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
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荣养气血者也。
注:『四旁』四肢也。
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盖土生于火,兼于脾胃中泻火之亢甚,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也。
注:『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为强固心气,制止阴火干扰心阳,以此来助益生脾土的心火。
且湿热相合,阳气日以虚,阳气虚则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气下流,并于肾肝,是有秋冬而无春夏。
春主升,夏主浮,在人则肝心应之。弱则阴气盛,故阳气不得经营。
经云:阳本根于阴,惟泻阴中之火,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
传云:履端于始,序则不愆,正谓此也。
四气调神大论云: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在人则缘胃虚,以火乘之。脾为劳倦所伤,劳则气耗,而心火炽动,血脉沸腾,则血病,而阳气不治,阴火乃独炎上,而走于空窍,以至燎于周身,反用热药以燥脾胃,则谬之谬也。
注:
『明』,显露。『天明』,天德本应藏而不露,若天不藏德而反显露于外者,即为天明。如果天明,则自然界的正常规律被破坏,而日月为之隐晦不明。这也是比喻人之真气,不可泄露,否则本元不固,发越于外,而空窍疏,邪气乘虚而入,发为病患。
『邪害空窍』,邪气充满天地。
『地气者冒明』,沉着的阴气遮蔽住光明,出现云雾弥漫。
『上应白露不下』,正常的雨露不能按时而下。
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表里之谓也。
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无所禀而后病;
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病。
其所生病之先后虽异,所受邪则一也。
疏:饮食伤胃,劳倦伤脾。最后脾胃皆病。
胃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皆禀血气,滋养于身,脾受胃之禀,行其气血也。
脾胃既虚,十二经之邪,不一而出。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乃本病也。
其右关脉缓而弱,本脉也。
疏:本病本脉!
而本部本证脉中兼见弦脉,或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证,此肝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风药以泻之。
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洪大,或见肌热,烦热,面赤而不能食,肌肉消一二证,此心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泻心火之药。
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浮涩,或见气短、气上,喘咳、痰盛,皮涩一二证,此肺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兼泻肺之体,及补气之药。
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沉细,或见善恐欠之证,此肾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泻肾水之浮,及泻阴火伏炽之药。
疏:上四种为肝、心、肺、肾四脏之脾胃病。随证加减药治之。
经云:病有逆从,治有反正,除四反治法,不须论之。其下云:惟有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其注者,以阳明在上,中见太阴,厥阴在上,中见少阳为说,予独谓不然,此中,非中外之中也,亦非上中之中也,乃不定之辞,盖欲人临病消息,酌中用药耳。
以手足阳明、厥阴者,中气也,在卯酉之分,天地之门户也。春分、秋分,以分阴阳也,中有水火之异者也。
况手厥阴为十二经之领袖,主生化之源;足阳明为十二经之海,主经营之气,诸经皆禀之。
注:『主经营之气』,经营当经脉运行解。
言阳明、厥阴与何经相并而为病,酌中以用药,如权之在衡、在两,则有在两之中;在斤,则有在斤之中也。
所以言此者,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则灾害立生。
假如时在长夏,于长夏之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客气旺之时也,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名曰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注:『主气』,主时之气,谓之主气。即五脏应春夏秋冬四时之气。
『客气』,加临之气,位置客气。即风火暑湿燥寒六气更临的非时之气。
柴胡一两五钱(君)
炙甘草、黄芪(臣)、苍术、羌活(以上各一两),
升麻八钱,人参(臣)黄芩(各七钱),黄连(酒制、炒,为臣为佐)五钱
石膏(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少许
疏:方名已经将药用一一写出,参芪草术补脾胃,芩连石膏泻阴火,柴升羌升阳。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
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食。
服药讫,忌语话一二时辰许,及酒、湿面、大料物之类,恐大湿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也。亦忌冷水及寒凉淡渗之物及诸果,恐阳气不能生旺也。
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
大抵此法此药,欲令阳气升浮耳,若渗泄淡味,皆为滋阴之味,为大禁也;虽然,亦有从权而用之者。如见肾火旺及督、任、冲三脉盛,则用黄柏、知母,酒洗讫,火炒制加之,若分两,则临病斟酌,不可久服,恐助阴气而为害也。
小便赤或涩,当利之,大便涩,当行之,此亦从权也,得利则勿再服。此虽立食禁法,若可食之物,一切禁之,则胃气失所养也,亦当从权而食之,以滋胃也。
疏:上述服药宜禁谨记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