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52:数范畴相关论文集合
[1]全湘燕. 数量范畴及其表现形式[D].湖南师范大学,2006.
该文首先对汉语的数量范畴构拟了一个分类系统(有别于李宇明)。接着从结构上指出了汉语数量的两种表达形式:明数量形式(有数量词语)和暗数量形式(只有数量性词语)。其次从语义上指出汉语数量结构所表示的确量和模糊量、客观量和主观量。最后从认知基础分析了汉语数词+量词结构修饰名词和动词的认知基础,即物量和动量的认知基础。
可以说该文是尝试从宏观角度对现代汉语数量范畴的系统进行总括式阐述。文章内容主要从三个层面呈现:一是从词法(形式)上分类,找出数量特征的表达方式,并阐述语义;二是语义语用上分类,列举结构表达;三是从句法(数量结构所处位置和修饰对象)分物量和动量,并解释其认知基础。主要以宏观上理论建构为主,而微观上实际例句的具体分析在文中占比很小。属理论构建而非实际操作,可进一步深入考察。
[1]杨素英,黄月圆,曹秀玲.现代汉语数量表达问题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4(02):82-88.
该文用历时的方法从文法草创时期至今的数量表达问题进行了梳理。分两个时期,1文法草创至文革前,从数词量词的归类问题(草创时期)到称数法的描写和数量范畴研究的起步(革新时期),再到数词量词的独立地位(普及时期)。总结出该时期的特色为:“数词和量词起初没有独立的词类地位,; 数量问题的研究范围从一开始就是广义的, 涵盖名词、代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诸多词类, 还注意到一些副词的表量作用。从研究思路上看, 解放前对数量范畴的研究主要是以意义为纲, 追寻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 属于对语言事实(包括文言和白话)的忠实描写。”2.繁荣拓展期。表现在研究范围更广、开掘深度增加、研究方法更新、与国外沟通更多。文章后半部分的文献综述不太简洁,不过提供了很多60-90年代的有关数量表达的研究文献,且提醒了我们数量范畴不只是数词和量词组成的结构,还可以是语义表数量义的相关表达。
[1]王刚.现代汉语数范畴研究综述——兼谈“数”和“量”含义的界定[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01):80-84.
文章从几个方面对前人汉语数范畴研究做出总结。在数范畴的名称问题上有属形容词、数词独立、无数范畴、数范畴泛化等几个观点。在数范畴的表达方式问题上有重叠量词、副词表数等。在数范畴的理论探索方面有词法、句法和语用等。在有关对比研究上有古汉和现汉、英语、俄语、韩语等。在新理论研究上有两域映射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类型学、文化、语用、修辞等方面。接着指出目前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1数的概念由数词建类,但二者概念不同。2数范畴、量范畴和数量范畴的研究交叉相混。
最后界定了数和量的含义所指。数有五个含义:1严格意义是语法层面通过词形式变化体现,以印欧语为例。2广义语法意义是通过词汇手段(数量+n)和语法手段(n+“们”)两者结合,以汉语为例。3数值概念是语义层面,指用单位测事物的值。4数量概念是使用的常见现象,即通常计量事物时,不能分开“单位”和“数值”。5数词概念是词汇层面的体现,是汉语表“数”最明显的形式。量的含义前人认为是“事物、动作、形状的范围、大小、程度、数量等”。作者认为这样缺乏概括性。指出量的核心是“边界”,因此定义为是“事物动作形状在大小程度规模范围的规定性”。因此量则有两个含义:1边界。2数量:对边界的描述,人对量的感知,是测量的单位和结果。
该文对数和量的定义分析值得借鉴,但相关综述写的不算好,只是对研究的特色和方向进行了分类,没有对研究结论进行概括总结,理论层面没有参考价值,需要重新整理。
[1]桑紫宏,张建民,Heike Wiese.现代汉语数范畴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6(03):143.
文章得出以下结论:1.作为量词性语言的汉语数范畴较之非量词性语言更严密细致。2.汉语数范畴不只是单复数两元对立,还有通数(不出现量词的情况)存在,单数(量名短语,起分类和个体化作用),复数(汉语复数标记为“们”),大复数(量词重叠、双音节名词重叠)。3.数范畴不仅是名词的范畴,还是动词的范畴,以事件为代表(单音节动词:AA,双音节动词:ABAB,大复数:AABB)
[1]彭晓辉.现代汉语数范畴构建论[J].湖南社会科学,2013(03):229-231.
该文对现代汉语的数范畴进行了理论建构。首先指出“数”的表达形式有两种层面:词汇(用词汇形式表达,具绝对共性,“一二三···”大多数语言都有且可之间转换)和语法(用语法形式表达,具概括性、抽象性和附着性,如“们”),研究主要以后者为主。其次综述了汉语是否具有数范畴的综述,总结出两种原因:不存在数范畴(以狭义的词形变化为标志作为判断条件);存在数范畴(把语法意义的对立作为判断数范畴的条件)。另外对语法范畴进行了说明,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意义的对立是范畴形成的根本条件。语法范畴分显性(词形变化、标志、语法规则)和隐性(句法、语用分析),研究为显性。由此对数范畴的概念所指进行界定,提出汉语数范畴的界定应从语法意义的对立开始。原文为“任何一个语法范畴都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数范畴也不例外。确立数范畴应从语法意义入手: 数范畴的有无从根本上看就是某一语言系统里是否存在“数”这种语法意义的对立情形,有,则存在数范畴; 没有,则不存在数范畴。”接着举例“们”,有表复数,无既可表复又可表单,是计量数和不计量数对立的形式标志。最后提出汉语数范畴的考察角度有三:1标记形式(形态丰富/简单、显性/隐性、语法化程度高/低、类推性强/弱)。2内部对立(二分、三分、四分)。3标记模式(无标记:单,有标记:复。与生命度有关)。该考察角度值得借鉴。
[1]张黎.汉语名词数范畴的表现方式[J].汉语学习,2003(05):28-32.
文章认为印欧屈折语的数范畴属于语法范畴(数的形态标记既表数量特征,也可替代数量陈述),汉语的数范畴则属语用范畴(不承担结构功能,只承担表义功能)。为证实此观点,文章以汉语数量表达形式较少见得一种“/N/”为例(一种为常见的“数量词+N”,一种为无数量结构的/N/),讨论判定其单复数的四种情况,即句法结构相关组成成分、语段语篇、外部语境、难以认定。
本人的提问为,此类语用意义上的汉语数范畴(体现在语篇语境而不是句法结构)以话语前后的同指对应为研究目标,能否归入汉语数范畴?毕竟在形式上它没有结构的体现,更多在语篇范围。有待确认。
[1]曲英梅,杨忠.英语名词数范畴的认知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158-161.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为理论基础,指传统上判断英语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标准为可数性。而该观点不能解释一些既能充当可数名词又能充当不可数名词的词语。由此指出判断标准应该有三个,分别为界限性(有界&无界)、内部构成特点(异质&同质)、可数性。有界和异质是可数性的前提。因此指出“英语名词数量的语法范畴基于人们对世界的概念化、范畴化过程。”且物体到物质是渐变的连续体,在该成员的边缘化过程中逐渐丢失可数性特征。同时英语有可数与不可数转换的情况,原因在于概念转喻,需结合文化层面考察。
该文值得借鉴的是针对英语名词数范畴鉴别的三条标准。
[1]李宇明.数量词语与主观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6):90-97.
文章描写了数量词语表主观量功能的情况,有三种。1词语复叠:重叠、叠加、重复。2特殊数量结构。3受一些词语直接修饰的数量结构。展示了有关数量结构和框架。给我的参考是:数量范畴在汉语中的代表结构结构除表数量义之外,其扩张功能还可表示主观量。在韩语中的情况如何?是否能做比较。
[1]陈振宇,刘承峰.“数”范畴的修辞视角[J].修辞学习,2009(04):34-42.
文章从认知层面解释了“数”的形成机制及表现情况。数在认知上的起源为:测量的过程、质和量交汇结果、单位与单位的重复。以上在词汇层面造成了测量的结果凝固成数量结构,其词汇形式表现为量词(反映测量所用单位,理想认知为“个体”)和数词(反映测量结果);在语法层面由于用先天单位“个体”进行测量造成了形成数的对立,并在形态语法(如印欧语)中凝固成数范畴,在汉语中不凝固,而是隐含在词汇形式(数量结构、名/量重叠、表量副词)中,通过认知推理出来。而数的语法又分词法和句法,词法是名词形态变化造成单复数等区分,句法是谓词的形态变化体现一致性要求。以上是印欧语等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具有的,汉语由于缺乏形态变化而在一致性上高度自由,且复数标记“们”区别与印欧语:受[生命度]语义语用条件制约、不能和数量短语同现、无一致性要求。
对我的参考是:汉语和韩语数的表达的对比是怎样?在词的形态变化上,韩语属黏着语,有黏着语素“diirl”充当复数标记,但与汉语“们”好像不同,它不受生命度制约,可用于所有个体。在一致性上,韩语的情况又是如何?是否与汉语一样隐含在词汇形式中需通过认知推理出来。同时,汉语的“都、只”等制约标记在韩语中对应情况如何?都值得思考。
[1]殷志平.关于数量对应句[J].语言研究,2002(03):32-38.
数量对应句的结构有三种:X+V+X, X+V,V+X。在事件句中陈述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发生的事件,而在恒常句中表“每”,如一个月穿坏三双鞋。这是数量结构在句法框架上的语法意义。韩语中如何表示“每”,其句法结构与汉语的情况相似吗?
[1]邢福义.说“数量名结构+形容词”[J].汉语学报,2012(02):2-10+95.
列出了“数量结构+形容词”(八公斤重、六七尺宽)和“数量名结构+形容词”(一只猫那么大、四层楼高)的情况,两种结构中可插入“那么”,是用来判定后者为形容词而非名词的语法标准。两种结构都用于度量衡用法,这也是数量范畴的一个功能之一,表度量衡,可做参考。其中数量名结构比数量结构更常见,且二者语用价值偏重不同。数量结构侧重计算的精确,而数量名结构侧重理解的方便(描摹说法)。韩语中表度量衡的结构如何?
[1]吴建明.人称与数的跨语言观察[J].外国语言文学,2012,29(04):248-251+288.
文章在Corbett的基础上介绍了人称涉数结构的跨语言观察。首先指出人称标记的语法化程度有两种:独立形式(人称代词)和依附形式(人称附缀)。而人称标记的语法功能除指称外,还有表性、数、式、体等。其中数对其形态影响最普遍最复杂。比如不同人称范畴共用一个人称标记的情况:英语we和汉语我们。由于第一人称在生命度等级序列的最左端,所以表类属性(定性)而非普遍数量(定量)。另外,普通名词和人称代词的复数标记法也不同,比如汉语复数标记“们”只用来标记人,其他则用词汇手段(量词和指示词),如几只狗。英语则采用词形相异的方式,非人称代词用s/es标记。
以上对于数量范畴的参考应在于其在人称代词表复数时的形态标记。
[1]石毓智.汉语的“数”范畴与“有定”范畴之关系[J].语言研究,2003(02):40-50.
文章解释了为什么汉语只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才有严格的复数标记系统,而其他普通名词没有。原因在于有定性。首先数范畴表现在单复数标记上,分两种情况:受制于有定性语法范畴,即有定范畴才有单复数标记,无定范畴无,Aari语、Kambera语、汉语属该情况;单复数表达独立,即有定和无定范畴都有单复数标价,如印欧语。汉语的有定范畴单复数标记表现在:1代词系统(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我、你、他/她/它、这/那。2 NP+们在句中位置的两种限制:只能用于谓语动词之前(有定性靠该句法位置赋予);修饰语+X可用于谓语动词之后(有定性靠修饰语赋予)。
有关有定性和单复数标记,可以从该角度观察韩语的情况。
[1]温锁林.话语主观性的数量表达法[J].语言研究,2012,32(02):72-80.
对于汉语数量表达法表主观大量和小量作出了解释。认为主观量的特点有三:虚拟性、夸饰性以及转喻性。提供给我们的思路是汉语的数量表达有表主观的扩张功能,这也从一方面体现了汉语数量范畴的显赫性。反过来观察韩语的相关数量表达,有无通过数量表主观量的情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