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from 余秋雨
余秋雨是我高中时期最喜欢的当代作家,一方面是那个年纪的作文能很好地学习借鉴他出神入化的文化散文文笔,一方面是别开当时无聊而严肃的国内电视台,唯一能让人欣喜的凤凰卫视和他做了一次《千禧之旅》,虽然内容已然不记得,但也算当时一个有意思的大事。
上了大学也买过一两本他的书,却远失去了《千年一叹》、《文化苦旅》的趣味,也就如少年时代的偶像一样,渐行渐远。再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相当负面了:汶川地震的诈捐门,个人生活的不检点,指责他作品中的文史错误,还有些琐琐碎碎的声音。仿佛一夜之间,他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当时对于舆论导向这件事情并不太敏感,认为可能这厮真是出了什么大事,现在看起来也不过是民间法庭一桩,是真是假,也都不必过于认真。
只是爱才,在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文化底蕴深厚,又能把这深厚底蕴传递出来的人,在我眼中其实并不太多,而他就算不是最好的,但也是最好之一。散文,又是我最喜欢的文体,他的文化散文也是数次让我惊喜不已。
余秋雨不是每本书都让人服气,但这本《何谓文化》前段部分《文化究竟是什么?》、《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让我欢喜不已。其中也让我对于为何中国其实并没有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过多少负面的角色,为什么国际形象却远差于德国这种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国家有了部分的答案—文化的阻隔。他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也是找不出毛病。对于“海选”和“恶性冲突”背后的深意也是神来之笔。
唯一让我不是很看得上的地方是,他很喜欢描述自己高朋满座,并且渲染出高朋们愿意替他说话伸冤,以此来变相把自己抬到不可侵犯的社会文化地位,这一点来看也实在不那么入时。毕竟,他眼中的高朋,也很有别人眼中一丘之貉的嫌疑。另外在关键事件中,放弃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这点,也很难拿所谓的“悲悯”来清者自清。毕竟真正的“悲悯”,是无需人前提及,而不是偃旗息鼓之后再炒冷饭,让人怀疑舆论鼎盛时期的哑言是否也掺杂着不敢直面的动机。
本书给分八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