为是有难度的,但是我认为这本书是最有可能性,或者是最容易让大家喜欢上它的,因为这本书,尤其是我看到今天来了很多年轻人,现在读书的主体主要是年轻人,因为这本书是他最早的作品,而且有很多共同的青少年的回忆,我觉得是他最清澈的,就是清澈的作品,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还是会有很多很多人喜欢,这一点我相信,因为我把它推荐给很多人看,没有人告诉我他们不喜欢。另外我觉得我的一个体会是,我觉得这一点可能之后还要向陆建德请教,等一下的时候,如果我说得不对的话,我很希望能和你们讨论,我觉得这本书是在他所有作品里面最不英国的一本书,因为我自己写作也有一个体会,这本书里面的要说,(余华)老师也提过,他当时也模仿过很多大作家,包括向之前的作家致敬,这样等等的方式,所以这本书里面,其实我自己的体会就是在最早的阅读和写作当中,人总是会看向很远的地方,会忽视身边的东西,因为心总是会向着远方,远方是陌生的,然后你总是会很希望去远方、了解远方,所以在阅读和在写作当中的时候,也会向远方看齐的,在这本书里面我就能够感觉到,最年轻的时候的他心是向着远方的,但是越往后,我自己的感觉,读他之后的一些作品,这也是我觉得不会有特别多人会喜欢他之后的小说,就是他很干涩,总之是一种我觉得不太愉快、一种摩擦的感觉,但是在最初的时候,他可能更,比如受到美国的影响很重要,包括余华老师提到的,他也像卡夫卡等人学习,总之这本书里面你可以看到,他学习各种各样的作家的风格的作品,但是确切地说是一个世界各地的麦克尤恩的作品集,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我有一次跟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们就讲到,我们朋友讲他对麦克尤恩的评价,实际上麦克尤恩一直在重复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纯真,无论你看他多么复杂的作品,当然会小有例外,但是多数来说其实都在写一个主题,包括大家很熟悉的《赎罪》,也是在写纯真,或者说失去纯真,然后追忆纯真、缅怀纯真等等这样的和纯真有关系的话题。不管他是孩子还是已经到了中年,他实际上都是在重复这个话题,我觉得从这一点上,其实从麦克尤恩身上我能够学习到一点,就是一个作家其实重复一个主题,当然这个可能余华老师早就意识到了,只不过我没有及时向他请教,就是重复一个主题并不可怕,或者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其实我认为,有一些作家可能他不知道自己该写什么,会跟随流行,他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主题,我觉得找到适合自己的主题,可能是最重要的,哪怕你重复它,你对它的理解已经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麦克尤恩的作品那么不像,但是事实上他们多数是从一个主题出发的,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我学到了一个很可贵的东西,那另外一点,我其实觉得从最早的作品里面,我们总是能够找到一个作家的情结,也就是说一个作家他的童年回忆里面的那些阴暗的角落,我通常有一个非常蛮横、非常生硬的划分方式,因为我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那我通常觉得要么父亲的影响大,要么母亲的影响大,那很显然,麦克尤恩就是在这本书里面,弄死过一个老师,(珍妮)老师,然后还有一个(敏娜),就是姨妈的形象,没有弄死,就是说一个捆束他,一个限制他,一个试图抓住他的女性长辈的角色,还有前面的也是有的,就是《与橱中人的对话》)也是有的,一个绑束他的中年女性的角色,我觉得他是受母亲影响很重的,我觉得《阿姆斯特丹》之所以不好看,因为他没有在讲这种,里面虽然有一个死去的女性,但是我觉得那个小说里面,好像没有其他小说里面那种和女性有关系的一种敌对的,然后又试图挣脱的等等这样的一种复杂的情感,那其实我觉得这个好像是他比较擅长的,在说到我刚才的划分说,我显然会觉得余华老师是受父亲影响严重的人,我会觉得一定是有一个这样的形象,有一个出发的形象,所以在最早的书里面,我看最早的一本书最是很有这种乐趣,你去发现这个作家心里最黑暗的角落,发现他不能够释怀的东西,所以我建议大家回家翻出余华老师的第一本小说,然后找一找他心里阴暗的角落,因为我觉得,你就会发现他一直在重复这个东西,也许他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一个情结。
陆建德:我想麦克尤恩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老练的作家,很难说他哪一部作品不好,我觉得他跟中国读者有很大的不一样,我们一般认为小孩子的心理是单纯的,是纯洁的,但是他会觉得很小的孩子就挺复杂,我们如果看《赎罪》的话,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她喜欢安排人生,她喜欢干预,她自己要扮演什么角色,之所以她来干预她姐姐和她姐姐男朋友的事情,她用自己很微妙的心理,她实际上是跟姐姐的男朋友,实际上是很关注他的,那种感情是什么我们知道,我觉得在这部作品里面有充分的展露。刚才还说到《阿姆斯特丹》,虽然女性不在,但是我觉得她是缺席的中心,一个很能干的女性,突然一个变故身体不好去世了,但是她生前的情感之间形成很有趣的关系,然后在死了以后,在冥冥中操纵一切。当然在那部作品讲到安乐死,这对英国人来说是特别感兴趣的,因为那个时候荷兰是合法化的。这部作品里面,刚才余华跟悦然也都讲到了,比如孩子跟长辈的关系,这里我想我们就要看到这一点,这个也是很多中国为父母的不太意识到的,有时候太喜欢干预别人的时候就是一种自私,(瓦尔德)大家都知道,我觉得他在麦克尤恩背後,但是他的英国影响就是他从小,就是喝着母亲奶长大,他不自知的。(王尔德)写过很好的文章,有一篇文章讲面具的真相,他觉得面具是特别重要的,我们脱掉面具一样,我们人的身体是差不多的,但是我们的面具我们的服装,很可能是构成了我们的一个本我,王尔德他跟原来的人说反话,他这样说,所以《化妆》里面就是人戴着面具生活,通过在面具里面寻找本真,但是王尔德还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那种真正的私自是什么,他并不是说我们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说你自己喜欢的一定要其他人接受,你不许其他人按照他所希望的生活,在《化妆》里面我们看到典型的这样一个姨妈,她实际上一直在操纵,他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例子,通过操纵作为失败的舞台生涯的补偿,这些方面我觉得麦克尤恩就是对这种心理的把握非常细腻。
读者:几位老师好,我看了几篇文章,之前也读过您的文章,还有评论说您的血管流的不是血,流的是蓝色的冰渣子,我就觉得有很多您写的,包括现在的文章,很多事情写得很残酷,我就想问一下,您写作的时候,您是觉得事情真的就会发展成这样,还是您就是故意的往惨了写,写的让人看完心里面很难受的感觉。
余华:今天还是主要谈麦克尤恩,他的小说也不很健康,这就是这本书在中国迟迟没有出版的原因,其实他的不健康的心理一直延续到他后来写长篇,很多人都知道一个处男和一个处女会有问题,但是麦克尤恩会把它写成一个大问题,一般人谁去考虑这种问题,但是麦克尤恩把它大做文章,这个人也是不健康的。《阿姆斯特丹》也是不健康的,一个女人和她所有的情人,也是不健康的关系,最后还互相喝了毒药。《赎罪》可能还健康一点,因为他那个时候时代的变化,所以我想其实很多作家都不健康,健康的话就去当政治家去了,作家一般都是,假如要是政党的话,作家多数都是反对党,总是说社会多么多么不好,其实社会已经很好了,我觉得这是一个矛盾,其实英国的社会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像麦克尤恩大主要是从人性的角度去写,他不是一个政治小说的作家,也不是社会小说的作家,他的前辈,就是十九世纪的前辈们像巴尔扎克等,他们写下的其实都是社会小说,或者是政治小说,到了他以后,我觉得他有很好的变化,我看(周丽华)给我们准备了一些问题,有一个说他所有的长篇小说都是短篇小说放大了,我倒不是那么认为,首先我要说明,这本书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一个27岁,当然他写的时候比这个要年轻,他27岁出版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可以想象,因为我也是那个时候,比他年轻一点,其实我跟他差不多的年龄开始写小说,只不过没有他有名。
我是知道,当你一个年轻人写作的时候,你肯定是要去摸索自己,我的眼前有多少条道路,我医生要走的路是哪一条我不知道,感觉到每一条路都非常迷人,所有的道路都是有前辈作家的某些作品构成的,所以你感觉到很对我口味,但是写着写着未必是对我口味的,所以这本书,我觉得他的重要性,我感觉到麦克尤恩以后还会有变化,因为他八个短篇小说,严格说他有八条道路,后来《赎罪》稍微有一点不一样,但是其他的中国读者熟悉的几本书里面基本上是一条路,这条路已经走得非常棒,我不太同意毛尖对他的评价,说他回到了英国,他不是很传统的,他跟奥斯丁还是完全不一样的,传统的英国文学以(狄更斯)为例的话,当然十九世纪的小说就是强调宏大的叙述,当然中间有一些女作家不太一样,到了二十世纪以后,人家就翻过来了,麦克尤恩我觉得他走了一很好的路,说他把一个短篇小说的东西写成一个长篇,我觉得那就是一个本领,假如你要能把长篇小说写成短篇也是本领。很多伟大的作家把长篇写成短篇,怎么办,他细致入微,你感觉到他这些,包括他这个才华在这里面已经体现出来了,包括里边有几部小说,尤其是《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叙述已经非常舒缓了,一般像这样的描写读者没有耐心读完,但是他很细致的描写你感觉到把你带进去,这是一种本领,有很多作家这样做会让人厌烦,不想往下读,我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他就这么下去了,读了之后我觉得他还会变,没准到了80岁的时候,突然写一篇像《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一样的长篇小说,完全有可能,所以对这个作家还不能盖棺论定。
提问:三位老师晚上好,我也是从几年前,那会还在高中,第一次看了《赎罪》之后就对他非常感兴趣,然后四处寻找他的书。然后我就觉得他选材都是很边缘、很有争议的东西,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是英国文学界对他有置疑,说他哗众取宠。然后有人置疑说他虽然年轻,但是也写了挺多年了,至今和两大奖还没有缘分,刚才听三位老师讲的时候,对他的褒奖比较多,英国人置疑说他的文章太短,不像是写巨著的,我觉得从页数来判断一个作家,是不全面的,我想三位老师评价一下他不好的地方。
陆建德:我觉得不像这位同学想象的这么有争议,刚才我们几位都说了,这个题材是犯禁忌的,但是获得了英国的奖,所以对他的才能是认可的,他跟我们一般所想,比如说我们看过劳伦斯,比如里面对性行为怎么歌颂,然后写得很有诗意,我们看《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我们就看到,他完全不是的,他好像完全是一种,我们说已经是过来人的,不带着一种迷幻的光芒写这些东西,而且他写两个人,比如在一个床垫子上的行为,他在写到背后角落里面的声音,然后发现声音是老鼠制造吃来的,然后他们把老鼠打死,突然发现老鼠是怀孕的,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老鼠的事和他们在做的事情形成对照,这样他们后来再继续下去以后,又进入了一种成人的仪式,所以他这种安排是很有新意的,虽然题材,有的人认为你如果不写这种题材也可以发挥才能,但是我觉得他也是走开创者的道路。当然有些人认为阴暗的东西是不是写得太多了,后来成了标牌,所以他也在改换他写的东西,所以余华刚才说的,他实际上还会很不一样,真的看他的作品的话,我相信他还会不断有新的拓展,如果他早期的话,过于集中于某几个题材,那可能是他稍微想制造自己的品牌,那可能是他的缺点,也许阴暗的、恐怖的他有一点着迷,但是这种着迷让我们感觉,犯罪是如此的平常,跟我们常人有如此相近的方面,这是他作品的震撼力。
张悦然:我觉得如果说问题的话,必须坦白说,他越长的作品,就没有短的作品好看,当然我还是觉得《阿姆斯特丹》是一个例外,但是我还不是特别喜欢,我是觉得比如说像最长的是《赎罪》和《星期六》那个在我心里肯定是没有这个好看,然后也没有像《切瑟尔海滩》好看,在题材上我倒不觉得,因为我们读的时候,我们不是说从八九十年代就开始,我们是长大以后,已经读到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作家都有了,所以我觉得他在题材上,绝对不能算是特别靠题材来勾起人的兴趣的时候,而且他的路口很小,我就想到他之前还有一部作品是《时间中的孩子》,这是一个走失的孩子,也是很小的事情写的很厚的一本书,那个也没有什么特别惊人的特才,不是靠一种噱头,我觉得其实还是,他的描写就像说为什么能把很小的故事写那么长,能把人各个方面的心理的描写写得很微妙,你说的觉得,我就是觉得越长的书可能,因为他的描写确实有的时候很致密,有时候确实有一点英国人的罗嗦,所以你在跟随他的时候,会不经意间就掉队,然后至少你不会一气把它读完,我觉得对于短篇来说就没有什么问题。
提问: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因为是在路上看的,然后这本书总是让我不停地笑,就是莫名其妙就笑了,但是这里面最短的这一篇我看了两边,我发现让我笑的是感觉,让我去说他要表达什么我真的没法概括出来,但是他们每每最后一句话,就像这句:他坐在下面,许多日子他简直要哭,真的哭泣,不过他点了一支烟。我想问你们是怎么看的,他总是在最后一下把你拽回来,这是他给我的感觉。我觉得他应该是说得很明白的,我不知道你们对这一篇怎么看,是不是问这一篇不太好。
陆建德:这篇演戏跟人生奇妙地溶合起来了,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假戏真做了,但是这一篇确实是特别短,但是里面有一些东西,我觉得还是跟我本书其他几个故事,可以有一点结合起来。但是我看这篇,我不大有感觉,就是可能是不是,因为我觉得他如果,因为有些题材,就是你会觉得,他比较怪异,然后两批人在舞台上搭成一个V字型,一排男的一排女的演戏,然后后来两个人没参加演戏,他们进入了生活,但是在其他的观众看起来,他们是在演另外的一种戏,这个背后确实值得思考,但是我自己不是特别喜欢这个故事。
张悦然:我觉得这个故事我还挺喜欢的,这个故事我也笑了,因为里面的语言方式,我觉得这像早期的作品,也不一定是想要表达特别明确的什么东西,不过其实这里面的很多小说,我觉得都是多译的,我记得我第一篇看完了以后,因为我要写到序言的话,我还问(周丽华),如果只读我觉得很好,但是我要分析某些东西的时候,我要确定我的理解是不是对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我看到余华老师把它定义成没有爱情的爱情,我觉得这篇里面是有爱情的,我会感觉到那里面是男孩和一个女孩刚刚在一起,初恋的那种很脆弱的东西,比如说一个老鼠可以干扰他们的生活,然后还有一个很糟糕的弟弟,总是有很多外来的因素冲进来干扰他们的生活,好像这个爱情特别脆弱,在这种干扰下,几乎就不能够继续的状态,但是好像到最后的时候,把老鼠打死了,然后他们又回到一个像开头一样的动作,这个时候你会觉得他们变得强壮起来,或者说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像是一种学习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可能最初的爱情的模式,就是这样的,就是那么一种很虚弱的状态,而不是说可能它不存在,是没有爱情,所以我觉得每个人的解释,比如说像《夏日里的最后一天》这一篇,刚才他们说很温暖,我说其实这一篇是很阴暗的,因为前面描述他很喜欢这个女老师,我们知道这个作者是要让这个女老师莫名其妙地就死掉,后面我刚才看到,麦克尤恩自己讲,他说这篇实际上是跟他之前的一个小的时候的情节有关,他去上寄宿学校,有一种摆脱舒服的感觉,其实(珍妮)恩的形象就是他的母亲。所以其实这篇我觉得挺阴暗的,跟《蝴蝶》的他别不是特别大,我觉得是一个青春期男孩的,比较阴暗、比较抑郁的情绪的体现,我觉得这个小说最好的地方,你可以跟你的朋友讨论,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周丽华:大家晚上好,我们的活动现在就开始了。非常感谢大家在周末的晚上来到单向街,参加这个读书沙龙。把读书或和读书有关的活动当成夜生活内容的人,在我们编辑的眼中,就是一群最可爱的人。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本书,《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英国大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处女作与成名作,刚刚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是它的策划人。这本书由八个短篇组成,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运用了一些优美而又震撼的技巧,完整而深刻地捕捉并拓印了多种青春情绪。这本书的出版,在当年的英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令27岁麦克一举成名,短时间内成为年轻一代的文学代言人。有媒体甚至认为,这是一本为英国小说开辟了新方向的珍罕之书。而对麦克尤恩本人,这本书也在他的文学生涯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学者赵毅衡认为,他是天生的短篇小说作家,而他的这本处女作足以重建人们对短篇小说的阅读信心。
可能已经有人知道,这本书在中国的出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经历了一些曲折,延迟了两三年才来到大家的眼前。现在回顾这个漫长的过程,曾经的焦灼、无奈和挫败感都不值一提。牢骚无法改变现实,但坚持已经获得胜利。而因为这期间许多人的热情和努力,这本书的中文本,比之原版,在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之外,又增添了一重价值,令我由起初的惊艳,转为对它的热爱。一本书可以分出一群人,做这本书的过程,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很多喜爱这本书的人。他们是我坚持的理由,像灯塔一样照亮我的视线,这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请来的三位嘉宾。著名作家余华老师,著名学者社科院外文所的陆建德老师,著名作家张悦然。
他们三位今天来到这里推荐这本书,都不是随意为之的事情。他们与这本书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在这本书出版流程开始的三年里,余华老师和张悦然离这本书最近的人,这本书所以能出版,所以能在这里有和大家交流的机会,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他们。余华老师早在八十年代出访海外时,就闻听麦克尤恩,并对他保持了长期关注。两年前他就为这本书写了四千字的长序,如今又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直到今天来这里参加活动。张悦然也撰写了序言,并且在编辑的过程中,逐篇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比如,这本书其中有个短篇叫伪装,后来她仔细研读过后,建议改为化装,并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分析。而陆建德老师,早年留学英国,是剑桥的文学博士,他是国内最早关注并研究这个英国作家的外国文学学者,早在90年代初,外文所的世界文学期刊就集中介绍了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而我在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也从他的论著中得到很多启发和指引性信息。
我之前与余华老师和陆建德老师都不认识或者不熟悉,但他们却这样鼎力支持。这个时代也许会令人感觉芜杂和荒谬,冷漠和疏离,但现在因为一本薄薄的小书,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美好的愿望和努力,汇聚到了一起,作为它的编者,我非常感动,感动于好书的力量,感动于它让我发现,人们对于文学的热爱依旧真诚。
今天的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一个到一个半小时是嘉宾发言,后面半小时是提问互动时间。那么下面,就从陆建德老师开始,我们来听听这本书书里书外的故事。
陆建德:麦克尤恩的作品,已经是非常不一样,他的不一样很多在形式上,比如说小说创作,麦克尤恩他也有一点不一样,我觉得他在题材上,他是特别愿意尝试新的领域,而且我想作为六七十年代长大的那一辈作家,他们多少都沾有一点六十年代当时学生运动的气息,很愿意挑战,所以他有很多题材,比如说这部书的,都是对我们的一种冲击,他取的视角,但是他涉及的题材,我们看起来好像是应该是属于禁区的范围,但是我们读下来,觉得这个范围离我们这么近,而且看起来有一些人物,他可能行为是不端的,但是他们很可能在我们中间,大家都有可能做出这些事情。所以他一方面使我们大大地拉近了,如果我们把有些行为叫做犯罪的话,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他也让我们认识到,人的心理世界如此奇妙,有很多小事情我们会觉得非常正常,但是非常正常的,稍微一缺,然后在一条小路上走下去,很可能就到码头的一个桥边,很可能这样的行为就导致了一个女孩子的死亡,就这一点我觉得他这种敏感性,作为我一个读者来讲,我觉得是很有震撼力的,但是麦克尤恩我觉得他这部作品里面,他的八个短篇小说里面有禁忌的,有恋童、乱伦,还有一些我们看起来是很荒诞、很怪异,然后被迫又很恐怖的事情,但是里面也有很多阳光的温暖,我觉得在大那个年龄写很不容易,他到晚年的时候,我说他现在,他的科采可能跟当时不一样,现在我们要看《赎罪》的话,我们会看到一些伦理的内容,它牵扯到我应该怎么待人,我如果待人不好,我应该怎样补救,最终他把补救的五道路看作作家的道路,跟自己在搏斗,自己在追寻真相,有没有为自己隐瞒这个真相,怎么样面对真相,在这方面他探索非常多。
但是在这部作品里面,这是在七十年代中期发表的,我觉得他里面刚才说到了一些跟犯罪相关,跟怪异的行为那么或者是乱伦,还有一些比如这部作品里面,夏日的最后一天,我觉得这里面写出了一些很单纯的好人,但是这些好人他好的特别的方面是什么,他丝毫不意识到自己是好人,这个我觉得是很有趣的现象,如果一个人有意为之来做好人,或者把做的事情记在日记上,我们觉得他做的事情就打折扣,因为贼不是凭着本性去做的,凭着本性去做的人有一天天生的善良。然后这个小孩子跟年轻的女老师之间,慢慢地关系发生一种变化,最终就是很不幸的一个小船的翻身,导致了那个女教师的死亡,但是小孩子这时候也便成了成人的仪式,他也在长大,他父母已经没有了,但是他想到已经死去的女教师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女教师的形象跟他自己母亲的形象重叠在一起,实际上慢慢视为母亲,这个故事在短篇小说里面,我觉得是很独特的,给我们一片温馨的阳光。其他还有几篇都是可圈可点,我自己觉得,有很多话可以说的有一篇是《化妆》,其实我们就牵扯到比如说人生在世界上,是不是面对一个舞台,有很多人说人生就是舞台,那么也有人说,我们在演戏的时候不是本真的自我,我本真的自我是我一个人在房间里读书的时候,跟我在社交的场合是不一样的,他这里很多探讨,一个本真的自我,跟带着一个面具我的自我,这个之间是什么关系,他这个短篇小说里面讲的是一个女演员,这个女演员她已经开始身体不好了,不能再继续演下去了,然后剧团给她一个暗示,希望她离开这个地方,他就离开了这个舞台的生涯,他舞台生涯之后,我们看到她又开始了新的演戏,这个演戏是跟他的外甥,她希望他们继续在生活里演戏,我们看到一方面她很脆弱,他希望通过服装,加引号的演戏来操纵一个小孩子的生活,然后最后我们又看到,他奇异的性的趋向,这里面都有很多话好说,(转向余华)我希望我们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我开一个头,其实这里好几篇我都没有提到,你看到你也有喜欢的,你介绍一下。
余华:大概在两年前(周丽华)给我发一个短信,说有一个麦克尤恩的书,你肯定喜欢,我说我当然知道麦克尤恩了,我就问他是不是麦克尤恩,他说是,我说可以,他就把稿子给我寄过来了,因为我们以前读过麦克尤恩其他的书,当时就很喜欢,对于这个作家我非常了解,因为他在英国的处境很像村上春树在日本的处境,有很多人不喜欢他,因为他太受读者欢迎了,他经常进入布克奖的决选名单。我记得《赎罪》进入布克奖的名单的时候,最后没有获奖,我估计他已经习惯了,对他来说获不获奖根本无所谓,因为不是那么重要的奖了,像他那么有地位的作家。但是(奖)的主席说他没有获奖只有三个理由,全部都是嫉妒,应该这么说,为什么我觉得这个作家的作品确实非常有意思,总是从一个,用刚才我们吃饭的时候,他说的那一句话,他说他总是从平常的地方出发,然后写出一些不平常的东西来,这是一个角度,它的作品有很多角度,另外一点就是如果从一个作家的写作的角度来看他的小说的话,我觉得他总是从很小的地方出发,写出一个很大的东西了,虽然你看他的故事好像并不大,但是感觉到从人家不经意的地方出发,最后写出来的人类的普遍性,他所有的小说,你会发现这是一种普遍性,但是他出发点往往是特殊性,他属于这样的一个作家,所以他是极其有功力的作家,当然这一点有很多人都写了文章,书里边都有,可以去读。我说说这个作家,他的地位。他在世界范围里边受读者欢迎的话,跟村上春树可以比一下,就是大家都很尊重的作家里边,不是写像吸血鬼这样的作家,他还算是比较严肃的作家里边,他在世界范围里所受到的欢迎是跟村上春树应该差不多,你去任何书店你都能够看到他的全部的书,我们以美国为例,哪怕那个书店不是那么大,都会有春上和麦克尤恩的全集,这是非常厉害的,一直在那卖。但是他在中国不是那么受欢迎,我想可能还需要时间,就是认识他的时间。那么像有些作家在中国非常受欢迎,但是在别的国家不受欢迎,他的书是很小众的。
所以我就想到,当然麦克尤恩现在跟英国文学界也没有关系,在没有的时候会依赖于文学界,基本都是这样的关系。春上也有很有意思的故事,2008年我去日本为《兄弟》做宣传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挪威的森林》,日本几个大的文化的基金会正在搞一个很隆重的活动,就是几年《挪威的森林》出版25周年,现在日本人人都觉得这是我们的精典作品,而且我遇到了一个基金会的负责人,说没有一本书有这么大的影响。你再看看村上春树之后又写了一本书,就是他这本书卖到10万的时候,日本人都很赞扬,但是卖到100万的时候,大家就很憎恶她了,她和麦克尤恩是一样的。
张悦然:其实我觉得在陆建德和(余华)老师说过之后我也没有什么想说的,我从自己的体会出发,第一我觉得这书确实很好看,刚才(余华)老师说希望这本书会像村上春树这样受欢迎,我认为是有难度的,但是我认为这本书是最有可能性,或者是最容易让大家喜欢上它的,因为这本书,尤其是我看到今天来了很多年轻人,现在读书的主体主要是年轻人,因为这本书是他最早的作品,而且有很多共同的青少年的回忆,我觉得是他最清澈的,就是清澈的作品,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还是会有很多很多人喜欢,这一点我相信,因为我把它推荐给很多人看,没有人告诉我他们不喜欢。另外我觉得我的一个体会是,我觉得这一点可能之后还要向陆建德请教,等一下的时候,如果我说得不对的话,我很希望能和你们讨论,我觉得这本书是在他所有作品里面最不英国的一本书,因为我自己写作也有一个体会,这本书里面的要说,(余华)老师也提过,他当时也模仿过很多大作家,包括向之前的作家致敬,这样等等的方式,所以这本书里面,其实我自己的体会就是在最早的阅读和写作当中,人总是会看向很远的地方,会忽视身边的东西,因为心总是会向着远方,远方是陌生的,然后你总是会很希望去远方、了解远方,所以在阅读和在写作当中的时候,也会向远方看齐的,在这本书里面我就能够感觉到,最年轻的时候的他心是向着远方的,但是越往后,我自己的感觉,读他之后的一些作品,这也是我觉得不会有特别多人会喜欢他之后的小说,就是他很干涩,总之是一种我觉得不太愉快、一种摩擦的感觉,但是在最初的时候,他可能更,比如受到美国的影响很重要,包括余华老师提到的,他也像卡夫卡等人学习,总之这本书里面你可以看到,他学习各种各样的作家的风格的作品,但是确切地说是一个世界各地的麦克尤恩的作品集,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我有一次跟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们就讲到,我们朋友讲他对麦克尤恩的评价,实际上麦克尤恩一直在重复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纯真,无论你看他多么复杂的作品,当然会小有例外,但是多数来说其实都在写一个主题,包括大家很熟悉的《赎罪》,也是在写纯真,或者说失去纯真,然后追忆纯真、缅怀纯真等等这样的和纯真有关系的话题。不管他是孩子还是已经到了中年,他实际上都是在重复这个话题,我觉得从这一点上,其实从麦克尤恩身上我能够学习到一点,就是一个作家其实重复一个主题,当然这个可能余华老师早就意识到了,只不过我没有及时向他请教,就是重复一个主题并不可怕,或者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其实我认为,有一些作家可能他不知道自己该写什么,会跟随流行,他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主题,我觉得找到适合自己的主题,可能是最重要的,哪怕你重复它,你对它的理解已经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麦克尤恩的作品那么不像,但是事实上他们多数是从一个主题出发的,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我学到了一个很可贵的东西,那另外一点,我其实觉得从最早的作品里面,我们总是能够找到一个作家的情结,也就是说一个作家他的童年回忆里面的那些阴暗的角落,我通常有一个非常蛮横、非常生硬的划分方式,因为我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那我通常觉得要么父亲的影响大,要么母亲的影响大,那很显然,麦克尤恩就是在这本书里面,弄死过一个老师,(珍妮)老师,然后还有一个(敏娜),就是姨妈的形象,没有弄死,就是说一个捆束他,一个限制他,一个试图抓住他的女性长辈的角色,还有前面的也是有的,就是《与橱中人的对话》)也是有的,一个绑束他的中年女性的角色,我觉得他是受母亲影响很重的,我觉得《阿姆斯特丹》之所以不好看,因为他没有在讲这种,里面虽然有一个死去的女性,但是我觉得那个小说里面,好像没有其他小说里面那种和女性有关系的一种敌对的,然后又试图挣脱的等等这样的一种复杂的情感,那其实我觉得这个好像是他比较擅长的,在说到我刚才的划分说,我显然会觉得余华老师是受父亲影响严重的人,我会觉得一定是有一个这样的形象,有一个出发的形象,所以在最早的书里面,我看最早的一本书最是很有这种乐趣,你去发现这个作家心里最黑暗的角落,发现他不能够释怀的东西,所以我建议大家回家翻出余华老师的第一本小说,然后找一找他心里阴暗的角落,因为我觉得,你就会发现他一直在重复这个东西,也许他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一个情结。
陆建德:我想麦克尤恩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老练的作家,很难说他哪一部作品不好,我觉得他跟中国读者有很大的不一样,我们一般认为小孩子的心理是单纯的,是纯洁的,但是他会觉得很小的孩子就挺复杂,我们如果看《赎罪》的话,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她喜欢安排人生,她喜欢干预,她自己要扮演什么角色,之所以她来干预她姐姐和她姐姐男朋友的事情,她用自己很微妙的心理,她实际上是跟姐姐的男朋友,实际上是很关注他的,那种感情是什么我们知道,我觉得在这部作品里面有充分的展露。刚才还说到《阿姆斯特丹》,虽然女性不在,但是我觉得她是缺席的中心,一个很能干的女性,突然一个变故身体不好去世了,但是她生前的情感之间形成很有趣的关系,然后在死了以后,在冥冥中操纵一切。当然在那部作品讲到安乐死,这对英国人来说是特别感兴趣的,因为那个时候荷兰是合法化的。这部作品里面,刚才余华跟悦然也都讲到了,比如孩子跟长辈的关系,这里我想我们就要看到这一点,这个也是很多中国为父母的不太意识到的,有时候太喜欢干预别人的时候就是一种自私,(瓦尔德)大家都知道,我觉得他在麦克尤恩背後,但是他的英国影响就是他从小,就是喝着母亲奶长大,他不自知的。(王尔德)写过很好的文章,有一篇文章讲面具的真相,他觉得面具是特别重要的,我们脱掉面具一样,我们人的身体是差不多的,但是我们的面具我们的服装,很可能是构成了我们的一个本我,王尔德他跟原来的人说反话,他这样说,所以《化妆》里面就是人戴着面具生活,通过在面具里面寻找本真,但是王尔德还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那种真正的私自是什么,他并不是说我们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说你自己喜欢的一定要其他人接受,你不许其他人按照他所希望的生活,在《化妆》里面我们看到典型的这样一个姨妈,她实际上一直在操纵,他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例子,通过操纵作为失败的舞台生涯的补偿,这些方面我觉得麦克尤恩就是对这种心理的把握非常细腻。
读者:几位老师好,我看了几篇文章,之前也读过您的文章,还有评论说您的血管流的不是血,流的是蓝色的冰渣子,我就觉得有很多您写的,包括现在的文章,很多事情写得很残酷,我就想问一下,您写作的时候,您是觉得事情真的就会发展成这样,还是您就是故意的往惨了写,写的让人看完心里面很难受的感觉。
余华:今天还是主要谈麦克尤恩,他的小说也不很健康,这就是这本书在中国迟迟没有出版的原因,其实他的不健康的心理一直延续到他后来写长篇,很多人都知道一个处男和一个处女会有问题,但是麦克尤恩会把它写成一个大问题,一般人谁去考虑这种问题,但是麦克尤恩把它大做文章,这个人也是不健康的。《阿姆斯特丹》也是不健康的,一个女人和她所有的情人,也是不健康的关系,最后还互相喝了毒药。《赎罪》可能还健康一点,因为他那个时候时代的变化,所以我想其实很多作家都不健康,健康的话就去当政治家去了,作家一般都是,假如要是政党的话,作家多数都是反对党,总是说社会多么多么不好,其实社会已经很好了,我觉得这是一个矛盾,其实英国的社会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像麦克尤恩大主要是从人性的角度去写,他不是一个政治小说的作家,也不是社会小说的作家,他的前辈,就是十九世纪的前辈们像巴尔扎克等,他们写下的其实都是社会小说,或者是政治小说,到了他以后,我觉得他有很好的变化,我看(周丽华)给我们准备了一些问题,有一个说他所有的长篇小说都是短篇小说放大了,我倒不是那么认为,首先我要说明,这本书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一个27岁,当然他写的时候比这个要年轻,他27岁出版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可以想象,因为我也是那个时候,比他年轻一点,其实我跟他差不多的年龄开始写小说,只不过没有他有名。
我是知道,当你一个年轻人写作的时候,你肯定是要去摸索自己,我的眼前有多少条道路,我医生要走的路是哪一条我不知道,感觉到每一条路都非常迷人,所有的道路都是有前辈作家的某些作品构成的,所以你感觉到很对我口味,但是写着写着未必是对我口味的,所以这本书,我觉得他的重要性,我感觉到麦克尤恩以后还会有变化,因为他八个短篇小说,严格说他有八条道路,后来《赎罪》稍微有一点不一样,但是其他的中国读者熟悉的几本书里面基本上是一条路,这条路已经走得非常棒,我不太同意毛尖对他的评价,说他回到了英国,他不是很传统的,他跟奥斯丁还是完全不一样的,传统的英国文学以(狄更斯)为例的话,当然十九世纪的小说就是强调宏大的叙述,当然中间有一些女作家不太一样,到了二十世纪以后,人家就翻过来了,麦克尤恩我觉得他走了一很好的路,说他把一个短篇小说的东西写成一个长篇,我觉得那就是一个本领,假如你要能把长篇小说写成短篇也是本领。很多伟大的作家把长篇写成短篇,怎么办,他细致入微,你感觉到他这些,包括他这个才华在这里面已经体现出来了,包括里边有几部小说,尤其是《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叙述已经非常舒缓了,一般像这样的描写读者没有耐心读完,但是他很细致的描写你感觉到把你带进去,这是一种本领,有很多作家这样做会让人厌烦,不想往下读,我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他就这么下去了,读了之后我觉得他还会变,没准到了80岁的时候,突然写一篇像《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一样的长篇小说,完全有可能,所以对这个作家还不能盖棺论定。
提问:三位老师晚上好,我也是从几年前,那会还在高中,第一次看了《赎罪》之后就对他非常感兴趣,然后四处寻找他的书。然后我就觉得他选材都是很边缘、很有争议的东西,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是英国文学界对他有置疑,说他哗众取宠。然后有人置疑说他虽然年轻,但是也写了挺多年了,至今和两大奖还没有缘分,刚才听三位老师讲的时候,对他的褒奖比较多,英国人置疑说他的文章太短,不像是写巨著的,我觉得从页数来判断一个作家,是不全面的,我想三位老师评价一下他不好的地方。
陆建德:我觉得不像这位同学想象的这么有争议,刚才我们几位都说了,这个题材是犯禁忌的,但是获得了英国的奖,所以对他的才能是认可的,他跟我们一般所想,比如说我们看过劳伦斯,比如里面对性行为怎么歌颂,然后写得很有诗意,我们看《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我们就看到,他完全不是的,他好像完全是一种,我们说已经是过来人的,不带着一种迷幻的光芒写这些东西,而且他写两个人,比如在一个床垫子上的行为,他在写到背后角落里面的声音,然后发现声音是老鼠制造吃来的,然后他们把老鼠打死,突然发现老鼠是怀孕的,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老鼠的事和他们在做的事情形成对照,这样他们后来再继续下去以后,又进入了一种成人的仪式,所以他这种安排是很有新意的,虽然题材,有的人认为你如果不写这种题材也可以发挥才能,但是我觉得他也是走开创者的道路。当然有些人认为阴暗的东西是不是写得太多了,后来成了标牌,所以他也在改换他写的东西,所以余华刚才说的,他实际上还会很不一样,真的看他的作品的话,我相信他还会不断有新的拓展,如果他早期的话,过于集中于某几个题材,那可能是他稍微想制造自己的品牌,那可能是他的缺点,也许阴暗的、恐怖的他有一点着迷,但是这种着迷让我们感觉,犯罪是如此的平常,跟我们常人有如此相近的方面,这是他作品的震撼力。
张悦然:我觉得如果说问题的话,必须坦白说,他越长的作品,就没有短的作品好看,当然我还是觉得《阿姆斯特丹》是一个例外,但是我还不是特别喜欢,我是觉得比如说像最长的是《赎罪》和《星期六》那个在我心里肯定是没有这个好看,然后也没有像《切瑟尔海滩》好看,在题材上我倒不觉得,因为我们读的时候,我们不是说从八九十年代就开始,我们是长大以后,已经读到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作家都有了,所以我觉得他在题材上,绝对不能算是特别靠题材来勾起人的兴趣的时候,而且他的路口很小,我就想到他之前还有一部作品是《时间中的孩子》,这是一个走失的孩子,也是很小的事情写的很厚的一本书,那个也没有什么特别惊人的特才,不是靠一种噱头,我觉得其实还是,他的描写就像说为什么能把很小的故事写那么长,能把人各个方面的心理的描写写得很微妙,你说的觉得,我就是觉得越长的书可能,因为他的描写确实有的时候很致密,有时候确实有一点英国人的罗嗦,所以你在跟随他的时候,会不经意间就掉队,然后至少你不会一气把它读完,我觉得对于短篇来说就没有什么问题。
提问: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因为是在路上看的,然后这本书总是让我不停地笑,就是莫名其妙就笑了,但是这里面最短的这一篇我看了两边,我发现让我笑的是感觉,让我去说他要表达什么我真的没法概括出来,但是他们每每最后一句话,就像这句:他坐在下面,许多日子他简直要哭,真的哭泣,不过他点了一支烟。我想问你们是怎么看的,他总是在最后一下把你拽回来,这是他给我的感觉。我觉得他应该是说得很明白的,我不知道你们对这一篇怎么看,是不是问这一篇不太好。
陆建德:这篇演戏跟人生奇妙地溶合起来了,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假戏真做了,但是这一篇确实是特别短,但是里面有一些东西,我觉得还是跟我本书其他几个故事,可以有一点结合起来。但是我看这篇,我不大有感觉,就是可能是不是,因为我觉得他如果,因为有些题材,就是你会觉得,他比较怪异,然后两批人在舞台上搭成一个V字型,一排男的一排女的演戏,然后后来两个人没参加演戏,他们进入了生活,但是在其他的观众看起来,他们是在演另外的一种戏,这个背后确实值得思考,但是我自己不是特别喜欢这个故事。
张悦然:我觉得这个故事我还挺喜欢的,这个故事我也笑了,因为里面的语言方式,我觉得这像早期的作品,也不一定是想要表达特别明确的什么东西,不过其实这里面的很多小说,我觉得都是多译的,我记得我第一篇看完了以后,因为我要写到序言的话,我还问(周丽华),如果只读我觉得很好,但是我要分析某些东西的时候,我要确定我的理解是不是对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我看到余华老师把它定义成没有爱情的爱情,我觉得这篇里面是有爱情的,我会感觉到那里面是男孩和一个女孩刚刚在一起,初恋的那种很脆弱的东西,比如说一个老鼠可以干扰他们的生活,然后还有一个很糟糕的弟弟,总是有很多外来的因素冲进来干扰他们的生活,好像这个爱情特别脆弱,在这种干扰下,几乎就不能够继续的状态,但是好像到最后的时候,把老鼠打死了,然后他们又回到一个像开头一样的动作,这个时候你会觉得他们变得强壮起来,或者说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像是一种学习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可能最初的爱情的模式,就是这样的,就是那么一种很虚弱的状态,而不是说可能它不存在,是没有爱情,所以我觉得每个人的解释,比如说像《夏日里的最后一天》这一篇,刚才他们说很温暖,我说其实这一篇是很阴暗的,因为前面描述他很喜欢这个女老师,我们知道这个作者是要让这个女老师莫名其妙地就死掉,后面我刚才看到,麦克尤恩自己讲,他说这篇实际上是跟他之前的一个小的时候的情节有关,他去上寄宿学校,有一种摆脱舒服的感觉,其实(珍妮)恩的形象就是他的母亲。所以其实这篇我觉得挺阴暗的,跟《蝴蝶》的他别不是特别大,我觉得是一个青春期男孩的,比较阴暗、比较抑郁的情绪的体现,我觉得这个小说最好的地方,你可以跟你的朋友讨论,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purplepin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新海报
- 隐秘的玫瑰 (1人喜欢)
- 随便聊两句叶芝诗里的鹿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