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家园》读后感
第一次听说高尔泰其人,自然是在兰大。一个同学曾对我说,“美是主观的”这句话就是高尔泰说的。对于这个名字,我只是感到好玩,很自然地会联想到人们所熟知的高尔基,对于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会起这样的名字有些莫名其妙;对于这句话,细细琢磨起来却有着十分的道理。《寻找家园》这本书也已经买了很久,近期终于读完了。整个阅读过程可谓是沉浸在愉悦和享受之中,爱不释手的程度前所未有。虽然上学期间购书不少,可最近真是遇上了书荒,看着以往迫切要读的各种书籍总是提不起胃口。糊里糊涂选择了一本,大多数是勉强读完,像是完成一项任务一般不停往前赶,根本谈不上期盼的阅读乐趣。很多书读完了,价值也就彻底消失了,所以弄得我现在都害怕读自己买的这些书,生怕又会大失所望,慨叹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但本书在继续购书与否的纠结中给予了我莫大的慰藉,提醒我仍有很多好书值得保存和推荐,其精神价值无法衡量。
《寻找家园》应当是具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集,讲述了作者在新旧中国所经历的坎坷人生。其间,对于苦难的描写令我震撼不已。对于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来说,想要心同体受书中所写的荒唐年代和曲折经历自是已无可能,但也使我对何谓苦难、何谓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三十而立,我却一事无成,还惹得一身麻烦,总觉得目前的生活不堪透顶。可是与书中作者的经历相比,不幸的程度简直是天壤之别。事实上我也知道,这种纵向的比较是毫无道理的,只有在与同时代的、身边的人的比较中取得优势才是幸福感的可能来源。只是作者面对挫折与痛苦的态度同样令我肃然起敬,起初我以为那或是玩世不恭,但读完全书,还是觉得并非如此。作为一位不畏艰难与强权、追求和捍卫真理的学者、艺术家,以精神世界的自由和充实抵挡客观现实的俗物浊流,或许就很自然地表现出这样的风骨。作者用尽大半人生都在寻找家园,这是对自己精神寄托的不懈追求,从江南到西北,从西南到华东,直至出走他乡,没想到的是,安居国外成了最后的归宿。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由人及己,虽然我只是个寻求生存的小小人物,却也有着希冀获得精神自由的崇高追求,不愿毫无挣扎的放弃与沉沦,只是如何能够实现愿望,仍在苦苦探索之中。
作者大部分的青年时光都是在甘肃度过的,而我也在那里整整呆了六年时间,尽管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却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莫名的亲切感。甘肃偏居西北一隅,以兰州重镇作为省会城市,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门户。以省会为界,兰州以东地区并不荒凉,也根本不存在沙漠、戈壁之类的地形,有些地区例如陇南、天水却有着与四川相同的地貌特征、气候环境,那些没有去过甘肃的人大多并不了解这一点,总喜欢以偏概全、妄自揣测;兰州以西进入河西走廊,可能就变得地广人稀一些,尤其到了酒泉、敦煌、嘉峪关等地更是如此,但我并没有去过,因此也不愿妄加评论。不知道为什么,甘肃两个字总能让人联想到荒凉、贫困、偏僻、戈壁等等词汇,即便是不如甘肃的青海、宁夏、西藏也并未和上述词汇让人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这一体会并非我个人独有,大凡我所认识的其他省份尤其是东部省份的人,一旦听说我是在甘肃工作的,总会很不自然地流露出或是同情或是鄙夷还带有不解的复杂意味,除非你说自己在兰州,还会多多少少地缓解一下他人的上述情绪。个中缘由,不得而知。尽管我已离开天水,但我从未有过厌恶甘肃的任何情结,至于为什么还要离开的原因,那就是复杂的难以说清了,甚至现在要我重新做一次选择,可能我会永远地留在那里。
作者之所以和甘肃扯上关系,缘于那里的敦煌莫高窟,在他看来,留在偏僻荒凉的戈壁中研究壁画也许是能够避开俗世纷扰的不错选择。自然在当时的中国,依作者的年龄,那还是一个近乎童话般的想法。做学问的人喜欢思考,往往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可又不能与社会完全脱离,在中国必须有个所谓的单位才能生存下去。有了单位就有了组织,也就不可能具备个人想要的哪怕是相对自由。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作为中国社会中的一员,要想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必须找一份体制内的工作。而身处体制内,我们就必须忍受颇为繁琐的日常事务,就算你不是党员,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政策,你所需要的那一份静也就只能是打了折扣的。现在的我已经有了一些两面性,白天在工作单位面对学生、领导、同事需要一张面孔和心情,夜晚躲在自己的家里总会留给自己片刻的宁静与自由,读书、娱乐、遐想、沉思,那将会会是另外的一个我。这是有些痛苦的生存方式,也是对现实不满的无奈之举。高尔泰一直想要一处幽静住所,在成都似乎也曾实现了这一夙愿,只是那也只是短暂的欢欣。房门永远无法将你所不需要的一切挡在外面,那些多是些不速之客。因此,静与不静,还是多在于内心,面对是是非非、尔虞我诈,也许习惯就好。
既然做学问并不需要太过安静的环境,那么需要什么呢?从本书中我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的方法。从现在开始,我必须坚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不能再东开一枪、西打一炮,漫无目的、毫无计划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想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必须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特定的专业或课题。尽管有些是不自愿或者无兴趣的选择,也必须通过长久的学习和研究激发出自己的热情,否则,将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炒冷饭、捡烟头。三十几岁的年龄并不算晚,我也看到很多大学者也是从青年开始专业读书、好好做学问的,直到暮年终成大家。我必须要有所规划、不能急于求成,但必须保证充足的时间和按时完成既定的任务,争取能够出一些较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现在的单位性质对于我的研究有利有弊,而且利弊表现非常明显,如何把握这些全靠自己。评上高级职称不是我的研究目的,十几年后能够成为有些影响的学者才算是有所成就。在读博期间,研究上的知己算是一人难求,幸好还有一些师兄、球友算是同道中人,和他们讨论一些科研上的得失进退,乃是学习中的一大乐事。现在这些情境皆已不可再现,一些苦恼无人诉说只能诉诸笔端,但愿以后会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邂逅。
最后,唯一让我对作者有些不满的是,他对于自己女儿的遭遇所应该负有的责任。这样的苛责也许没有道理,可是作为父亲来讲,撇下患病的女儿与爱人出国最终酿成了女儿不幸离开人世的悲剧,总会让人有些难以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我不得而知,如果最终没有发生那次意外,并且他们也将高林接到了国外,也许我无话可说。只是命运弄人,不如意的事情总会在你最担心的时候发生,至少从结果来看,我不能原谅一位父亲的失职。
说是读后感,其实大多谈了自己的近况和感受,并没有对作品更多的评析。我还是不太会写读后感,更不会写什么书评,也许只是我自己想说的话太多,才会有了写这些内容的冲动,根本与他的作品无关。唯一需要重申的,《寻找家园》是一本好书。我可能没有时间会去读第二遍,因为我总觉得还有太多的好书需要去读,但其中的内容却在某段时间打动了我,让我深有感触,让我深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