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埋头赶路,也抬头观星
妹妹约爬山,自告奋勇说要替我背包。我傲娇拒绝:人家老当益壮,寄几的包包寄几背。这是个笑话,笑深了,又略感凄惶。生活匆忙,不断埋头干路,赶着赶着,会忘了来路的悠长,忘了在这条路上跋涉太久,已堆积了岁月的重量。啊,我们就进入被他人照顾的季节了?这么快?
曾经,“未来”是更美好的词,时间是取之不竭的源泉,偶尔会有那样的错觉。但生活就是就是那么愁人,到了一定阶段,人就得掐着表倒推时间,比如“还有多少分钟该接孩子”“还有多长时间该交活”……手机上,闹铃和提醒事项变成了最常用的功能,而且是无数个事项,不知不觉中将生活的节奏变得紧张,变得碎片化。
下半生,应该怎么过?看到朋友抛出这个题目时,是有点心怯的。幻想的年龄才十八啊,偶尔还可以冒充小姑娘啊,怎么就要规划下半生了呢?想起曾经发生在身边的事:有对密友是姐妹俩,姐姐把妹妹照顾得太好,有一次她要外出,留了张字条让妹妹去交水费。妹妹告诉我,看到纸条的那一瞬间,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感觉生活的重量一下子就砸到我身上了”,她说。我完全能理解那种感觉,一点都不认为她矫情,因为眼泪无关交水费这件事,而是关乎她要独立面对生活的那部分。她还没做好准备,也不想做好准备。
而我,也没有做好如何面对下半生的准备。
虽然偶尔和朋友们嘴炮,未来相约一起养老,关于养老,以一种虚妄的想象力描摹出无数明丽的版本,之所以这样,大概是心理距离拉得很远。不进入具体论证和实操的事情,总是轻松的,涂抹着一份超现实的浪漫色彩。就像那些网络流行的闺蜜们老成快乐老太太的插画系列,那么快乐、烂漫,并不会背负现实生活的膝盖痛、腰痛、脑壳痛……只要优雅地老去就好了,而现在?对不起,我们还年轻着呢。
我们也曾有过无数梦想,普遍意义上会在前半生努力去追寻和奋斗,以期梦想成真。但现实中的我们,多多少少都和现实达成了妥协,在数次博弈之后或得意,或失意,最后努力寻得Inner Peace,幸运的时候,达到情绪和逻辑都自洽的状态。
后半生自然是这条路的延伸,两者之间本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哪一天分分钟离不开保温杯?记不得,就像其实也狂纵一下,坐坐过山车,吃吃冰激凌。就像我喜爱的那个秋裤女神,一面煞有其事地强调“秋裤”乃妇女良友,一面元气满满地蹦蹦跳跳,说她是九零后也不差,谁不能九零后呢?谁说人一定要按年龄划分呢?前半生和后半生,也不过是赛程的前半场和后半场,赛末点还远得很,别泄气,别泄气。
后半生这个词也非常宏大,好像还因人而异,因参考物的不同而不同。孩子是人生之重,平行对比老朋友,年龄相差无几,但高中生、大学生家长和小学生家长相比,显然就从容得多,笃定得多。换位看看,大概因为生活的未知性被消灭了一些,因而心态淡定娴熟一些,他们被打趣为“空巢老人”时,竟然是喜滋滋的情绪多过忧伤惆怅,颇有些奋斗多年得解放的欢欣。所以我们的孩子们啊,有些也感觉太过良好,总以为父母的“嫌弃”是打了引号的,殊不知有时这种嫌弃就是嫌弃本尊呢。
那么我的规划是什么呢?作为小学生的家长,先把眼前的事情干干干好吧大概,所谓埋头赶路。生活的各种事务具体得不能再具体,坚持扮演含辛茹苦的老母亲吧;作为妻子,好好地和合伙人经营“幸福人生.Co., Ltd”,正如前半生签约合同时认证的那样;作为儿女,好好地孝顺老人,出爱出钱出力……出演技……争做复合型高分子材料的优质社会人,好人。
最后,作为个体(先人后己好品德)——埋头赶路的同时,不忘时常抬头看星。说不定,天上那颗最亮的星星,就是时刻提醒你坚守初心的梦想。也在你偶尔疲惫时,为你远程充电,让你一闪一闪亮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