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腾腾爸:我的“3+3”组合
今天的话题与股市无关,只是快到40岁了,突然想写一点什么——前段时间老有网友问我是怎样跟周围的人交往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甚至可以上升到“入世哲学”的高度,怕自己写不好,所以迟迟没有动笔。
古人讲“四十不惑”,在40岁之前,有些东西,思索不思索的,可能已经在思想意识中形成并沉淀下来了,梳理出来,总结一下,似乎也并不是什么坏事。
索性,今天就聊聊这方面的话题。
对人对事,我有三个基本的认识,这三个基本的认识构成了我待人接物的基础。
第一个认识是:人都是群居动物。
论力量、速度、灵敏度,在世界的物种中,人都算不上优秀,甚至连中等之资也都挂不上号。
再说句丧气点的话,现在被我们引以为豪的智力,在很久远的年代那里,我们的祖先可能也比不过其他分支的智人。
正因为如此,人类很早就学会了抱团,建立了组织,知道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实现个人和种群的生存与发展。
无论是以前的氏族和部落,还是现在的国家和党派,都是人类成立的集体、群居的铁证。
这不是人类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人类作为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必须。
所以人天生就是一种群居动物,人永远不可能离开集体而独立活动——也许可以一时一地如此,但绝不可能一生一世如此。
上边的道理看似很简单,说出来几乎所有的人都能懂,但真正能够理解并身体力行的人,非常少。
一旦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环境不满意,人就会产生厌世和逃避的思想——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多到不可胜举,比如历史上那样著名的身为隐士的学者、诗人、落魄的或急流勇退的政治家,奇怪的是,我们对他们离群索居的状态还常常表示出由衷的赞赏和向往。
陶渊明的诗有多流传,这样的思想就有多广。
但这样的状态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能持续的。
哪怕你丢掉你认为的所有俗务,哪怕你生活在最偏僻的深山老林,哪怕你断绝了与你讨厌的一切人的交往,你依然生活在一个大的群体之中。
除非离开这个世界,不然你不能不吃、不能不穿、不能不住、不能不行——如果身边有佳人,身后有子嗣,有意无意地你又成立了一个新的群体,而这个新的群体又无可避免地与其他群体产生互动和交流。
所以,所谓的“入世”、“出世”、“离世”、“超世”,都是伪命题。
只要一出生,你就身处这个俗世之中,搬不走、拿不掉,甚至你死后也离不开这个俗世——比如屈原,哪怕投身汩罗江,也离不开身后滚滚万世名。
既然如此,与其消极,不如积极;与其积极,不如无极——所谓无极,就是坦荡自然,承受天命。
天命就是我们都是人,我们必须生活在集体之中,像我们的祖辈那样,生存、发展、繁衍不息。
一切厌人厌事厌环境的想法,都是不健康的。
要么启动内在的自我的调整,要么寻求外在的积极的治疗。
不制止,一任这种想法放肆疯长,人就有滑落成怪胎的可能。
人会在某个时刻或某个时段产生逃避集体的思想,这是正常的——比如累了,逃回家中,蒙头大睡一觉;比如倦了,背起行囊,来一场不期而遇的旅行。
但一定要把这种思想局限在某个时刻或某个时段。
用这一个时刻或一个时段的松懈,调节心态,调适状态,用更好的心态和状态去拥抱更长久的群居生活。
如若不然,这一定是你人生衰落的开始。
第二个认识是:人都是自私的。
能认识、理解并发自内心的承认这一点,直到上升到处世哲学,对我而言,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
我相信大多数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会跟我有一个类似的过程——那些现在还认识不到或者不愿承认这一点的人,只能说明他们还在走我们以前曾经走的路。
说句大话:我们以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认识并承认这一点,之所以曲折、困难和痛苦,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让我们不愿承认这一点。
高尚、光荣、伟大、神圣,这些词,以前连我们的体育老师都挂在嘴上,成天到晚念念不休,而这些词的前提都是无私。
想一想我们小时候的榜样都是什么?
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和赖宁。
在我们的教科书里,这些人无不以死来证明自己的伟大和光荣。
王朔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的老师就是教育我们一定要学会跳粪坑里去救人。
初看此话时,我觉得老王讲得真尖锐。
现在回头看,老王还不够尖锐,事实情况是:我们的老师认为,跳粪坑里救人算不了什么,把自己淹死在粪坑才是真感动、真光荣、真伟大。
这里,我没有亵渎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英雄的意思,我最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的教育导向、尤其是教育方式有问题。
这些人的事迹都非常感人,也都非常伟大,但这些人都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常人凡人——董存瑞举起炸药包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是对身边的战友说的——“闪开,快点闪开”!
而不是“为了新中国,为了胜利,同志们——冲啊!”
我们受到的教育,过于强调光荣和伟大,而多多少少漠视了一点人性的真实。
从这个角度讲,我感觉自己被欺骗了很多年——只强调美好的恶果之一就是,让我们相信世上没有阴暗,人性没有问题,直接造成我们认知上的缺陷。
实际上,雷锋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喜欢潮,喜欢鼓励,热切地希望获得世俗的奖赏和认可,而赖宁的做法,现在直接不能提倡了——山火得救,但没必要鼓励一帮吊毛还没扎齐的孩子去救。
把英雄还原成现实中的有血有肉的人,让我们直视自己人性的缺点,让我们感觉到通过努力我们也能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常人凡人,这样多好啊。
但是自小打造的思想禁锢,想冲破,是多么难啊。
二是指责别人自私很容易、承认自己自私很难。
用双重标准来待人和接物这几乎是人生的标配。这一点也恰恰说明了人性的自私:大家都希望对别人要求严格一点,对自己要求宽松一点。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状况,是因为在我们的思想意识深处,自私早成了一个特大的、天大的贬意词。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无私是高尚的,伟大的,而自私就像私生子,连庶出都算不上,莫说继承家产,连随姓的权利,有时候都没有。
以前我认识一个人,成天说自己多么多么清廉、多么多么能干,成天炫耀自己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和严格管理下属的。
当时我就很奇怪,清廉和能干是说出来的吗?以我的观察,他严格管理下属全是真的,严格要求自己则全是假的。
后来他进监狱比谁都快。
我身边进监狱的人不多,他算是很少中的一个。
现在每每回想起这个人炫耀自己清廉和能干的情景,我就想笑。
中国人喜欢把虚假叫成“情商”。一个人如果不学会虚假,中国人就不会认为他成熟。
有一年,我看参考消息上登载了一篇外国人写的文章,大意是外国人到中国,想尽快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状况,就要学会看当地墙壁上的标语口号——当地的标语口号反对什么,就说明当地流行什么。
如果某地墙上写着:坚决打击黄赌毒!那就说明,这个地方瘾君子、赌博鬼、马子妮多。
如果某地墙上写着: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那就说明,这个地方一定小偷不少。
我看了,仰头,张嘴,花枝乱颤——狂笑!
所谓旁观者清,某些方面,外国人比中国人还要了解中国人自己。
邓先生说: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大家的思想都太僵化了,没有实事求是。
邓先生是那个时代、中国人中少有的清醒之人。
正是因为不让大家那么假、承认和尊重人性的自私,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才能在此后40余年里让中国迸发出如此的活力。
人都是自私的。
从最初的不承认,到后来的承认;从最初的拒绝,到后来的接受;从最初的痛苦,到后来的坦然——我在35岁之后,终于深刻地认识、理解并接受这一思想认识。
仔细推敲起来,自私有三种:
一种是损人利己式的自私,比如小偷,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拿到自己口袋里;
一种是损人不利己式的自私,比如无缘无故地把别人家的树拔掉、折断,坏了别人的好事,自己也没得到什么好处;
一种是利人又利己式的自私,比如农民,为了卖个好价钱,把猪养得很肥,比如理发师,为了赚钱,把别人的头发整理得井井有条。
我们提倡和鼓励的是利人又利己的自私,反对和禁止的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自私。
自私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
用好了,利人利己,成为建设的力量。用不好,就害人害己,成为破坏的力量。
认识到人的自私性,我们可以解决很多以前让我们困惑的事情。
用这个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面对同样一件事,为什么有的人会这样说,有的人会那样说。
在单位里,或者在社会里,很多人对待人与事的立场,看起来就不会那么缭乱了。
反过来,通过某人对某事的反应,就可以反推出他对这件事的态度和立场,最重要的是可以知道他的利益诉求在哪里。
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针对这个人的问题基本上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美国人对自私的看法,启蒙比中国人早,认识也比中国人深刻。
所以美国人有关自私和利益有两个经典的说法比较流行。
第一个说法是:当你要说服某个人的时候,不要诉诸于理性,而要诉诸于利益。
另一个说法是: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美国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不相信的话,请想想特朗普——很多人都说这个人是个疯子,尤其是很多美国人也都这样说,实际上呢,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严格遵守了美国人的这两个教条——川普的行动,本质上非常非常的美国。
只是以前美国人说的时候呢,不做;做的时候呢,不说。
现在老特直接撕掉了自由、民主、普世价值等一切遮羞布,又说又做地就这样干开了。
美国人不是反对他这样做,而是反对他光着屁股蛮干。
与之相反,中国人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变化。
比如援建这件事儿——以前是真穷,但我们是真心要搞,所以本国人饿死那么多,咬牙也得跑到万里之外无偿帮人建铁路。
那时候我们举的旗帜是:无产阶段,世界大联合。
伟大。光荣。无私。奉献。
是为了全人类。
现在我们是真不穷,也是真心想搞建设,花的钱、修的路,比以前多多了、好多了,也强多了。
但我们现在举的旗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简单点,叫:互惠互利。再简单点:叫双赢。
实际上已经承认私利的存在了。
同时双兼顾了道义的正当性。
所以,对特朗普四处出击的贸易战,我不看好,因为它是自私的,又是损人的——还没有遮羞布;而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我相对看好,因为它也承认是自私的,但是利人双利己的,并且——它还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
总之,在我看来,自私是个好东西,明白自私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并将之上升为哲学角度,是一项智举。
聪明人会把它当成一把锋利的刀子,用这把刀子来解剖生活中很多让人迷惑的东西。
对自私和利益学会尊重了,你就会更了解别人,也会更了解自己——而了解就是尊重的前提。
第三个认识是:大家都是普通人。
认识并承认这一点,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有人在一帮司机中做过调查:你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是否超过一般人(即中位数)?
结果99%以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超过了一般人。
这意味着至少有一半的人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的。
类似的实验很多——几乎所有类似的实验都证明,人有自命不凡的倾向。
实际上呢,无论从智力上,还是从能力上,正态分布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
所谓正态分布,就是极少数人比一般人强和差,大部分人集中在一起,组成了普通人。
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的是:普通人也能分成三六九等,当这种分法从不同侧面进行观察时,问题就会在更加复杂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变为异常复杂。
比如一个人在大部分领域都是寻常的,但在某一个方面会做出超过一般人的成绩——于是这个人就会认为自己有别于常人。
更吊诡的是,别人也可能这样认为。
比如我们前几天谈到的京东老板——因为商业方面的天赋,大家就会对刘强东在道德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
实际上这是错的。
虽然我们没有他那样会做生意,不如他那样有钱,但在道德品质方面,或者在其他方面,我们实际上并不一定输于他。
比如打篮球,他比不上姚明;跑跨栏,他比不过刘翔。虽然在性的问题上,他最近出了点问题,但在这方面,说不定他还比不上今天看我文章的、在座的各位。
但是因为某方面能力的突出,“他”会认为自己不同凡响,别人也会认为“他”不同凡响——实际上呢,从总体上看,他就是一个人,凡人、常人、普通人。
周总理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再给我打一针吧!
癌症晚期,大家都需要杜冷丁。
所以,抛却功利的方面,从人性的角度看问题,世上只有常人、普通人,没有伟人、圣人,更无神人。
从法律的角度、人格的角度看问题,世上所有的人,更都是完全平等的。
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你一定——也是一个平常人。
掌握了这个原则,在单位里、在社会上,你就知道如何正确的看待别人,也就知道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己。
很多年前我到一位领导的办公室里汇报工作。
那位领导翘着脚,抠着鼻眼子,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我的汇报。
那个形象我到今天还记忆犹新。
当时身边的人就为我恨恨不平:你怎么受得了?
我答:没什么,他侮辱的是他自己,不是我。
后来领导不再是领导了,老实了,见了谁都点头哈腰的。
当初为我恨恨不平的人问我:你怎么看他?
我答:我没有什么看法。
如果真得让我说点什么看法,我就一句话:有什么意思呢?
在单位里,我的领导,曾经的,现在的,很多,我领导的人,曾经的,现在的,也很多。
我从来没有轻视过谁。
如果说以前有轻视过谁的话,那一定是因为我以前的无知,不知道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
面对抠算眼子的领导时,我也没有觉得低他一等——只是觉得有点好笑而已。
生活中我并不是一个和事佬,我顶撞了谁或者屈辱了谁,一定不是出自我的本意——我的本意,极有可能只是我认为我应该那样说或者那样做。
有一年有一位同事,直接对我赤裸裸地说:腾腾爸,我知道,你很高,你很会玩,跟谁都处理得很好。
其实,这句话对我伤害很重。
我想了想,我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实际上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我从来没觉得我怎么怎么滴,我也从来没觉得别人怎么怎么滴。
年龄越长,我越这样认为。
有一年有一次,陪单位领导去电视台,录播一段电视讲话。
电视台的朋友后来对我说:真是第一次见你这样当下属的。
我问怎么啦?
对方说:跟领导的关系不远不近不冷不淡,该做的事情也都低头去做了,但没看到一点主动讨好的意思——跟我们看到的、别的单位的、你这个位置的领导大大地不同。
我听了,松了一口气。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今天,如果60岁退休的话,将来还得持续20年。
我感谢我的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不欢迎奴颜卑膝——也感谢这个职业中能容纳我的那些领导,我很幸运,我遇到的领导,喜欢抠鼻眼子的,毕竟是少数。
因为有了上述三个基本认识,所以在职场上、在社会上、甚至包括在家庭里,待人接物我就有了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项原则是:和光同尘。
刚上班的时候,父亲告诉我:人大不值钱。古人告诉我: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
上了二十年班之后,我自己悟明白了并常常在内心深处提醒自己:你只是有点歪才而已,你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多少年过去了,朋友还是那些朋友,亲人还是那些亲人,同事还是那些同事。
一切都在变化,一切又都没有什么不同。
和同事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和朋友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和家人的关系越来越和睦。
儿子刚出生时,我曾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能到清华北大之类中国最高学府深造,完成我曾经折落的旧梦。
但现在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的儿子也只是一个常人,将来和我一样注定普通、甚至卑微。
明白了这番道理后,我和儿子的关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为在他的培养上,我变得更加平和。
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你有什么权利要求你的朋友、同事、家人不普通呢?
如果他们非常不普通,你配得上他们的不普通吗?
所以周末的时候,我会约上几个死党玩玩牌、扯扯淡、打打勾级;夏天的时候,我会叫上身边的几个同事,一起去练练地摊,吃龙虾、喝扎啤,醉醺醺的时候花一百块钱听几只流行的小曲儿;太太和孩子都有雅兴的时候,我就约他们一起出去吃顿饭、看场电影、泡个温泉,或干脆出去旅旅行。
人不知鬼不觉的时候,我也会站在街边看看大姑娘、小媳妇,碰到特别上眼的,还会闭上眼睛,花上三秒钟的时间想入非非。
我站在市井之中,看人潮滚滚,特别喜欢那种迎面扑来的油腻腻的气息。
生活在小城,有自己的朋友、同事、妻子、孩子,我感觉生活如此充实而幸福。
打牌的时候,我常常念念有词:老天老爷真是待我不薄啊。
牌好的时候,我这样念叨;牌孬的时候,我也这样念叨;以至于对手分不清好孬,一听我这样念叨就头疼。
嘿嘿,对手头疼,我的机会就来了。
很多人认为我这是策略——扯淡,哪来那么多策略?我是真这样想的。
时间久了,我很奇怪那些自命不凡的人都是怎么想的?
真的以为自己就是土地姥爷的外孙——不是凡孩吗?
谁这样想,其实谁就输了。
第二项原则是:外圆内方。
知道人都是自私的,包括我自己也是,这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受益无穷。
因为各自私利的不同,纠纷和冲突必然存在。
有时候大环境和你的愿望、喜好可能会完全地相悖,而你凭一己之力又无法改变这一切——事实上,你永远无法改变别人的私利——所以这时候,你只有两种选择:
1、改变自己的私利,以适应环境;
2、耐心地等待。
如果我的私利是错的,属于“损人不利己”或“损人利己”式的,我会努力选择1;如果我的私是对的,属于利人又利己的,我会坚定地选择2。
我的脾气属于比较急切和暴躁的那一种。
这让我在很多的事情上吃亏和磕绊不少。
被摔得头青脸肿之后,我终于明白了耐心和等待的重要。
以前陪太太逛街,逛一次街吵一次架,无他:不想看太太花钱,没有耐心牵手。
现在不了:她掏钱夹的时候,我把脸扭一边去;她只要不累,我就亦步亦趋地跟在她身后。
我告诉大家,跟在太太身后的最大好处是,你可以光明正大地看那些年轻漂亮的商场营业员。
而且,有时还会受到表扬!
在单位里更是如此。
假如把一件事拿出来讨论,八成十个人会有十种想法,有时候十个人还会有二十种想法。
所以以我的观察,民主是一个很糟糕的东西——越小范围的民主越体现不出公正。
我出过一本电子书,叫《办公室里的民主》,是我过去十年的讽刺小说合集。里面讲过一个故事:一帮同事选先进,各怀鬼胎之后,选出了一个长期请病假、不上班的主儿。
很多人以为这是我的想像和夸张——其实,这是一件真事:我二姐告诉我,她以前所在的学校选举先进,所有的老师都没有胜出,最后选了个敲铃的老头作为“优秀人民教师”上报给了镇里。
不是说敲铃人就不能当选先进,关键是选举人的心态不是因为公正。
所以单位里很多事争执不下的时候,一把手的意见就是集体的意见。
而一把手的意见和你的意见完全相合的比率,从人数上就能大致推算得出——不会超过10%。
所以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在单位里,必须学会无条件服从。
这是一个组织有效运转的前提。
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小到单位出台个文件、大到国家出台项政策,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地挑刺儿。
在绝大多数时候,用下边这句话回复你最恰当——你懂个屁!
学会服从——认真执行!
我知道我的这套理论发表出来多半要遭到炮轰——没关系,你信不信无所谓,我们看看伟人是怎么做的?
邓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先干,别争论!
他的文选里最有名的一句话是:摸着石头过河。
当年股市刚建立的时候,有人提反对意见,抨击那是资本主义的一套玩艺儿,会害人的,邓先生的观点是:先开起来看看,不行再关上嘛。
所以,与人交往,与集体交往,与社会交往,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能要什么。
什么时候得改变自己,什么时候得学会等待。
世上所有的等待,都是对外的适应、对内的坚守。
韧性和刚性都很重要——韧而不刚,叫阳萎;刚而不韧,叫早泄——男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但我想说的是,在确定刚性的前提下,韧性更重要。
什么意思?
你懂的。
话糙理不糙——世事一理。
人在这个世上行走,光有刚性没有韧性是不行的。
这是我鼻青脸肿之后悟出的道理。
以前我做的不好,希望以后我能做得好一点。
第三项原则是:打造舞台。
每个人在这个世上都会有一个位置——确定这个位置,然后以你的活动半径画出一个圈,这个圈,就是你人生的舞台。
能决定你舞台的,就两个因素:一是位置,二是半径。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是解决位置的问题。
越努力越幸运——这是解决半径的问题。
人生的舞台不是别人给的,都是自己打造出来的。
以前有个朋友,经常跟我念叨:我要是有了某某舞台,我就会怎样怎样!
后来舞台有了,他又跟我讲:我要是有另一个某某舞台,我就会怎样怎样!
实在受不了了,我就诘问他:你在眼前的舞台上表演得怎样?
他支吾,辩解说:这个舞台不适合我,那个舞台才适合我。
我操!
人生投机有时候会成功,但人生不能总是靠投机。
以我的观察和理解,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任何一个领域一个岗位,都能给有心人提供足够的、广阔的、坚实的舞台。
你看十大元帅,没有一个脾气一样的,没有一个性格相投的,没有一个出身相同的,但他们还是从天南地北间走到了同一个水平的位置。
靠的是什么?
靠的就是对自己舞台的打造和经营。
同样的,我也常给我身边的同事谈起:我们单位的几个党委成员,在从民警走向领导的过程中,没有一个路径是一样的,起点更是各各不同,但大家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何也?
这些人都是有自己的道道的。
所以在单位里也好,在社会上也好,无论自己占据在哪个位置上,都不要想着别人应该怎样怎样,而主要应该思考自己应该怎样怎样。
你只要有工作,你就有舞台——这个舞台是大还是小,是精彩纷呈,还是寡淡收尾,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如果你没有在方寸之间起波澜的能力,你有什么资格对单位或者对社会进行挑剔呢?
实际上,舞台不仅要打造,最好还要多打造两个。
有些人一辈子只干一件事,这样的人都是神仙一样的人,我很佩服。
但实话实说,我做不到。
而且对世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也是做不到的,这恐怕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对职场上的公务员来说,规则和制度也决定了你不可能一辈子只在一个岗位上工作。
有些人非常害怕退休,因为退休之后他就不知道去干嘛了。
这样的人,是悲剧——哪怕他此前在职场上多么风光多么成功,这都非常不幸。
所以人一定得努力多培养一点爱好。这和投资中的分散理论有相似之处。
并且,人是有能力有条件做到这一点的。
大家都知道职场上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一个人,只要肯用工,理论上在一万个小时之内就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对一个工作中的人来说,除去工作和休息的时间,用10年时间差不多可以积累出一万个小时的业余时间。
也就是说,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用10年的业余时间就足够了——记住,这是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可以达到的高度和水平。
如果一个人从25岁开始参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每10年培养一个爱好并成为专家,假如寿命达到国人人均的75-78岁,则意味着一个人除了工作之外,还可以在重新开辟4-5个重要的人生舞台。
如果考虑进智力和效率的因素,有些人一生之中能在8-10个领域中成为专家——这样的人,生活中的确是存在的哟。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而你做不到呢?
因为,你的业余时间,都玩儿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