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写书】写作时间和节奏
写作节奏的设定,对我来说只有四个字——推倒大法……
重新来,这四个字是——倒推大法!
比如我计划这本《当马路过马当路》明年六月上市(暑期档、618活动、上海书展),那么明年四月份之前一定要和编辑修改出最终稿了,那么我最晚明年三月要写完初稿。
算一下时间吧,今年八月份完成前期构思和大纲的工作,九月正式动笔写。截止到初稿完成,可以利用的时间一共有七个月,中间刨去类似旅游这种一长段时间无法写作的情况,大概还有六个月,也就是半年的时间。
根据我的大纲,这本书最终应该初稿是十五万字(最终稿会删成十二到十三万字)。六个月要写十五万字,那每个月就是写二万五千字。再拆分到周,每周要写六千字出头。
也就是说,平均一天一千字不到。
所以每当听到别人说“你写得好快啊”,以及有人抱怨“长篇小说太长了,没有时间写啊”,诸如此类的话语时,我都会觉得很诧异。至少单从时间和长度上来看,要完成一本长篇小说,是很轻松的。
据统计,你每天在微信上打的字,要远远超过一千个。
你问我谁统计的?我不是说了嘛。
——据。

当然每个人写作的方法不同,我也并不是每件事情计划性都这么强,我说的只是对我个人来说最为科学、合理的创作节奏。
因为我每天的工作不是只有写小说,或者说,我只愿让写小说占用我生命的一部分。那么每天写两千字左右的内容对我来说刚好是一种微醺的状态,既保持了创作的乐趣和热情,又不至于陷入苦恼和疲累,还有大把时间做其他事。
尽管我采取的是这种方法,但还是要说,写作是快乐的事情,不用被死板的框框束缚住。状态好的时候多写一些,没状态的时候就去休息,不是真的以天为单位要求自己一定要写到第几个字的。这违背了创作的初衷。
我基本上是以月为单位做校准,不要差得太多就行,超额完成无需高兴,未达目标也不用气馁。这是计划,而非任务。之所以做这个计划,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作品,不要本末倒置,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写作,那可就糟糕了。
在我的朋友中,时晨的创作方法和我完全相反。若把写书比作跑步,我大概是接力赛或者马拉松,会尽可能分配自己的体力、精力和欲望。而时晨是短跑,充满爆发力,在自己最有热情的时候一气呵成,可能一个月之内(甚至两周)就能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且保证质量。
说实话,他每次完成这种近乎神迹的表演,我都很赞叹。我自己曾有一次,因为临时插进来一个其他项目,于是逼迫自己一天写一万字,最终两周完成一本小说(具体是哪本大家可以猜猜,不过一定猜不到)。写完后我感觉整个人非常疲劳,还是合理分配精力比较适合我啊。
至于写作的时间,我认为什么时候有空,就什么时候写。
以前我也认为,写书是一场浩大繁复的工程,需要焚香沐浴,换上干净的衣服,调整舒服的坐姿。关上门来,把手机留在外面,给自己几个小时,什么事都不做,只是写书。
可这不像写书,倒像做法。关键是,这样根本没法写。
写书应该抓紧一切空余时间,是随时随地的行为,哪怕只有一分钟,只够写上一句。不用怕出错,重要的是写,随心所欲,无法无天。
哪怕你学业再繁忙,工作再辛苦。只要还有时间吃饭、睡觉、看电视电影、玩游戏、看书……就代表有时间写作。
不用把初稿写得尽善尽美,初稿的目标是把自己的创意和故事通顺地写出来。如何把它变得漂亮,则是改稿要做的事。
每一本小说都要写两遍,第一遍(初稿)写给自己,第二遍(修改)写给读者。
所幸我没有那么可怜,那么破釜沉舟。我依然保持自己工作、休息、娱乐、读书的正常时间,只是不刷豆瓣不刷微博不刷朋友圈,少看一些新闻和公众号,少和人在网上聊天(本来我也不太和人在网上聊天),到今天,已经把《当马路过马当路》写到了5859字。

这是直播写作的第三篇,本意是想真实记录自己在一本长篇小说从无到有的写作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想法、愉悦和烦恼。不是教程,亦不具有多少参考性,欢迎各位作者交流探讨。
之前两篇《构思及大纲》、《标题、开头及目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公众号历史消息中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