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因为什么而不婚?
查看话题 >为什么有的人有很差的伴侣,但还是不离婚?
最近,有的人离婚了,有的人还守在围城里;悍然离婚的“泼妇”得到一片叫好,识大体、顾大局的“贤妻”反而广受嘲讽,形成鲜明对比。
有趣的是,一个敢于离婚、多次离婚的女星,居然成了全民的精神偶像。这是什么原因呢?兴许,是大家见过太多不幸福、不登对,却勉强维系的塑料婚姻和门面夫妻了。因此,这位手起刀落、痛快了结的“侠女”,在女性一贯受苦受害却无力反击的新闻里怒刷存在感,算是给平素憋屈的女同胞们出了一口恶气。
不过,纵观我们周围,又有几个女人敢和她一样,高兴了就结,不高兴就离,像林间花豹一样来去自如,洒脱又强悍?
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意义,与对男性的意义截然不同。大体而言,女性是失去,男性是获得。
首先众所周知的一点,女性在婚姻里投入的成本、承担的风险都要比男性大得多。
包括但不限于:
❶ 生育风险——生孩子被视为女性的天职,人人都可劝你生,但死亡风险、身材走形的风险、得产后抑郁症的风险、养育和照料的成本、丈夫孕期出轨的风险,统统得自己兜着;
❷ 投入家庭劳作的时间、精力、机会成本——妻子比丈夫承担更多琐碎无酬的家务活;
❸ 职场晋升成本——已婚男性的收入比任何群体都高,已婚妈妈甚至可能丢掉工作;
❹ 遭受家暴的风险——男的比女的大力,这不用说;重点在于,女性更容易心软,多少人妻都要被丈夫打死了,还是舍不得离婚;

❺ 承担“男性特权”的情绪成本——男性行事就像一家之主,在亲密关系中展现出更多的权力和控制。一方把自己当成主人和领导,另一方就要承担身为仆从和下属的职责;
❻ 性生活的成本——在性行为频次一样的情形下,丈夫明显地比妻子更容易欲求不满。婚后女性往往主动承担起用性拴住婚姻的责任,尽力保持容颜不老、床上鲜活,就像是她们的KPI——原因只有一个,避免丈夫外出鬼混;
❼ 财政控制——有些丈夫不让妻子外出工作,或剥夺了她们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
在这一前提下,女性本该更慎重,更理智,但在我们目之所及的现实中,却有不少女孩儿稀里糊涂怀了孕(意外怀孕),家人一催促(觉得年纪差不多了),就被稀里糊涂地骗进了婚姻,最后才一拍脑门发现:结了婚,好像并没有让我更幸福啊。她们在婚姻里头,当然也有开心快乐的,但不幸福的呢?有被丈夫胁迫生二胎的,有生不出男孩被拳打脚踢的,有老公出轨的,有嫖娼的,有强奸杀人的(别说这些都是极端事件,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普遍)……这些不幸的妻子,也许三缄其口默默承受,也许终日哀叹咒怨,但却少见主动提出离婚者。

不是所有人都和富豪之妻一样,能“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所以,为什么有人在婚姻中既得不到欢愉,又享受不到利好,甚至遭受着伴侣对其残酷的身心折磨,却依然不愿离开?
自身约束
1. 缺少候补对象
有的女性不是不想离开,而是没办法离开。社交圈窄、丧失寻觅新偶的能力或条件,都是限制女性逃离烂摊子,追求新生活的潜在原因。

婚后,丈夫荣升为一家之主,太太却降到保姆和仆人的地位。如果她是全职妈妈,那么她的日常生活就是围着灶台和婴儿车打转;哪怕拥有一份工作,太太也不见得像丈夫那样汲汲于抱团谋取资源,多是一下班就赶回家买菜做饭带娃;清闲下来,就和隔壁师奶做做美甲、搓搓麻将,聊聊各自的老公和孩子;再高级一点的,去学个插花,学个烘焙,圆一切不切实际的少女梦——已然是众人眼中的“滋润美满”。
这种状态并非不对,而是危险的。如果她乐享清福,那也蛮好。但她丈夫此刻最可能在干嘛?正在职场上冲升爬杀呢,在世界范围拓宽边界呢——他的生命呈现向上的趋势。倘若丈夫小有魅力,性情开放,换个对象大概是分分钟的事情。作为糟糠之妻,她被一脚踹开时,还有没有条件结识优质对象?是理发店Tony?还是猪肉店小哥?抑或交际圈压根就没一个值得交往的男人?万一找到了,要和他聊什么话题?老公?孩子?还是楼下打折的钱大妈?
忍耐和持家是人妻的美德,男人以此让女人满载荣誉。但女人自我豢养成高级保姆,必将迎来迅速贬值的命运。现实就是那么残酷。
2. 高忧虑被弃
依赖性较强、自尊心较低的人,更容易被有施虐或控制潜质的伴侣所吸引。
事实上,这类女性遭受的心理虐待越多,就越离不开施虐的男性。反过来,施虐狂也偏爱甘愿受虐的女性,因为她们乖巧好摆弄,大大满足了他们无处释放的支配欲。
一项研究(Campbeurtal., 1994)跟踪了被虐待的妇女两年半,发现在研究结束的时候:
➢ 43%的人离开了原来的伴侣,要么一个人过(20%),要么建立了新的亲密关系,不再受到虐待(23%);
➢ 23%的人继续与她们的伴侣一起生活,但成功结束了暴力已有1年以上;
➢ 33%的人仍处于虐待的伴侣关系中,要么成为受害者(25%),要么走向极端,既是受害者也成为施虐者(8%)。
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没有改变受虐的现状。原因很简单:她们并不认为离开对她们有好处(Choice & Lamke, 1999)。她们的伴侣有时候显得甜蜜又可爱,间歇的暴力可能只是偶尔的宣泄(Marshall et al., 2000)。

不管结没结婚,她们都不容易离开凌虐自己的另一半,因为施暴的本质是心理操控,针对的是极度害怕被抛弃的女性。这些女性会把伴侣非理性的狂暴之举,视为珍爱自己的表现,最终选择“原谅并忘掉”。哪怕她们最终觉醒,并意识到不能跟这个男人共度一生,也可能由于对方的监视和侵犯式的介入而无法逃离。幸运的,将在甜蜜与暴力交织中度过后半生;不幸运的,可能年纪轻轻就命丧黄泉。

3. 不忍舍弃“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会动摇当事人去留的决定——生育成本显然也包含在内。如果育有子女,女性往往更愿意维系现有的关系,因为她们比丈夫倾注了更多的感情在家庭和子女上。
怀孕改造了妈妈的大脑。孕激素和催产素的激增,使得年轻妈妈对幼儿产生前所未有的情绪依赖,与此同时,也更关注他人的感受和看法——孩子的父亲则不会有这些变化。
或者,她们听信了厌女共谋者的谗言,觉得自己青春不再,唯恐闹离婚会招致旁人笑话,不如把希望继续寄托在交付了“青春货币”(年轻漂亮的身体容颜、生育能力、情绪价值)的男人身上——毕竟还是有点感情的。
特别在意沉没成本的女性,极有可能因为旁人一句轻飘飘的,“哪家日子不是凑合过的呗”,就打消了离婚的想法,甘愿忍受丈夫不忠、感情破裂、身体或精神虐待等苦楚,勤勤恳恳过日子,只盼有朝一日能得到回报。然而等待她们的往往是老公头也不回的离去。
文化制约
1. 无人支持的烦恼
一个男人离婚,大家都觉得他还能找下一个,甚至在婚恋市场上是增值的,因为“女人是男人的学校”——似乎意味着,被前妻调教改造过,坏毛病更少,更懂女人心。这些男人往往还爱意淫“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烂茶渣”——甭管他们自个儿秃顶矮胖还油腻,站在保养得当的妻子面前也无碍于自信充盈。
一个女人离婚,大家都觉得她是二手货,是一件“被用过”的物件,应该打个折扣。因为女性是介质,是物质,是她丈夫意志的呈现,子嗣的土壤。这导致女性在婚恋市场上,越折腾就越不值钱,反之则越矜贵。就连美女翟欣欣当初骗婚的时候,都佯装没谈过恋爱,要不只能说自己恋爱经历极少,其凶险之处可见一斑。
“新旧”的双重标准在于把男人当人,而把女人当成物——物当然越新越好,人才是越炼越有味道。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无视之,如今很多人也觉察到它的荒谬之处,并嗤之以鼻。
但是,倘若自己的亲朋好友都没有这种意识,离婚计划就变得孤掌难鸣了。失望的父母、不解的闺蜜、说三道四的左邻右里,所有“为你着想”又没有边界感的人,都会带来无形的心理负担,让人陷入左右为难。优游寡断的,念及旧情的,可能这辈子也离不了婚了。
2. 加诸女性的高道德期盼
为什么大家都不太看好女人离婚的下场,最后连她自己都不相信离开才有幸福呢?
因为离婚违背了“人妻的美德”。
在处女时代,她是“水果、蜜饯、芳甜可口的蛋糕和香油”般的化身,极有诗意的美物。
嫁作人妇后,她就是花园、田地、肥沃和象征孕育的土壤一样的存在,宽厚的大地之母。
她始终等待着被获取、被耕种、被收割,就像不动的财产,又怎能擅作主张,离开她的主人呢?
如果大家一致认为,成为贤妻良母是女人最大的福分,离异女子则是无依无靠、一文不值、无法享受家庭之乐的可怜虫,那么离婚就不只是当事人的个人决定了,而是无异于敌视社会的恶劣行径。人们会赞叹她的理性,还是敬畏她的果敢?都不是,他们只会啧啧叹息:这个女人什么都好,就是缺个家!
她更不可能还在婚约中,就去应答别的浪漫邀约,因为这等同对她主人彻头彻尾的背叛。她也不太可能拖儿带女地去谋求新的幸福,因为人们会质疑她无法照料好自己的子女,枉为人母。最好的结果,就是安分守己地驻留在现有的婚姻里,把孩子抚养长大,然后“抖落枝叶和花朵,枯萎而进入真理”。(叶芝诗)
3. 制度性的障碍
这些日子,要离婚的,可能比以往更难过了,因为“离婚冷静期”写入了民法典分编草案。草案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一个月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申请。也就是说,女方的离婚申请将有可能被驳回,只因为丈夫不同意切断他们之间的关系。


看来,在“父母官”的立法干预下,以后离婚就像跋涉一条漫漫的长征之路。
如果真是冲动离婚,冷静期或许能拯救一段婚姻。但现实往往是,有多少婚姻危机可以被治愈修复,就有多少婚姻牢笼需要火速逃离。一个月,不是很长,但对有的人来说,已经是生与死的距离了。
2009年10月,董珊珊受家暴致死。3月份,她第一次向家人和警察披露,多次受丈夫王光宇殴打,但她并未因此受到警察保护和隔离。在短短几个月间,她曾前后八次向警方报告王的暴力行为,也提出过离婚诉讼,甚至远离亲人独自在外面租房躲避,但这些挣扎都没有拯救她的生命。最终,她因多脏器衰竭而死。
王光宇曾这样描述对她的最后一次残酷殴打:“用拳头打她,用脚踢她,从卧室门口,一直踢到床上,哪都打、哪都踢,直到她倒在床上为止,也不知道踢了她多少脚。”一纸婚书,一条生命,一声叹息!守住了婚姻,却没留住短暂美好的生命,不知道劝和不劝离的良心机构,会不会感到良心不安?
谁又能保证,在“离婚冷静期”实施期间,不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董珊珊呢?
潜在代价
如果你离婚了,同时是女人,那么还需要承担一些额外的代价,比如财政压力。虽说是新社会了,无论男人女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能独立谋生,但女性往往要面临职业歧视、同工不同酬、隐形天花板的处境——因为这个社会默认你的老公会养家,而你只需要挣零花。
在经济上长期依附丈夫的家庭主妇更不消说,一旦失去经济支持,很容易陷入赤贫。在美国有一项调查发现,女性离婚后,家庭收入会降低平均27%,而且这一现象会持续几十年之久(Sayer, 2006)。至于原因,可能是孩子一般判给她们,但她们的前夫不愿意履行支付儿童抚养费的义务(大概有一半比例)。不过,男性的财政收入不跌反升——说白了就是,他们愿不愿意给你抚养费,和他们口袋里有没有票子,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哦。
也有妈妈唯恐离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怀着“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孩子在成长路上必须有一个爸爸”的信念,她们勉强支撑着苟延残喘的婚姻,哪怕感情出现裂缝、遭遇家暴、丈夫在外面另筑新巢,也始终不离不弃,用心打造如纸壳一般完美的家。其实,哪有什么完整不完整?和谐的相处,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心理学家早就发现,鸡飞狗跳的婚姻,离了对孩子更好。想想也知道,谁都不愿意看到火药味蔓延到家里面。就算父母二人到位了又怎样,有没有爱,孩子还看不出?

婚姻仅仅是一种必须历经的世俗快乐?还是将爱情与承诺一并捆绑的约束工具?也许,它的背后有更复杂难言的含义。我们只需明白,女性无法离婚的背后,是社会不希望看到离婚。女人是一桩婚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婚姻却不是为她们服务的——太具讽刺意味了。
参考资料:
[1] 离婚更难了?广东高院实施离婚冷静期惹争议,瑞雪,新媒体女性,2018. 07. 19
[2] 怀孕会改变女性大脑构造,做好当妈准备,潘姆·贝鲁克,纽约时报中文网,2016. 12. 20
[3] 亲密关系,罗兰·米勒 / 丹尼尔·珀尔曼,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01.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