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大太监平时都穿蟒袍吗?“龙袍”和“蟒袍”究竟是哪些人在穿
这个夏天乾隆皇帝可谓是忙的不可开交,刚在《延禧攻略》里操心受累,又到《如懿传》里处理后宫的繁杂事务。但是却让爱看后宫戏的朋友们,很是开心。因为两部戏先后上映,自然也让观众时常拿两部戏做对比,由于每个人的审美和喜好不同,支持哪部戏的都有不少人。当然今天不是要和大家评判这两部戏的优略,而是要说说近来人们都在疑惑的,为什么《如懿传》中的太监,都是身穿蟒袍,这样的着装符合历史吗?

近来追《如懿传》的朋友都注意到了,经常出境的几个太监,像王钦、李玉、秦立都是身着蟒袍,服饰华丽,尤其那李玉长相俊俏,如果不说是个太监,打眼一看,绝对以为是一位小王爷。

那有人就要问了,太监可以穿蟒袍吗?答案是,可以。在清朝不仅大太监可以穿蟒袍,就是一个七品县令也是可以穿蟒袍,当然在颜色上还是有区别的,只有皇族可用明黄、金黄及杏黄色,其他人一般为蓝色及石青色。蟒袍也叫吉服袍,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筵宴,以及祭祀主体活动前后的“序幕”与“尾声”阶段。

那么龙袍和蟒袍有什么区别呢?现在,普遍的说法是:“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事实上清朝对这种服饰的管制相对宽松,蟒袍的样式、性质及用途,也几乎与皇帝的龙袍没有多大区别,只有颜色之分。关于蟒袍和龙袍的称呼,主要还是看穿在谁身上,穿在皇帝、太后、皇后、皇贵妃身上就叫"龙袍",穿在王公大臣身上,同样五爪,但也只能叫”蟒袍“。

那么在电视剧里,大太监几乎常年的穿着蟒袍走动,又是否合理?这个恐怕就有些扯了,前面说了蟒袍属于吉服袍,一般只有出席仪式的时候才会穿戴。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清朝太监的官衔品级变化和日常服饰。
在顺治年间,宫廷的太监是无官衔品级,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才确定五品总管1人,同级太监3人,六品2人。
雍正年间,太监的品级上升,就有了四品太监,到了慈禧专政期间,宦官的品级达到了清朝最高峰,深受慈禧宠爱的大太监李莲英,位列朝廷二品大臣,在外办差事都是头戴红帽,穿着黄龙上衣。
得到官吏位阶的宦官都戴着各种帽子,所以也可以根据帽子分别等级:二品是红帽,三品是蓝色,四品是深蓝,五品是白色,六品是灰色,七品是金色,八品是金色绣寿字。此外,上衣前后胸有缝上的鸟,也都分别表示宦官的品级,即二品是鹤,三品是凤凰,四品是孔雀,五品是鹭,六品是莺,七品、八品是鹌鹑。差遣的宦官都穿着紫色的绸缎服,在前后胸裆上刺着盘尾的龙或蝙蝠。其他的宦官穿着蓝色或紫色的布制衣服,没有胸裆。
宦官的衣服颜色有灰色、蓝色、红色、茶色、驼色五种,春天是蓝灰色,夏天是茶驼色,秋天和冬天是蓝灰色,生日穿红紫色,忌讳青紫色。
区分身份的服装形式是鞋、上衣、帽子,长上衣、短上衣、衬衣、大长上衣、坎肩、裤衩、夏天的束带、系裤脚的纽带等所有的东西。总管首席允许可以穿长及脚踝的大长上衣,此外的人员不被允许,只许穿坎肩。鞋子都是蓝色,只有总管首席穿长靴,其他人都是短靴。
如果还有人对清朝官员服饰穿戴有兴趣的可以看下图。
