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成都才知道,原来这才是成都人
要说起中国的网红城市前五名,成都,一定是妥妥的被安排在内了。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城市,我赶着9月开学的时间去了家住成都的小J家,还是没逃过一波又一波来往的人流。没做任何出行攻略,一到她家,我就摊牌,“任你处置喽。”

“辣妹子”or“泼辣”
人人都说四川女人是“辣妹子”,而在去成都之前,我心中对辣妹子的印象,一直都是《舌尖上的中国》里那个靠种植辣椒养活一家人的四川主妇的光辉形象:娇小,利落,坚强,一家之主。
然而,词语的涵义总是具有两面性,“辣妹子”同样也可以理解为牙尖,仗义,嗯,还有泼辣。
这是我在跟着小J逛EGO潮流广场时学到的。EGO潮流广场位于天府广场和春熙路的中间地带,在位置上绝对可以算是成都的繁华区了,然而和别的城市不同,这个名字,建筑,地理位置都很高大上的购物中心,里面的商品却“接地气”到惊人。
每一个商铺不足五平方米,商铺里面没有试衣间,更绝的是顾客不能试穿衣服,喜欢就拿走,但绝对不讲价。各种衣服、包包、鞋子,不加设计地堆放在一起,既没有灯光给商品自带光环,也没有笑容满面的导购随时迎客。商品之外的附带信息少了,价格自然公道,这一排裤子全部50,卫衣从厚到薄80到40不等。
穿梭在狭窄的走廊里,我色迷迷地感慨道,“小姐姐好美哦。”“比她好看的多了去了,千万别被这里人的外表给骗了,她们可都不好惹。”
上初中的时候,有次小J和她朋友来这里逛街,身材有些肉乎的小J在试完衣服后,深感不适,便对朋友说衣服太小,转身便要走,结果才一出去,就听见刚刚给她拿衣服的小姐姐暗暗低语:“自己太胖,还说衣服小。”“把你刚才的话再给我说一遍”,说时迟那时快,小J的朋友一个转身,立刻就拉着小J又回到原地,“咋子嘛,哪个刚嚷我朋友。”一个一身长裙的小姐姐从闪身出来,横站在三人中间,她把帘子一拉,“好,今天生意我们不做喽,打一架好吧!”
结果…四个女人真的就这样在闹市里结结实实的打了一场。
看见没,这才叫真辣!

辣,是最廉价就能够给人以刺激的东西,在成都,人人爱吃辣,所以这里不仅女人辣,男人也辣。
我在成都遇上的第一个滴滴车司机,完美诠释了一个标准四川人的外表。个子小,身体轻盈,胳膊上套着一个长过关节的大套袖,一双小巧似女人的脚,上面还穿着一双一点也不女气的“拉丁鞋”,他两只眼睛笑眯眯的,嗓门却出奇的大,我一上车他就开始向我展示他经过改造的后座左车门把手,他说就是因为有个乘客非要从左边下,“老子是为她好,左边不安全,她还骂我,真是瓜”,这个司机讲话很是可笑,虽然句句都在讲人坏话,却总让我有种“恨铁不成钢”的语重心长感,成都话讲起来也像是从枪膛里弹出的颗颗炮弹,没有一点卷舌音,像辣子一样尖利。
人如其城,成都是个没什么大城市架子的地方,而成都人也是如此,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个可以和杭州,苏州,南京这类长三角地区城市相提并论的新兴地区,成都人依然保留着“山里人”的直爽和泼辣,就好像那位骂着乘客 “潲水娘们”的成都司机一样,目瞪口呆之余,也不禁让人乐出了声。

“悠闲”or“懒散”
成都的某些街道,一条街有好几个名字。
这和我家那里不同,在我住的的城市里,只要是一条路不拐弯,永远只有一个名字,最多只是加个中路,东路什么的,而成都就复杂多了,我眼见着明明只是中间插了个红绿灯,一条路子就要被分两节,成渝路和静康路,这还算好的,起码都是大路。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市里瞎逛着,不知不觉就跑到了一个闹市区,这里街道狭窄拥挤,两边的饭店,五金店,家具店,密密匝匝,和人潮一样,挤得是水泄不通,在那里,我差点迷路,本来是循着一个传说中的凉粉老店而来,结果却转着转着连高德也没了信号,而我亦求助无功,一是听不太懂成都的方言,二就是这里数不清的街道名称,唉,有时候真是闹不清,成都人是多么热爱这些小街呀,非要给它们一一赋予自己的个性。
反正是走不出去,那就既来这则安之呗。
这是我迷路之后第二次经过这家卖灯具的小店,里面的商品到看的不甚清晰,倒是店前面的躺椅抢占了C位,直愣愣地横在大门前。我疑惑这店老板是否有心思顾客盈门。第一次经过这里时,我心急火燎,头顶着绵绵的小雨,路过时只瞧见一个光头大爷瘫在这竹条椅上,胸前盖着个蒲扇呼呼大睡。等我第二次经过这里时,就已是心平气和的又一人,细细瞅着却经过这一街道,只发现这C位躺椅上换了个年轻人,他也不看手机,也不和那老人一样闭目养神,就是只是看着面前街道上攒动着的人流愣神,一个路过的老乡叫着他,“娃儿,也不和你老子干点么子嘛”“干咋子干”口已响而身未动。
这里的店铺好像都是这样,店主人总是不合时宜的在大庭广众之下呼呼大睡,哪怕周围嘈杂至极,忙碌如流水,也丝毫挡不住他们自顾自的懒散潇洒,至于和商家讲价,那就更不可能了,听在四川工作多年的老爸讲,和四川人讲价总是很尴尬,你说便宜点吧,人家才不会挽留,一副爱买不买的表情,就像一个准备大展功力的饱满气球,找不到可以撒气的孔。
那天的天气始终是阴沉沉的,乌云和小雨来回交替,我等在一个路口的红绿灯前,街上行人不觉,可仍有一片地方,乌压压的塌下来,被坚强的牢牢占据着,半天了仍无人侵犯。那是一群凑在一张报纸前玩牌的人们,我站在等着过路的人们中间,被挤得站上了马路,却始终没有行人抱怨,也没有人不耐烦,所有人都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看来没有人不认为一场精彩的牌局比所谓的公共秩序更重要,牌场上的人们光着脊梁,身上晒得黑黝黝的,一看就是打工者,和卖灯具的老汉爷俩一样,他们一同在星期五的上午十点钟,被一座城市尊重着选择了“远离了尘嚣”。

一座城市,有容乃大,许多人都说成都生活的本质是悠闲,我想相比悠闲更准确的概括应该是它强大的包容力吧。这里是愤怒嘻哈男孩的发源地,也藏着散落在各处的小酒馆,既可以逛逛小家碧玉的古城老巷,也能够感受奢侈靓丽的太古里。
一座发展迅速的城市,人们的面貌总是相似的,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身在其中又能容忍安贫乐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