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平遥
开始调班的缘故有几天空闲时间,之前一直想去看《又见平遥》,刚好趁着这样的功夫,叫了一个基友就出门了。
到平遥已经是下午了,到客栈check in 了之后就急着向老板打听《又见平遥》的购票,当天周六,人流比平日多很多,票不是很好买,上美团订了两张票,明明前台显示有票,都订票成功了,客服却打来电话让我们操作退款,说后台没票,最后去客栈老板那让她帮忙买了两张票,到手人均260。放下行李,一出门不远就是明清老街,周六晚上人格外多,一路劳顿饥肠辘辘,随便找了家小吃店坐下来要了一个平遥特色铜锅,端上来就是这么个玩意儿。后面吃了几口菜,汤底越煮越咸,我挺失望的。

吃完饭溜溜,差不多赶上9点的《又见平遥》急吼吼地守在场外,快到点的时候,外厅的门打开,又见剧场入眼:

顿时气氛就有了,跟着人流进剧场,里面演员已经“戏上了”,那青壮汉子嘴里叙着,我走过他捡到一句“光绪六年腊月初五”跟着入了戏,同兴公票号东家赵易硕为将家血脉从沙俄保回,抵尽家产,最终连同自己及同兴公232名镖师客死库伦,而得以保全王家血脉。城墙上的镖师回魂、赵家大院选妻面秀、镖师行前誓师净身,皆是实景,景别变换,观众亦紧随着流动,这样一来所有人都置身故事。那场“面秀”是当晚演出的高潮,赵家选妻,规格严整,通过评头、论足,观其蜂腰猿臂,骨架身量等等落定娶妇人选,猎奇之下引得惊叹连连,场面盛大秾艳,饱受眼福。最后一场戏里是变幻多端的山西面食,王潮歌这个想象力强悍的女人把寻常面粉运用到极致。

整个《又见平遥》是一种浸入式体验,那种宏大深刻横冲直撞、劈面而来,再现了晋商的道义精神和文化内核,令人动容。如果你来平遥,请你务必去看《又见平遥》,你应该知道你从哪里来,从哪里开始,不同代际实质上你一种记忆提取,刻在骨子里的德信礼智值得被时代传承,荣光理应被铭记,往前走的时候要记得谁人铺就的来时路。
名振天下的晋商从这里出发,大大小小的票号遍布全国,远及恰克图、库伦。从此银票在手,走遍天下。


第二天安排去人称“民间小故宫”的王家大院,距平遥古城35公里,建议自备现金、租借人工导览或请导游讲解。盛极一时的王家仅清一代在朝为官已有百余人,家大业大,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规模极宏大,基石稳固,墙垣高筑,可彰门户,又能抵御土匪,整个王家大院遵照前堂后寝的格局,又按尊卑之序,院落齐整古朴,雕画处无一不精细考究,从柱基到影壁直教人应接不暇。


因着男女有别的缘故,满13岁的女孩子要搬上绣楼,直到出阁之前,深宅大院哪,是堡垒也是牢笼,为深闺艳质一哭。如今对游客开放的只是它庞大的一部分。


三天两晚的平遥之行,让我还挺感慨的,如意看了心心念念的《又见平遥》,令我扼腕的是晋商仁义礼信的为商之道却没有被很好的承袭下来,明清老街两旁的商贩败光了我在《又见平遥》里看到的希冀,见利忘义的恶劣态度全然没有迎来送往的商贾风范。也许被开发的古镇都免不了这个毛病。不过,名声在外的刀削面、平遥牛肉、油茶滋味都不错,找个靠谱的地儿一吃定然不虚此行。



平遥古城比我想象中大很多,北门大街上人少的时候极开阔

平日里周末游客熙攘,一到周天下午,往来游客又结对散去,以至于周一拍到的古城有些空落落的。

登上平遥古城墙,有两人在作画,凑近一看,一浓一淡,放眼去,整个平遥古城晕在雨雾里,淡淡地、远远地。这样人少的平遥古城煞是迷人。

我很庆幸那天走的时候一场雨淅淅沥沥,这样雨雾迷蒙的平遥古城在我心尖上打了个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