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东北”张学良:活了101岁,死于36岁
1
许多年后,面对历史学家唐德刚的采访,后来活到101岁的张学良(1901-2001)喃喃地说:
“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36岁。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张学良说的36岁,指的是1936年他和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那一年,此后他被蒋介石下令软禁,一直到1990年91岁高龄时才完全恢复自由,说起来,人生能有多少个36岁呢?

▲张学良。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87周年,对于1931年的那个夜晚,1993年4月,在台湾台北中山堂观看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唱京剧时,恢复自由身不久的张学良,一时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他说:
“以前在北京的时候,我经常去听你爸爸梅老板(梅兰芳)唱戏啊,还记得‘九一八’那天晚上,我就是在听你爸爸唱戏啊!”
说完,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学良自觉失言,愣了一下。
没错,1931年“九一八”的那个夜晚,作为实际上独立于民国中央之外的“东北王”和“华北王”,当时沉迷于鸦片的张学良,正带着情妇赵四小姐(赵一荻)在北京醉生梦死,听梅兰芳在北京中和戏院唱京剧《宇宙锋》,所以,当日本人冲进东北军沈阳大本营的消息传来时,这位花花公子并未以为然,还认为日本人只是闹一闹而已。
2
1990年恢复自由身后,对蒋介石开始毫不客气开骂的张学良,曾经骂过蒋介石是“思想顽固”、“完全的自我主义”、“唯我的利益独尊主义”,但唯有对于一件事,虽然是花花公子、但却行事光明磊落的张学良,却勇敢地承担起了责任。
关于“九一八事变”,被后世传得有鼻子有眼的版本是说,事变当晚,张学良拍电报给蒋介石请示,结果蒋介石严令不得抵抗;但真正的事实是,蒋介石一直到事变第二天晚上、1931年9月19日夜晚才得知事变的消息,而真正下令不抵抗的,是当时正忙着听戏、没空理会3000万东北人民死活的“少帅”张学良。
作为当时实际上控制整个东北和华北的独立军阀,当时的张学良,岂是蒋介石所能命令和控制的?

▲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张学良继任成为东北和华北的统治者。
对此,1990年恢复自由后,在接受日本NHK、历史学家唐德刚、东北同乡会会长徐松林等多家机构和个人采访时,张学良均非常明确地说:
“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扩大战事的借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我下的指令,与蒋介石无关。”
对于张学良的这个说法,历史学家唐德刚起初听到也是非常诧异,唐德刚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连忙问说:“我们听了五十多年了,都是这个说法呢?都说是蒋公给你的指令呢!”
对此张学良连连摇头说:
“不是,不是,不是的。这事不该政府的事,也不该蒋介石的事。”
“我这个人说话,咱得正经说话,这种事情,我不能诿过于他人。这是事实。”

▲晚年张学良。
实际上,“少帅”张学良不仅在“九一八”当晚下令不抵抗,在随后的1931年底面对日军进攻时,尽管民国各界几次三番请求张学良抗战到底,但张学良为了保存军事实力,还是下令东北军放弃了东北重镇锦州,致使东北全境沦陷,从而助长加速了日军全面侵华的野心。
面对后世有意为他“洗白”的谣言,“少帅”虽然浪荡,但却敢于坦白历史、承担责任。
3
小名双喜、小六子的张学良,1901年6月出生的时候,刚好碰上母亲没奶,愣是靠着高粱米汤被喂活了下来,后来,父亲张作霖相继给他请了几位举人作为启蒙老师,16岁时,张学良就进入到了奉军服役。
25岁那年,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彻底击败吴佩孚,此后全面控制了北京政府,张作霖因此自封为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北洋军阀的领导人,被称为“少帅”的张学良也跟着一时风生水起、风光无限。
也因此,张学良平生最看不起的人之一,就有被称为“大帅”的吴佩孚。但命运喜欢开玩笑,张学良内战骁勇、外战却怂包一个;吴佩孚虽然在内战中落败,但却誓死不降日本人,以致被日本人割喉杀害,数十万北平市民自发冒着风雪为“大帅”吴佩孚送葬,却在心里无数次地骂娘痛恨“少帅”张学良。
人生,无非就是一种命运,哪怕你成王败寇,人民心中,也自有一番公论。

▲依赖父亲起家的张学良,是民国军阀里的“少帅”。
对此,经常骂吴佩孚只会“纸上谈兵”的张学良,内心也是痛苦的,有一次他对别人说:
“死太多人了,内战实在毫无意义。”
也因此,这位名列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公子哥,选择了用鸦片、女人和灯红酒绿来麻醉自己,在晚年接受历史学家唐德刚的口述历史采访时,张学良很喜欢吹嘘自己年轻时候的泡妞往事,并宣称自己当时在老婆之外,还有11个女朋友,并且这些女朋友,大多是有夫之妇:
“我给自己下了个考语:‘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
后来,张学良还给自己写过一首诗,他说:
“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
我虽并非英雄汉,唯有好色似英雄。”
这种风流,一直持续到西安事变后才戛然而止,1936年后,被蒋介石软禁起来的张学良,身边就只剩下了情妇赵四小姐(赵一荻)还跟随在他身边,一直到1964年,张学良才跟妻子于凤至离婚,并与赵四小姐正式结婚,对此,张学良颇有点郁闷地说:
“我跟你说,我这个生活呀,就是到了三十六岁,发生大转变。假如没有西安事变,我不知道我还会有什么经历呢。
所以,我现在的太太(赵四小姐)有一天,她跟我说:如果不是西安事变,咱俩(赵四小姐和我)也早完了,我(四小姐)早不跟你在一块了,因为你这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也受不了。”

▲1947年,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在台北。
4
对于自己被后世吹捧为“民族英雄”,张学良心里是有愧的,因此如果穿越回到1920年代、1930年代、1940年代的民国,他的名声,可是非常臭的。
1924年以前的北洋军阀,虽然独裁,但对于基本人权、言论自由却能做到大体不越界,等到1924年张作霖父子主政北京后,就开始大开杀戒,李大钊,名记者邵飘萍、林白水等,就是惨死在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枪口之下。

▲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张学良(左二)颇为浪荡不羁。
张学良也往往不顾江湖道义和民族大义,当1930年代中原大战打得难分难解时,他却背叛原本一条战线的冯玉祥和阎锡山,直接导致冯阎大败;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不顾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和东北沦丧的家仇国恨,却为了保存军队实力而拱手让出大好河山;1936年,在拜把子兄弟蒋介石已经对他非常信任的情况下,他却出人意料地发动兵变险些杀死蒋介石。
无数的事例都表明,在“少帅”眼里,利益才是第一位的,至于什么国恨家仇、民族大义、江湖情义,那都是狗屁,所以,后来被“捧得”很高的张学良,在恢复自由后仍然余生不敢再入大陆,或许也是良心有愧吧。

▲张学良晚年字迹。
1935年,戒毒成功后的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率领东北军到西北“剿共”,没想到不到两个月时间,就被红军歼灭了两个完整的精锐师,面对林彪的拳头和周.恩.来的舌头,张学良自感再下去情势不妙,对于蒋介石一再催促他“剿共”,1990年,张学良回忆起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时说:
“我真怒了,我的意思是这么一句话:你这个老头子,我要教训教训你!”
可西安事变后,往日风流倜傥的“少帅”张学良,先是被囚禁在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后来又先后被囚禁于贵阳市麒麟洞、贵州开阳刘育乡、贵州息烽县阳郎坝、贵州桐梓县天门洞小西湖、重庆歌乐山戴公馆、台湾新竹井上温泉、台湾高雄西子湾、台北北投,后来,侄女张闾蘅回忆起她在台湾看到张学良的样子:
“大伯(张学良)个头不太高,有些发福,头发灰白,几乎掉光了,怎么也想象不出当年英俊少帅的样子”。
5
在岁月的摧残中,少帅,是真的老了。
由于看守的特务们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彼此相望,形成一个包围圈,这使得曾经称霸北方的张学良极为不适应,被移送到台湾后,张学良每次出门仍然要提前报告,出门时,后面也总是紧紧跟随着一辆特务专车。

▲被软禁时期的张学良。
1958年11月23日,蒋介石在时隔多年后,再次接见了张学良,后来,张学良在日记中写道:
总统召见:下午两点,老刘通知我,五点总统在大溪召见。三点一刻蒋经国派其坐车来接,我同老刘同乘,约四点三时抵大溪。先在一空军上校家中候等,约十余分钟,总统已到,蒋经国同老刘来会同至总统行辕。我将到客厅,老先生亲自出来,相见之下,不觉得泪从眼出。
敬礼之后,老先生(蒋介石)让我进入他的小书斋。我说“总统你老了!”总统也说“你头秃了!”老先生的眼圈也湿润了,相对小为沉默。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
我恭问总统“身体安好,精神、饮食如何?”总统答曰:“都好。”总统问我,“眼病好些否?”余详答眼疾近情。又问我近来读些什么书?我答两三月来因眼疾,未能看书。自从到高雄以后,我专看《论语》,我很喜欢梁任公的东西,近来看了些梁氏著述。总统说:“好好!看《论语》是好的,梁氏文字很好,希望你好好的读些书,反(返)回大陆,你对于国家,还能有重大的贡献。”
……谈话时,赐以茶点。我问总统:“我应该看些什么书?”总统说:“《大学》和《阳明传习录》很好。”总统说西安之事,对于国家损失太大了!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

▲张学良与结拜兄弟蒋介石。
——对于这场大约半小时的会面,当时仍然处于监视之中的张学良,显得非常拘谨和保守,但1990年完全恢复自由后,他对于蒋介石的评价开始大胆起来,有一次,他对外评价蒋介石说:
“他不使唤人才,他使唤奴才。”
“蒋先生这个人,我批评他,他要(是)有机会,他真能(会)当皇.帝。他的思想非常顽固,旧的思想,不是当代的思想,蒋经国就不同,所以我可以说,到台湾以后,要不是蒋经国,蒋介石就没有了,现在也是没有了。····介石没有中心思想,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他自己,(我)本来很尊重蒋先生,但后来不尊重,因蒋先生完全是自我主义·····唯我的利益独尊主义。”
6
由于以为自己会老死台湾,于是张学良就在台湾阳明山为自己买了墓地。
“连自己与赵四小姐的墓穴都挖好了,还经常去看,谁晓得他活得比蒋介石、蒋经国久,最后还可以定居并老死美国,在阳明山的墓地竟未派上用场。”
张学良一生共生有5个子女,其中与于凤至分别生育了三子一女,分别是:长子张闾珣,次子张闾玗,三子张闾琪,女儿张闾瑛;另外,张学良还与赵四小姐生了儿子张闾琳。
在台湾期间,张学良与于凤至生的三个儿子当时都已去世,于是张学良便将三个儿子的骸骨都埋葬在阳明山自己购买的墓地边上,没想到的是,他靠着豁达与认命的心境,反而成了时间的胜利者,最终他没能埋骨大陆,也没能埋骨台湾,而是最终老死在了美国夏威夷。

▲张学良原本以为自己会老死台湾。
但他内心仍然是酸楚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侄女张闾蘅回大陆前,他特地嘱咐侄女,要去给张作霖上坟:
“张家几十年来,都没有人去老家给爷爷上坟烧香了。”
到了晚年时,张学良视力越变越差,连最爱看的明史和圣经也几乎不看了,日常生活里,他只是经常与亲戚们一起打打麻将,并且麻将都是特别定制的,每张牌都很大,像扑克牌一样大小,以方便张学良看清楚牌面。那时候,麦当劳刚刚引进台湾,一生最爱新潮的张学良,还一边打牌,一边叫人去买麦当劳来吃。

▲张学良在台湾被软禁期间。
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国民党对于张学良的监视明显放松了,于是,张学良便经常外出活动,侄子张闾实回忆说:
“(1988年后)在台北的超市及百货公司都可以遇到他,每次都有两三人陪同。但大伯(张学良)明显老了,走路、行动都比以前慢。一次,我看到大伯要到二楼去上洗手间,爬楼梯非常吃力,想上前扶他,他却对我说:
‘我们张家的男人是从来不需要人扶的,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往前走。你要记住了,因为你是张家的男人。’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
7
再风流不羁的少年,也终究会有想家的那一天。
1990年6月,张学良首次在台北公开庆祝寿辰,那时,他已经90岁高龄。席间,他点名要听大陆音乐家马思聪的小提琴《思乡曲》,那时,因为文革被迫从大陆出走美国的马思聪,已经去世整整三年多了。
《思乡曲》的节奏缓缓拉开,张学良先是闭目沉思,不久,前来祝寿的人们发现,张学良潸然泪下、泪流满面。

▲晚年张学良。
1994年,张学良和赵一荻夫妇正式离开台湾,前往夏威夷定居,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侄女张闾蘅回忆说:
“大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应该是到了夏威夷的时候,我们请他出去吃饭、陪他聊天。以前在台湾,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每天出来一直都有人看着,一般是两辆车,一人开车,另外一人坐在后排一言不发,后面还有一辆车紧跟着。直到大伯到了夏威夷,这双眼睛就没有了,可以我行我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气氛不一样了,一切都过去了。”
终于摆脱了监禁生活的张学良,在夏威夷的日子,经常喜欢坐着轮椅出去散散步,然后带点东西喂喂鸽子,逗逗小孩,打打麻将,“他喜欢热闹,喜欢朋友多……就是喜欢热闹。”
一生风流、唯怕寂寞的“少帅”,平时生性乐观,即使是在被软禁的几十年岁月里也从不流泪的他,却在妻子赵一荻去世时,流下了眼泪。
2000年,89岁的赵四小姐赵一荻,在陪伴张学良整整72年后终于去世,她死后,已经100岁的张学良流着眼泪对侄女张闾蘅说:
“前几天,她还好好的,怎么人说死就要死了呢!你看前几天,我才跟她开玩笑:‘你走了,我就找一个女朋友去’,她就跟我说:‘我作鬼也不放过你!’”
他一生风流倜傥、女友无数,到老来,却只有一个赵四小姐赵一荻,始终陪伴在他身边。

▲晚年张学良与赵四小姐。
一年后,张学良最终于2001年10月15日(夏威夷时间10月14日)去世,享年101岁。
他死后,那位他曾经奋力追求、当时已经104岁的宋美龄,特地嘱咐辜振甫和其夫人严倬云代表她,到夏威夷参加了张学良的追悼会,并送上了一束署名为“蒋宋美龄”的鲜花,置放在“少帅”的灵前。
便纵有万般风流,也总被雨打风吹去。
参考文献:
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
曾景忠:《张学良自述: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炎黄春秋》2004年第1期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重庆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