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生活》
1、“哪个小孩不是在委、屈里泡大的?”
《火星生活》,韩剧。翻拍自英剧。讲述一个执着的警察在捉拿罪犯时,被撞伤大脑,“穿越”到三十年前他小时候即1988年,得以发现罪犯和他的关联,最终破案。
断断续续跳着看,没有整体感。但,还是有两点值得探讨。
首先是连环杀人犯。主角穿越到1988年,罪犯是和他差不多大的小孩。通过各种线索的搜查,得知罪犯的成长经历:家庭暴力,孤儿院暴力,养母暴力,导致罪犯最后身、心、灵变态扭曲。
好像很多年了,悬疑片都和“精神分裂”有着不可隔断的联系。美剧、韩剧的悬侦片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最后,归因于“原生家庭”导致的孩子扭曲性成长,导致长大后犯罪。当然,电影、电视因剧情的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偏激或极端。但是,孩提时代的创伤或一系列事件对其成长的重大影响(这里指不安全因素的影响),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去年看《心理神探》,里面的侧写师,调查重刑犯的成因。结合具体事件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大多和“强势”的母亲有关,而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是缺失的——忙着挣钱、工作、事业。同样,强势的父亲,缺失的母亲也会造成类似的罪犯。然而,父母都在孩子的身边,他们的身心是不是就不扭曲了呢?很难得出结论。
“哪个小孩不是在委、屈里泡大的?”皮皮说。
看到这句话是不是心有戚戚?如果是,那就认同吧,认同之后才能让自己少些扭曲。 看到这句话是不是觉得偏激?如果是,那你该高兴,你的状态属于大众认为的正常。 其实,我听到这样的话,心中酸涩不堪。为何不能避免?为何避免不了?
文明的今天,为什么会出现“养育失衡”?结论只能是“父母”并未“成年”。推而广之,看似是大人的“我们”,成年与否还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2、片子就是骗子
《火星生活》结局是将罪犯绳之以法,但,最终结局不是破了案,而是最终他选择留在“梦境”中。看完这部电视剧,得出的结论是:人都愿意留在他(她)愿意留的地方——他大脑营造的或者想象的。
于是,第二个值得思考的是:现实和梦境。
眼睛被层层“观念”包裹着,哪里能看得清一片叶、一根草、一朵花?整个生命都用来为自己营造(想象)的世界而战——是的,你想的没错,就是堂吉诃德。(成功失败、正义邪恶、信念主义等等。)什么是真正的现实,你甚至都不会去“看一眼”的吧。
“现实”和梦境的本质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我二舅常说,片子片子就是骗子。无对无不对。
在现实生活里常常过得不如意,于是就会“躲、避”到“虚拟世界”里面去。这个虚拟世界可以是各类电影电视,可以是电脑游戏,还可以是自己大脑丰富的“创造”。
大师说:绝大部分人生活在自己给自己创造的“虚构”世界里。
究竟什么是真实的“现实”?大师说虚无才是我们的现实——不好意思,盯着这句话看了好几年了,自己也还是没有搞清楚。
但是,关于“虚构”的世界有部分是理解到了。举例:
很多人都生活在“情绪”里:愤怒的人就生活在愤怒的世界,悲伤的就生活在悲伤的世界,恐惧的就生活在恐惧的世界,如此等等。(真的有那么悲伤?有那么愤怒?有那么绝望?……悲伤、绝望、愤怒的原因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真的吗?)
很多人构筑的“理念”大厦:“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只要有下层阶级,我就同流;只要有犯罪成分,我就同俦;只要狱底有游魂,我就不自由……”;“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唾倒……”(我肯定做不到,这不是属于我的“现实”。)
《火星生活》的主角,因为要挖掘自己小时候的记忆(因为他不快乐,因为他一点都不合群的原因,等等等等),穿越到1988年。刚开始,总想着要回去。最后却发现,似乎只有这里生命才有了力量才有了价值,他终于可以笑了。觉得自己活得更有“值得”,更有生命力,更能面对现实了。所以,留下了。
那么,我们愿意留在哪一个现实?什么样的一个现实更适合? 不知道!!!
反正,片子就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