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笔记:乐记第三
本记的大意:不如跳舞
○ 厘清关于《大武》舞乐的一切
一、大武的缘起
武王十二年辛卯,率西南诸侯伐商,甲子日清晨,商周坶野之战,武王克商。 吕氏春秋仲夏纪的记载则认为,武王动员了周国的六师伐商,六师还未抵达,武王即以自己的精兵在牧野击破商纣。
夏四月,凯旋至丰,在太庙敬献俘虏,祭祀祖先,此后命周公制作大武,礼记明堂位篇则记载,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
总之大武的主旨是纪念武王平商的功业,根据周官的大司乐条目记载,这是天子祭祀先祖的乐舞,也被诸侯采用,非常重要。礼记祭统篇提到,祭祀过程中有三点很重要,进献之礼最重要的是裸祭、音乐最重要的是升歌、乐舞最重要的是武宿夜。宿夜这两个字可能是衍生出来的错字,意思也可能是整夜,因为周官的大司乐条目之下也提到举行大祭祀的时候,编钟等乐器要连夜悬挂。
大武提现的是武王之志与周道。论语记载,颜渊问治理邦国的正道,孔子回答他说,历法遵行夏代的制度,车马遵行殷代的制度,冕服遵行周代的制度,而采用韶、舞这两种乐。舞是武的通假字。论语里同样提到,韶乐尽美尽善,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大武不仅表现武王的功烈,也是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武力的真正价值,左传认为,武王使用武力,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
二、大武的周边
大武的舞蹈在祖庙里进行,乐师们演奏的音乐遵循無射调,国子们唱歌的调子是夹钟调,他们唱的歌曲可能包括诗经周颂里的武、桓、赍等若干篇,根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把周颂的篇章与大武的六个章节进行对应。
○ 第一章:时迈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 第二章:武
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 第三章:赍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於绎思。
○ 第四章:不详
○ 第五章:不详
○ 第六章:桓
绥万邦,屡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之。
此外,执竞篇为祭祀武王而作,对整个祭祀的流程进行描述,提到钟鼓音乐的喧阗之中,祭司举行降神仪式、神灵附尸,尸代表武王享受献祭。
执竞: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三、大武的表演
礼记乐记篇提到的宾牟贾、孔子关于武的对话,将大武的表演,分成六章。
▽ 大武第一章:舞蹈之始。
舞者们头戴冕冠,手持红色的盾牌、质地为玉的斧子以及戈——根据礼记祭统篇的说法,领舞的君王站在队伍东边的上位,从场地的南面,带领群臣进入初始位。
鼓声响起——庙堂之下,又被称作为建鼓的悬鼓,设立在庭西,应鼓设立在东边。礼记乐记篇认为,鼓鼙的声音喧哗,喧哗诱发人心思动,催促众士前进,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诗经也提到,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鼓声持续很久,而演舞的人们保持队列、立于原地不动——鼓声代表戒备,戒备时间很长,代表着武王忧虑自己不能得众,为此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等待诸侯到来。
舞者等鼓声停下来,三次迈步,遍及整个场地,而后回到他们的起始位置——象征第一次孟津之会。
▽ 大武第二章:这一段舞蹈代表灭商。
国子组成的歌队咏叹与反复咏叹——宾牟贾认为,歌队长长叹息,象征武王的担忧,担忧抓不住时机。武王伐商之时,商国的主力已被投入跟东夷交战。吕氏春秋慎大篇则提出,武王担心己方抵达殷郊的日期,与他跟胶鬲侯通报的不一样,导致胶鬲侯因情报错误被商王杀害。
舞者从原位再次向北前进——象征武王去讨伐商国,率军渡河北上的经历。
领舞的王与大将,挥动金铎,指挥舞者分开行列,按照铎声的节拍指挥队列行进,而后汇合表演——军队分进,意思是为了及时赶到战场。
舞者前俯后仰,迅速变得节奏快、动作幅度大——体现太公作为大将,发扬他的威武,与武王配合指挥不同军队进击。
舞者由铎声领舞,进行表示作战的杀伐动作,一击一剌为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被称为伐,每一章表演四次伐。
▽ 大武第三章:这一段舞蹈代表凯旋。
舞者队列向南行进,表现凯旋。
▽ 大武第四章:这一段舞蹈代表入侵南方。
舞者队列行进、展开与杀伐,可能是表现进攻江汉,稳定南方的边境线。
▽ 大武第五章:这一段舞蹈代表分封诸侯。
舞者队列向东西两个部分,体现周召二公东西分治,象征大封诸侯。
▽ 大武第六章:这一段舞蹈代表天子功成、天下大治。
舞者恢复整齐的行列,行列紧凑简短,代表治理宽松,这一段表现偃武修文、祭祀朝觐、兴学养老、制礼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