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难觅柯山石佛寺
“石上幽岩一径斜,岩边高阁耸丹霞。”<1>

前言:前年游玩柯岩,方圆7公里的景区,给我留下最难以磨灭印象的唯有一佛一石。他们何以存在又何以兀立于此,种种谜团终成遐想。直到后来,渐渐阅读了《梦厂杂著》中的《柯山石佛》篇和祁彪佳的《寓山注》《通霞台》篇以及后来的《柯山小志》才终于有了一点点讯息。但最终触动我写下此文的却是几张难得的民国老照片。实在难以不被那以楼阁覆石窟的壮美建筑形象所感染。我以为这样一种因石佛而成寺,以殿宇覆石身的寺院亦是未被广泛讨论的独特寺院类型。至今存于越地的这类著名寺院还有羊山石佛寺,新昌大佛寺。

这些石佛的开凿,寺院的诞生无不和方兴未艾的石宕山的开采相关。
绍兴府城西南三十五里,有柯山。山多产石,自东吴赤乌间开凿以来,渐成残山剩水。山崖,峭壁,峰石,岩洞,水潭,虽凿于不经意间,却渐成佳景。无园林之实,而有园林之趣也。至明末,山仅存半壁,却成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张岱曾卜居于此。祁彪佳更筑寓园于柯山之左,又设通霞台巧借柯山之景。他在《寓山注.通霞台》中极力颂赞柯山的灵奇秀美。
“绝壁飒立,势若霞褰,秀出层岩,罩络群山之表,而飞注流壑,常如猛兽攫人,窥深魂悸,颓崖卧虹,悬栈蚁引,一小亭翩然峙之,昂首石佛,高数十丈,绀宇覆焉,金碧鲜丽,盖巧工以锤凿破浑沌,而劈石奔峦,更能补造化所不及。 ”<2>
孤峰绝壁,颓崖山栈,霞光秀岩,全因人力,却宛若天开。在这片人工残山中,却也有有意识的人工改造。其最引人注目的当是于孤峰绝壁间开凿的石佛寺。祁彪佳甚至认为柯山全赖它而甲于越中。
此俗称的石佛寺即是柯山寺。隋开皇间石工累三世凿成弥勒石佛。唐代以来创寺覆之。明万历间黄猷吉重建,并更名普照寺。康熙五十七年邑人南阳知府沈渊重修,并于佛上施金粉。寺宇经清末民国而最终残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寺已不存残迹,现仅存石佛。1997年,重建普照寺于石佛北侧山麓上。虽然此寺依地形而上也颇有意趣,却没有了原寺的灵巧奇绝,没有了与石,与石像水乳交融的大胆独创。

那么原寺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
《梦厂杂著.柯山石佛》载:
“溪回谷转,榱桷耸出崖际者,为石佛寺。”<3>
在现存诸多民国年间的普照寺照片中,几乎所有的角度都是从寺宇的西侧拍摄的。尽管视角的高度并不一致,但都反映出了孤峰,佛寺与不远处云骨石之间绝妙的关系。我想,定是这三者构成的逼人的气势和不寻常的“高阁耸丹霞”的画意,抓住了不同摄影师的眼睛。从1925年的电影《风雨之夜》剧照可以看到,西侧有通往寺院的小径,这些照片很可能是在到达寺院的必经之路上拍摄的。
可以从民国照片中大致了解到的是此寺至少有两进院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后一进巨尺的楼阁式大殿覆盖住孤峰的南面。屋顶刚好盖过石佛的高度。目前石佛高在11米左右,那么这一楼阁式殿宇的檐口高度应该在12米左右。石木之间大胆交融,殿以石峰为屏,石峰以殿为与环境交接的一个纽带。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是相互增益的。这便是人工的努力达到了超越原有自然的程度,进而成为越中名胜。

当今许多寺庙里巨尺的佛祖观音像常裸露于广场,不知道这种塑像方式始于何时。但古人绝不会这样让佛像总是经历自然的日晒雨淋,他们或做出洞穴深龛,或以寺宇覆之。乐山大佛这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佛曾经都有九层楼阁覆盖它。这样的建筑与山石混融的独到方法,而今也渐渐消逝了。
巨尺石佛窟与楼阁式殿宇的组合正象征着人神的对话关系,佛的空间在石峰中,人的空间在前置的木构大殿中。这造成了人看佛的角度总是仰视的。在这种深狭空间中仰望的视觉可能更衍生出佛意。寺西孤峰下有小巧的合院民居,更衬托了石峰与佛阁的巍峨。寺旁潭池甚多,为采石遗池,深不见底,择一而为寺院放生池。
对于寺院建筑的记载十分稀少,但对于柯山弥勒石佛造像的描写却非常之多。特别是关于它尺度之“巨大”。据1992年实侧,石窟高27.3米,佛像高11.3米,像离地又高5.5米。耳洞高1.2米,可容小孩通行。“左手舒掌膝上,可供两人卧而有余”。<4>
若论精彩处还在神姿。整个佛像正经危坐,上半身雕镂极详,而下半身渐渐融合在整石当中。简繁有道,事半功备。石工斧尽至此,未完成即是完成,颇有种“断臂的维纳斯之感”。但这种上下半身的繁简的不同也很可能是后期破坏造成的。上半身佛相左手触膝,右手作说法手印。佛肩枕崖,呈跏趺式,佛身袒胸束腰,身披袈裟。佛头螺发肉髻。《圣教序》说它是“四八之像”。佛面在文革中被毁,现今重修后的面部表情与以前相比,目光呆滞,神情冷漠了许多。
这座石佛最大的特征是佛身虽和石窟混融为一体,但石佛之背与岩石之间是完全脱开的。石窟内有现存最早的柯岩摩崖石刻《僧海岳和南题记》,时间为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1607年)。这方摩崖记载了明黄猷吉,任胜臣重修事迹。

除了石佛外,那曾经作为照片远景的云骨也留存至今。寺周边仅余平地,只有二石孤峰凸起。它们一胖一瘦,虽都孤置于大地,却在地下相连。云骨高30多米,号称“天下第一石”,飘飘渺渺,颇具仙风道骨。它被称为除了佛寺之外的柯岩八景之二,别号“炉柱晴烟”。
柯山石佛寺之胜原出于对废石宕的利用。在采石留下的残山剩水中开辟出一片人文胜景。这样的魄力,决心和高超的匠心不得不令今人惊叹。
图片来源:(1)《亚东印画辑》
(2),(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绍兴》
(4)1925年朱瘦菊导演的电影《风雨之夜》剧照
(5)自摄
参考文献:
<1> 绍兴县修志委员会. 华中地方·第五三八号浙江省绍兴县志资料第1辑.柯山小志. 1-10[M]. 台湾:成文出版社, 1983.03. P六一
<2>《寓山注》[M].祁飙佳撰.
<3> (清)俞蛟撰;方南生等校注. 梦厂杂著[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12. P199
<4>(清)俞蛟撰;方南生等校注. 梦厂杂著[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12. P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