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生活在世界上
最近看了一本叫《奇特的一生》的书之后,我突然对时间管理这个东西大感兴趣。这不是无来由的,正是因了自己内心一直对时间深感的一种焦虑无无知。 “时间统计法”这个概念我还是第一次听,它究竟是什么?从书中得知,这是俄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柳比歇夫创举的。他通过这种自己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做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无疑,“时间统计法”成为了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 伟人自有其伟大之处。柳比歇夫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科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更在于他自己创举的一种让他一生过得很好的东西――“时间统计法”。我是真心佩服这伟人的。不,恰好相反,他其实很平凡――他用56年的时间一直坚持在做一件事――记每天要做的事。 也许会有人吐槽:“这是神经病才会干的事,这多无聊啊,每天都活在计划中不累吗?” 其实有诸如这样的说法也不稀奇,因为平常人会觉得这根本就难以做到,难的是坚持,难的是坚持之后仍还能享受其中带来的乐趣和满足。 为什么现在的我如此经常焦虑,迷茫,内心躁动?究其因,还不是因为自己从没把时间当做朋友。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受到的一个最大的启发。是的,我每天的生活都被时间拖着走,匆匆忙忙,似乎忙碌到时间根本就不够用,却从来没有停下来认真思考过:我真得有充分利用时间,做一些实在的事吗? 然而,并没有。 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每天都跟时间对着干,却从来没有想过和时间做一回真正的朋友。 有多少该做的事没有去做:比如一周三次健身、做学习规划、学一样新的东西、给生活做减法…… 时间真的很快过,可悲的是自己从未有过任何发觉,似乎未来还很长,人生路还可以慢走,一切都该是不急不躁的样子。 直到那天看到大一新生领包入校,一切还很新鲜,一切都小心谨慎的神态;看到他们在烈日下军训依然精神烁烁,对一切都敢于接受的样子,仿佛就看到了当年的那个自己,那个对大学抱有无限憧憬的自己。可这一恍,倏地又是几年光景。 此时的我,除了内心膨胀饱和的焦虑,已在内心小心翼翼地打算着如何过好在校已不到两个月的日子;如何计划着准备考证;如何恐惧着实习的到来。其实,这不该是自己该有的样子。但时间已毫不留情地推着你走,由不得自己从容,也由不得我在它面前能展示出最好看的样子。 当你迟了一步的时候,其实就注定你要落后于他人一大步了,除非你有意识地付出更多倍的努力来弥补之前落下的缺失。 当我终于意识到我没有很多时间被浪掷,被虚度时,我开始对时间“斤斤计较”起来,我需要行动起来。 比如,我需要每天坚持健身,因为我想要变美呀。 比如,我需要每天阅读一小时,因为我想变聪明呀。 比如,我需要每天合理分配时间学习,因为我要高效率呀。 又比如,我需要每天冥想几分钟,因为我真的需要静心。 …… 这一切也都仅仅是开始,难得是坚持。 书中有就话说:“被支配的不是时间,而是人。时间在发号施令。” 当我仍处在时间的混沌里毫无自知的时候,这话给了我重重的一击,敲醒了我,虽然很痛。是的,别被时间狠狠痛打了一把之后,还麻木得毫无觉知。 PS: 对了,还有一件事需要坚持的是 坚持做读书笔记哦 嗯哪,今天写得这篇文 其实就是读书笔记啦

用点心记录,平实而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