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忘的面试经历
查看话题 >不轻易说的话
面对现实,保持真实。
我的实习已经进行了两周。
办公室的同事除了大部分德国人之外,有一个菲律宾裔的英国小哥M还有一个中国同事。
德国同事都是客气但是比较疏远的。平时他们在一起呱呱的聊天,并不太主动跟我们亚洲脸说话。除了一个女孩子A偶尔主动跟我聊天以外,其他人基本不太理我。不过我在德国受的冷脸实在已经太多,早就习惯了一切。更何况,当我有问题请教他们的时候,他们还是非常热情耐心地帮我解答的。这就够了。我很满足。
工作关系而已,大家有事一起合作处理就足够了。我不指望交到朋友。
但是M似乎已经无法忍耐这一切。有一天,他跑过来问我,单位组织的新人活动要不要一起参加?我说还没想好。令人意外的,他竟然求我一定要跟他一起去。我问为什么,他说德国人只跟德国人玩。如果我不去,他将会是唯一一个没人搭理的。
我对他说的情况表示理解。他接着打开了话匣子,跟我一顿吐槽德国人是如何冷漠、排外的。他说在伦敦的时候,每年都能交到新朋友。来到德国,一年都没有交到一个朋友。这很不正常啊!
我安慰他说:“我都在德国待了7年了,也没朋友。这很正常。虽然,我们也都是正常的、应该交得到朋友的人。”
M马上激动地回应我:‘’对啊,我们是特别正常的人,为什么在德国一个朋友也没有?!”
有些道理M现在自然是不懂的。他还太年轻。我也不会告诉他,虽然他的德语可以应付日常交流,英语更是母语—— 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英语好到惊人并且乐于说英语的德国人比比皆是。但是,他跟我一样,“不幸”地长了一张亚洲脸。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德国人对亚洲脸是不感兴趣的。对亚洲脸和文化感兴趣的德国人,又有很多其实是不太正常的……
这些刺激人的负能量,我自然不会跟外国友人分享,而只能在自己的自留地里唠叨唠叨。
我更不可能因为自己已经适应了环境,并且有意长期在此工作,就板着面孔,以“过来人”的姿态“教育”M:“年轻人,你肯定是太敏感、想太多了啊,德国人其实是很好的。你要主动交流啊,提高你的德语水平……”这都是假话。德语水平是通过交流锻炼出来的,并不是练好了才能去交流。这是其一;其二是若你长着欧洲面孔,即使不怎么会德语,即使懒到只想说英语,照样会有德国人愿意跟你聊。
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环境只能去适应而无法改变。但即便如此,我也没办法骗自己、骗别人说,环境都很好,你不好只是因为自己不努力。
面对现实,保持真实。这很重要。它不光让你给人感觉舒服,更能使你心态平和。特别是出国时间长了,看到太多心态失衡的国人,我更警告自己:无论什么境遇,永远不卑不亢。不能因为自己过得稍微好一点了,就摇身一变,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姿态,教育或者嘲笑新来的人——他们正是曾经的我。
面对现实的前提是能看到现实。有的人德语很好,他会告诉你说:“你这么惨,是因为你语言差。德国人不歧视外国人,只是不喜欢说不好德语的人。”
他们说的是不是事实呢?可以说,有一部分是事实。但是,他们不会告诉你,他们德语好是因为本身就是德语专业的,或者从大学、甚至中学就开始学习德语,再或者他们的伴侣就是德国人。
工作中,也遇到过几次德国同事夸我德语好。甚至非常贴心地说:“我很好奇你是怎么把德语说这么好的”。我会先谢谢他们,然后接着说,我已经在德国待7年了……他们会接着说,怪不得。这时,我很满足。因为我终于不再沾沾自喜于“德语好”这一件连屁都算不上的事情上了。
我虽然尽量诚实,但上述回答也不是我全部的“事实”。我没有时间与契机跟人讲述下面这段冗长的事实:
在德国待了7年,德语只能说够用,但算不了太好。在我抑郁情绪发作的时候,经常一两个月的说不上一句德语。有时候想积极面对生活,跑到外面跟人聊天,常常聊几句别人就礼貌而客气地悄悄挪走。前五六年我的口语一直都很烂。只是到了要找工作的时候,迫不得已硬着头皮去练,穿梭于不同城市,接受了20多次面试并被拒绝之后,才有了今天这种还算能用的水平。
我也没有太多机会告诉别人,为什么我会有比同等情况的人多好多的面试机会。事实是,我的简历很“清白”,功夫都在求职信上。我的求职信,自己认认真真写完之后,又分别找不同的德国人改了三遍——因为每个人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不同,我不敢把宝都押在同一个人身上。哪怕他是母语者。为了让这些跟我关系一般的德国人能尽心帮忙,我虚心求教,又请人吃饭、送小礼物……
面试当中,也曾受尽挫折。拒信收到手软。最后是真真从面试中总结到了经验教训,慢慢的不需要提前“背台词”也可以在面试当中对新提出的问题作比较恰当的回答了。
在家自己编造的、别人教给你的台词,背上一百遍,都不如亲自到面试现场演练一遍来得真切。
更不要把自己的失误归结到“没自信”这种空洞的理由上。除了少数明明自己毫无准备、毫无优势也一辈子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以外,大部分人的自信也都是靠无数次的经历慢慢练出来的。跟自己说“我就是太不自信了”,这只能是消极心理暗示。你保准以后还能按照自己的定位继续不自信下去;反过来,每天告诉自己“要自信”,也没太大用处。有效的方法是,干脆就把充满漏洞和缺点的自己放出去,死皮赖脸地去面对生活。时间长了,挫折多了,焦躁、紧张、不自信这些负面心态慢慢都会削弱。
最后说点题外话,我一直不懂为什么有人会拿某领域天赋极高的少数人作为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莫扎特几岁时,没学过钢琴,看他姐姐弹了一首曲子,自己就会了。可他是莫扎特,你是你啊。伟人的经验若能轻易借鉴,那就不存在伟人和常人的区别了。我们早就生活在物质和精神都极大丰富的gongchan zhuyi社会了。
(谢谢继续关注这个公众号的朋友们。我只是偶尔没有灵感,不想跟大家说太多废话,才没有更新。但我并没有放弃书写生活。)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我的原创公众号:玩玻璃球的荒原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