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经常被人问到这样的问题——石器时代的遗址有什么好看的么?
我是这么回答这样的问题——倘若想通过参观遗迹去培养自己的历史学术研究意识,石器时代的遗址是不错的选择。这段历史,如果能称之为历史的话,没有故事可以讲,那么对这段时期做出的一切结论,必须经历批判性思维的过程,那种对证据进行解读,得出理论,并用新的证据验证理论的过程(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话题,详见鄙人拙作,当我在谈论批判性思维时,我在谈些什么,https://www.douban.com/note/625654883/)。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那么多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石器时代反而是学术研究相对而言的一片净土吧。
一般而言,石器时代当中,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Age)遗存相较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 Age)多些,新石器时代以打磨石器为特点(不再是“看起来和一般石头没什么差别”的石核了),除此之外,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会有了阶级分化,有了原始的文字和宗教,有些地区的先民开始种植粮食和饲养牲畜,这些特点能在展览中有条理,有证据的展示出来,那就算是蛮好的事情。
杭州的良渚就是一个颇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良渚的博物馆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但去年来的时候这里在整修,说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博物馆。今年7月份,这里的新博物馆开放了,于是我就忙不迭地跑了去。


当然,说到国内像良渚之类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展览在布置的时候有一些很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的事情,那就是拼了命地要把这些遗址同所谓“中华文明5000年”联系起来。这个“五千年文明”的说法在学术界大概是不会有人认真提起来的,因为总不能说“发现了几个聚落遗址”,就说那会儿的中国文明已经可以变成邦国了吧(按照这个标准,欧洲的文明史更古老),这个5000年文明,更多的是虚妄的所谓民族自豪感作祟,遗憾的是,在中国,去哪里的博物馆,这种所谓的“民族自豪感”都是无法摆脱的(更像是上级交办的政治任务),无论如何,总要拼了命地证明“我国文明比国外早XXX年”,哪怕缺乏证据,也一定要强行五千年,这是让我觉得非常无语的地方,良渚亦不能免俗。

我去看的第一部分的展览是“良渚遗址的发现和保护”,介绍了这个地方从“发现第一批文物”到现在被彻底保护起来的过程。这部分展览的时间线还是做的蛮不错的。当年这里的发掘能让夏鼐亲自批示,大约是想要实证五千年文明的愿望过于强烈的缘故吧。



总之,通过几十年的挖掘,发现这里是一个很大的聚落遗址,且持续时间足够长,在考古学上足够被称为“文化”了。那么接下来要厘清的点在于,这个文化和附近的一些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它的特点是什么,它的诞生和消亡有没有一些可信的假说,等等等等——主展区的设展如果足够好,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解答的。
关于良渚文化的时间传承顺序,在主展厅中展示这个文化前面有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而其后有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在这个系列文化中,良渚文化是一个顶峰,其政教合一的社会体系和复杂的城邑建设,远非简单的聚落所能为之。




博物馆有专门的展区介绍良渚先民“吃什么”,在这里发现的动物属种和植物属种都是有详细记录的,而且,和环太湖流域的其他文明不同,良渚先民的肉食结构中,猪肉占的比例相当大,这可能是“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养猪了”蛮好的证据,毕竟指望捕猎野猪去获得稳定的猪肉来源是有点不切实际的。








接下来呢就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其他器物展示”了,石器,骨器,陶器,等等。












除了这些器物陈列,接下来就是可能的文字(刻画符号的证据)以及社会等级制的展览了。良渚发现了许多刻画符号,而且从复杂的筑城历史看,说这个文化没有文字也的确不可能。但很遗憾,这些文字符号迄今没什么被破译出来。










良渚这边的展览重头戏是其玉器,雕刻精美的各种随葬和礼仪用玉,这么坚硬的材料能够被如此耐心地加工打磨,大约那会儿的工匠已经是一个专门的阶层了,所以造出来的玉器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和范围内保持高水准。









在整个良渚博物馆外围,地图上显示还有好几个遗址,但真的到了跟前,却被告知暂不对外开放,就只好回去了——也就是说,良渚遗址非常大,但眼下真的能看的大约只有这个博物馆。
良渚附近山上某个戒毒所里有北宋沈括的墓,就是那个写“梦溪笔谈”的沈括。关于这个,详情参见友邻谢里登大道的日记,杭州部分名人墓葬详细位置,地址如下——https://www.douban.com/note/27120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