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书店
查看话题 >深圳书店报告式考察
摸鱼司特约作者 | 空空
7月份去了趟深圳,这座城市真是年轻啊,它和上海某些地方挺像的,但最不同的就是路上行走的都是打扮新潮的少男少女,给人的感觉就是青春、时尚、靓丽、养眼。
待了五天,花了大半天逛了深圳的几个书店,有很多人都赞不绝口的深圳书城,有还在试营业的香港三联旗下的本来书店,还有深圳本土的覔书店。回来前溜到广州看展,顺道逛了下博物馆旁K11里的言几又。本来想去广州方所,但太热了,热的我到太古里后迷失了方向,打卡未遂。
回来之后,回想这些书店,还挺有意思的,它们涵盖了当今中国书店的种种面貌,但也有些深圳特色。然又在网上找了些深圳其他书店的资料,写了这篇《深圳书店报告式考察》。
深圳书城——它很“深圳
深圳书城是中国第一家以“书城”命名的书店,二十多年前,深圳曾涌现一波阅读潮,但与之不匹配的是书市未盛行起来。因此,深圳市政府斥财力、人力在市中心打造了一座“图书王国”——深圳书城,并于1996年11月承办了第七届全国书市。书市开放的首日,就有10万人涌入,门票一度从5元炒到了80元。书市开业10天,创造了两千多万的销售额,这个数字即使在今天也是令人赞叹的。
可见,深圳在书店发展上是有先锋作用的,它率先创立了“书城”,让图书如生活用品一般拥有了一个super market,任凭对知识如饥似渴的人们在书海中徜徉。并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引进了集采购、物流、销售、结算、查询、管理功能为一体的电脑管理系统。且率先提出了“五星级书店”的概念:第一家实行夏季延长营业时间1小时的书店;第一家设立总服务台的新华书店,为读者提供查询、预订、调配等10余个服务项目;开设邮电代办邮寄图书;开设订书绿色通道;每年11月定为优质服务月;开发手机短信查询图书信息的服务系统;坚持“全品种展示”和“正版经营”。
当时的这些创举在现在的一些大型书店中仍实行着,从“五星级书店”这一概念的提出也可看到,在2006年前的深圳书城,仍是单一层面的经营图书、服务读者。但到了2006年,深圳书城再次升级,将南山书城打造成了“文化mall”,这是中国第一家体验式的书城。三万多平米的空间分为地上七层地下两层,均用于销售出版物和文化用品,在这个空间中除了设有中心书店外,还在南北区分别开设了“人文社科书店”“经济管理书店”“艺术设计书店”“生活闲暇书店”“科学技术书店”“音悦时空书店”“青少年主题店”“外文原版书店”以及24小时营业的“星光悦读栈”。而最大的领先是在其中融入了品味餐饮,如星巴克、illy coffee、味千拉面、可颂坊等等。
之后深圳书城继续升级,从“体验式书城”走向了“创意书城”。2014年全新改装后,以23个主题书店的面貌亮相,并融合了书城+创意城+影城等多元化经营模式。今年,深圳书城又引领风潮,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全方位多维度高端智能书城——深圳书城龙岗城,在这家24小时开放的“阿布e无人值守书店”中,读者可以体验智能广告机、智能水吧、人脸识别、移动支付等全智能无人购书,实现了互联网+时代的书店创新之举。
以上的数据来自网络可能略有出入,但还是可以感受到,深圳书城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很深圳”,极具深圳气质。这座城市年轻,具有创造力,所以敢为天下先。

民营书店——当今书店的缩影
深圳除了深圳书城外,也有很多民营书店。这几年,民营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其中规模较大的如方所、西西弗、言几又等。这三家书店均是大型的连锁书店,方所目前有4家实体店,另外上海的衡山和集也是方所旗下书店,言几又虽无确切数字,但全国应有超过30家门店。这三家店中西西弗规模最大,已经在50个城市开了150家门店。连锁书店已经成为一个城市除了新华书店体以外最大的书店体,在深圳,就有2家言几又,10家西西弗,虽没有方所,但在距深圳1小时高铁车程的广州有全国最大的方所书店。这三家连锁书店品牌均有共同的特征:它们的门店都开在购物中心或市中心,虽然面临房租高的窘境,但巨大的人流是经营的保障。而且据做购物中心招商的朋友告知,书店是商场招商的香馍馍,书店的加入可以提高购物中心的文化高度,反哺辐射圈内的居民,因此有些大型购物中心甚至用减免租金的方式引入书店。可见,书店进商场,实则是互利共赢的模式


去过这几家书店的人都会感受到它们看起来都“不大像”书店。如西西弗打造的是“书店+矢量咖啡”模式,西西弗门店均开辟一块区域作为咖啡馆,卖和星巴克价格差不多的咖啡,但不同于星巴克的是,顾客可以选书后在咖啡馆阅读。言几又更加不像书店了,而更像一个生活方式的展示平台,在这里有“照相馆”“理发店”“艺术画廊”“创意市集”等等。这些大型连锁书店以这样的方式,在购物中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孤立于隔壁邻居气质高冷的书店了。
这些大型连锁书店因为规模化和品牌认知度而被各大商场所接受,另外有一些小的民营书店难以走入商场,但在经营模式上其实是和西西弗等同质的——他们期望给读者带来的除了阅读,更多的是体验。西西弗打造的是休闲体验,言几又是生活方式的体验,而深圳本土书店覔书店则是美感的体验。覔书店在深圳有三家门店,它最为人称道的是 “最美书店”的口碑,确实,从装修风格到书架陈列,甚至是店员服饰都十分讲究。正是这一“人设”为覔书店带了巨大的流量。

另一种体验则是知识获取上,位于福田区的“物质生活书吧”,则是以举办大量的文化活动来使读者获得体验。这家书吧历史十分悠久,2000年便已开业,据说老板是深圳电视台的前主持人,可能正是有这样的资源,书店常常可以邀请到著名的作家、学者举办学术沙龙。这种知识获得的体验是与书最贴近的,也完全符合一个书店的定位。
的确,从“书店”的角度,将精力放在读者体验上,就很容易忽略主体——书,特别是图书利润微薄的情况下,咖啡、文创这些产品势必会成为此类书店经营的主体,书的经营也会日渐萎缩。在深圳另外有一类民营书店,是以精选书为特色的,上面所说的“物质生活书吧”也可划入其中,他们以销售文学书为主。还有一家“旧天堂书店”,这家书店的模式很像台湾的二手书店。分为图书区和音乐区,图书区主要经营的是文史哲方面的书,尤其以诗歌、摄影和设计为主,也经营一些二手书。他们图书的上架率很高,每种书只有1-2本样书,让读者有很大的挑选空间。
另一家比较有特色的书店叫“小津概念书房”,看店名就自然联想到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可见这家书店就是以经营电影类书籍为主。围绕“电影”这个主题,书店里有一些电影书籍、电影海报,还有观看电影的空间,一些港台电影杂志等等。
以上列数了深圳的几家民营书店,不同于深圳书城,这些书店代表了当今书店的整体面貌。现今人们讨论书店的生存之道时,多是以方所、西西弗和言几又等为经营模板,也就是以鼓励启发读者体验为门道。这种模式固然很好,它使一大批书店生存了下来,但这种模式演变到未来,很可能成为一种“类书店”,即书变成这一商业体中的道具或者这一商业体成为书的展示场所。
但从书的本身来说,它只有被阅读了,才完成了它的使命。一些书店繁荣的背后是图书之外的门类带来的利润的上涨。但书店本身是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和改善空间的,就像世界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的主管所说的:“在如此艰难的背景下我们境况还不错,确实很走运,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我们坐落在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的中心,而且我们坚信自己提供的产品比对手更优质。莎士比亚书店的信条是,在网络书店你只能买到普通的书,但如果你想给朋友一件特别的礼物,我们会帮你办到。”的确,现在的很多书店难以达到这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