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解体的模式
1. 基本归因谬误
亲密关系的幸福感在度过恋爱期后就会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恋爱阶段的浪漫情怀逐渐消失。而当这种激情逐渐下降后,承诺感的消失也不可避免。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人们容易质疑对方的动机,产生基本归因谬误——把自己的行为原因看成是环境决定的(例如我当时压力太大了才会这么做),而把对方的行为原因看成是对方的性格决定的(对方这么做是因为对方性格自私)。这种归因谬误是破坏性的。
因此,不是人们的行为,而是人们怎么看待这些行为的思维方式在影响着关系的质量,同时关系的质量也影响着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当我们感到幸福时,就倾向于夸大正面因素,而这种夸大会让我们更加幸福;反之,当我们感到不幸福时,就倾向于夸大负面因素和归因谬误,这种夸大又加剧了不幸福感。
解决办法:1)伴侣要学会不再把对方的积极表现归因于环境因素,而应该单纯地为这种积极表现感到高兴。2)对出现的问题承担更多的责任,不再把过失全部归罪到对方头上。伴侣双方都应该对关系中发生的事情具有责任感。
2.关系解体的模式
了解关系为什么终止——是因为失去亲密感、激情还是失去了承诺感,对我们大有裨益。很多关系的瓦解,都显示出类似的模式。一个人必须花时间诚实地、现实地评估究竟错在哪里,以及自己应负多少责任,否则原来旧关系地老问题还会在将来出现。
亲密感的丧失如何引起承诺的丧失?
不满的一方通常什么也不说,而是建立一个个人的私密世界去仔细考虑自己的感觉。如果他能够把不满情绪提出来,对双方都好的多。但通常这种交谈不会发生,不满的一方虽然也想挽救关系,但通常只会隐晦的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不是和对方讨论根本问题,导致对方不明真相,不会把这些抱怨看作是关系出现矛盾的征兆。不满的一方由于这种不满,就会把精力用到其他能带给他满足感的事情上——活动、朋友、第三者。此时,他就会建立起一种占用他越来越多时间和精力的社会生活,而对方却被排斥在外。
关系解体和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吸引恰好相反。当被吸引时,一个人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方的优点上,会觉得两人是多么相似和谐,并把差异看作互补;而不满意一段关系时,他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方的缺点上而感到反感,他也会改写这段关系的记忆,以前被认为是甜蜜的事件此刻他只看得到其中的消极面。
下一个阶段,不满的一方确信两人的关系出现了麻烦,开始向别人倾诉,并会找一个过渡期人物(情人、朋友、心理咨询),来帮助他从旧的关系中脱离出来并开始新的生活。此时,不满的一方已经置身于关系之外了,而伴侣一方还认真地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双方的关系仍然是他生活的重心。
最后,双方的矛盾公开对立,不满的一方已经确信自己想脱离关系,也更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地情感,并为新生活开始了准备。此时,对方也看出关系出现了问题,而不满的一方却认为关系已经完结了。不满的一方往往不愿承担责任,会刺激对方犯一个“致命的错误“,并把它被描述成不可接受(例如对方以强烈的感情爆发做出反应,不满的一方就把这描述成自己不可接受的行为——对方完全不讲理)。
不满的一方会减少与对方的接触。尽管双方可能还会协商、沟通以改善关系,不满的一方往往认为自己已经尝试过了但没有成效,所以只会表面做出配合的样子。而对方则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把两人的关系看作头等大事,并通过各种努力挽救关系。通常这种挽救不会成功,因为这个时候,不满的一方已经沿着不同的生活道路走了很远了。
不满的一方作为卷入程度较小的一方,占有更多的主动权。原先伴侣双方所经受的痛苦可能总体上相等,但不满的一方因准备的时间很长,所以逐渐变得可以接受;而对方则必须在短时间内承受这一切。
关系的和好也可能发生,双方都必须对对方与彼此的关系重新做出积极的解释。和好不可能重新回到从前的那种关系模式,而应该转变到一种新的关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